唐冰;崔颖鹏;朱斌;朱家源;刘阳
目的 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药柠檬酸杆菌属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52株柠檬酸杆菌低抑菌浓度(MIC),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31株柠檬酸杆菌ESBLs、AmpC、MBL的产酶情况,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31株柠檬酸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三维试验检出24株菌产ESBLs,3株菌产AmpC酶,2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未检出MBL;PCR检出20株菌携带blaTEM基因,1株菌携带blaSHV基因,8株菌携带blaCTX-M-1基因,15株菌携带blaCTX-M-13基因,5株菌携带blaCIT基因.结论 31株多重耐药的柠檬酸杆菌同时产>1种的ESBLs及高产AmpC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朱梅;许伟;李涛;凌华志;黄颖;徐元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2月ICU分离的245株革兰阴性杆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签定,用K-B法做药敏试验,用确证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245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占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2.4%)、大肠埃希菌(20.8%)及肺炎克雷伯菌(16.3%),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分析,其酶型可能以CTX-M型为主.结论 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非发酵菌保持了很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也保持了较强的抗菌活性.
作者:王丽;马杰;李顺清;肖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 066株(真菌除外);革兰阳性球菌927株(30.2%),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9.0%和77.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2 134株(69.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多见;30.1%大肠埃希菌和40.1%肺炎克雷伯菌证实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结论 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迎娟;董国英;丁钰;李慧;刘蓬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发热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含量,并判定其型别.方法 在登革病毒的E基因区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MGB探针,建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从10份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其型别.结果 10份血清样本中,有9例出现阳性扩增曲线,病毒含量在103~105拷贝/ml,且扩增产物均出现大约100 bp的扩增带.结论 2006年在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热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罗招凡;薛红漫;刘建伟;赵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模式.方法 采取新的器械消毒及管理方法,提高对口腔器械消毒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消毒流程、合理设置口腔消毒供应室、加强器械管理、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建立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等措施.结果 建立了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措施,器械的丢失与损坏明显减少.结论 做好器械消毒与管理是预防交叉感染和保障器械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韩淑凤;韩淑青;祝洪珍;雷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加强预防与控制母婴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我院母婴病房2006年9月,连续发现3例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经积极控制感染,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汪青;刘素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淘汰旧的供应模式,实行供应室的集中式管理,按标准改建整体消毒供应中心,明确职能,规范流程,强化管理.结果 集中式的消毒供应中心,形成有效且规范的清洁、消毒、灭菌循环系统,确保消毒物品的质量.结论 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更利于管理和质量控制,减少污染扩散,简化作业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实现无菌物品零缺陷.
作者:邱文影;徐海英;钟国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神经外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气管切开患者7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乙组应用非头孢类抗菌药物,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腔涂片或咽拭子涂片均查出真菌孢子或菌丝;记录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剂量、给药方法、种类、联合应用情况以及用药后患者病情及病程的变化过程.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种类、剂量、给药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口咽部真菌感染均有影响.结论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种类越繁杂、多途径给药及联合用药都会增加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危险.
作者:刘花;刘仲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2005年1月1日-2006年10月31日间共进行B-D试验2 010次,其中不合格共130次,约占6%.现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李冬红;包曼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监测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种类,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医院2006年1-12月从304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178份阳性标本,对其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这4种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4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共14株,检出率为29.8%.结论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积极开展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早期诊断和控制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陈雷;崔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各级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发生概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50所医疗机构1 0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1 050份,有效使用1 028份.结果 50所医疗机构1 028名护理人员,其中有903名在工作中均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损伤概率占87.84%;工龄6~10年损伤率高,占40.75%,其次是工作11~15年占31.12%;共发生损伤7 059例次,每人平均损伤7.80次,损伤>10次287名,占31.78%;配药时被安瓿损伤4 986例次,占70.63%;其次是清洗器械损伤1 097例次,占15.54%;皮肤轻度损伤4 072例次,占57.69%.结论 要不断改进安瓿工艺及器械安全性;有条件医院应购置器械清洗机;关键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教力度,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损伤概率极为重要.
作者: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林祥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HBV X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 对20例标本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对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HBV DNA的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X基因核心启动子双突变T1762/A1764、G1719T、T1727G/A、G1730C、T1753C等变异高于HBV携带者;前者X启动子区变异率明显高于后者;乙型肝炎肝硬化同一患者X区不同克隆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1.3%~99.7%,而HBV携带者为96.0%~100.0%.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DNA X区的CP启动子区以及X启动子区变异程度明显高于HBV携带者,同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变异程度更大的HBV准种群.
作者:申建维;王旭;李双一;江文涛;田丽红;孙秀琴;万玉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及纸片确证法检测医院感染病例中的产ESBLs菌,采用K-B法测定产和非产ESBLs菌的耐药率并加以比较.结果 16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产ESBLs菌共35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15株,产酶率为27.8%;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0株,产酶率为30.3%;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未发现产ESBLs株;耐药表型结果显示,产ESBLs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结论 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对产ESBLs菌应进行规范化监测与控制.
作者:郑见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 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 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作者:罗迪青;周晓琳;余敏君;何定阳;尹卫国;吴移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与解决乙型肝炎病毒(HBV)职业暴露的防治.方法 对2005-2006年间医院1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的追踪调查和防治措施对比.结果 发现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以下高危因素,包括在医院内特殊的区域、特定的时间段、易暴露的部位、暴露前是否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结论 预防与治疗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除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操作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暴露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燕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临床分离引起医院感染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0株,经VITEK-Ⅱ微生物鉴定系统重新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监测14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1∶1病例对照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该菌感染的危险因子.结果 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氨曲南、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6.7%、76.7%、73.3%、60.0%;独立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OR=7.629)和住院时间>60 d(OR=4.466).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60 d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艳;刘长庭;王德龙;康春燕;张智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2003-2006年医院58 32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 509例次,感染例次率为4.3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为26.66%;感染科室中血液科发病率高,为7.79%;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8.04%.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赵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在新外科大楼建成启用的搬迁阶段,为有效地控制新楼的环境污染,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我院采取了积极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王鲜平;张秀銮;管晓萍;曹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Ⅰ、Ⅱ、Ⅲ类整合子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存在情况,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筛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酶基因.结果 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13.4%,其中3株菌同时带有Ⅰ类和Ⅱ类整合子,Ⅱ类整合子的阳性率为3.6%,未检测到Ⅲ类整合子.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主要分布Ⅰ类整合子,首次发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含有Ⅱ类整合子,Ⅱ类整合酶基因可能增加细菌多药耐药的发生.
作者:邓笑伟;刘长庭;李天智;王俊锋;粱立武;黄燕萍;莫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对全院临床科室的24部电话机、传呼机分别在消毒前及消毒后采集标本进行监测.
作者:卢年珍;张苏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