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刘长庭;王德龙;康春燕;张智健
目前,医院中心卫生员、护工等人群已进入消毒供应队伍,尤其军队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已经成为一支主力军.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培训,对预防医院感染和消毒供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培养一支能为医院消毒供应工作队伍势在必行.我们的做法如下.
作者:王素珍;崔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新疆医疗机构消毒现状.方法 随机抽取85所医疗机构检查消毒管理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有82.5%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90.0%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公立、民营、个体医疗机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率分别为54.4%、22.4%、45.5%;有54.5%医院重点科室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只有48.9%医院重点科室所使用的医疗用品按其危险程度分类,做相应的消毒或灭菌处理符合规定要求;口腔科的消毒设备、手机配置和消毒隔离操作符合要求的公立医院占68.2%、民营医院仅占22.7%、个体为56.7%.结论 在消毒隔离、医疗机构审批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执法力度.
作者:魏明远;阿依夏木;吕媛;郝晓易;孙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糖肽类耐药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机制,为MRCN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头孢西丁纸片法、mecA基因PCR检测MRCNS;万古霉素耐药确证试验筛选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E-test法检测其MIC及多重PCR检测其van基因.结果 CNS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程度较高;52株CNS菌中头孢西丁纸片法与mecA基因检测MRCNS的符合率为96.2%,mecA基因阳性率为92.3%;256株CNS菌中筛选出4株异质性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均为MRCNS,未检出vanA、vanB、vanC1及vanC2基因.结论 对VRS和MRCNS进行有效的实验室检测与院内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张远春;李爽;李凤莲;刘迎春;王靖;王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方法 认真执行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结果 通过对再生医疗器械1年多的使用与管理,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实施管理措施,完善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质量,保证了再生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地使用,达到了控制医院感染的标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作者:王立波;张东航;董雨燕;王琳;贾淑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10年来消毒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GB15982-1995、GB15981-1995对医院消毒相关物品进行采样监测.结果 10年来医院监测样本合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70.53%~96.34%),使用中消毒液、医疗用品、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在各年监测中处较高位置.结论 由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技术规范的不断完善和监督管理的介入与加强,以及医护人员消毒意识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等诸因素的影响,促使医院消毒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吴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及纸片确证法检测医院感染病例中的产ESBLs菌,采用K-B法测定产和非产ESBLs菌的耐药率并加以比较.结果 16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产ESBLs菌共35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15株,产酶率为27.8%;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0株,产酶率为30.3%;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未发现产ESBLs株;耐药表型结果显示,产ESBLs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结论 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对产ESBLs菌应进行规范化监测与控制.
作者:郑见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2005年1月1日-2006年10月31日间共进行B-D试验2 010次,其中不合格共130次,约占6%.现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李冬红;包曼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医院中心供应室,是为全院提供无菌器材、敷料及一次性灭菌物品的医技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如何更合理编配供应室的人员,保证工作质量,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作者:梅仙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 066株(真菌除外);革兰阳性球菌927株(30.2%),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9.0%和77.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2 134株(69.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多见;30.1%大肠埃希菌和40.1%肺炎克雷伯菌证实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结论 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迎娟;董国英;丁钰;李慧;刘蓬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肠球菌属属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是革兰阳性需氧球菌.当肠球菌属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伤口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1.0%~27.5%[1].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之一,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计分析在革兰阳性菌中居第4位[2].
作者:张媛;张鹏;吴尚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各级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发生概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50所医疗机构1 0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1 050份,有效使用1 028份.结果 50所医疗机构1 028名护理人员,其中有903名在工作中均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损伤概率占87.84%;工龄6~10年损伤率高,占40.75%,其次是工作11~15年占31.12%;共发生损伤7 059例次,每人平均损伤7.80次,损伤>10次287名,占31.78%;配药时被安瓿损伤4 986例次,占70.63%;其次是清洗器械损伤1 097例次,占15.54%;皮肤轻度损伤4 072例次,占57.69%.结论 要不断改进安瓿工艺及器械安全性;有条件医院应购置器械清洗机;关键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教力度,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损伤概率极为重要.
作者: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林祥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神经外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气管切开患者7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乙组应用非头孢类抗菌药物,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腔涂片或咽拭子涂片均查出真菌孢子或菌丝;记录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剂量、给药方法、种类、联合应用情况以及用药后患者病情及病程的变化过程.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种类、剂量、给药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口咽部真菌感染均有影响.结论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种类越繁杂、多途径给药及联合用药都会增加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危险.
作者:刘花;刘仲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病原学特点,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1例CRI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6株,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该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结论 及时拔除感染导管是防治CRI的有效方法,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万古霉素是治疗CRI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洁;叶卫江;黄劲松;葛小玲;俞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我院是一所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流行病学特点与综合医院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探讨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特对我院2002-2005年,53 044例出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雷新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采用病灶清除碘伏灭菌,择期植骨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特点优势.方法 通过清创术后持续碘伏纱布条填塞湿敷,再行髓腔内植骨手术.结果 临床应用18例,17例(94.4%)治愈,1例复发.结论 病灶清创后开放碘伏持续湿敷,再行植骨的治疗方法可靠,能提高慢性胫骨骨髓炎的治愈率.
作者:沈铀;吴维颖;谢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Ⅰ、Ⅱ、Ⅲ类整合子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存在情况,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筛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酶基因.结果 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13.4%,其中3株菌同时带有Ⅰ类和Ⅱ类整合子,Ⅱ类整合子的阳性率为3.6%,未检测到Ⅲ类整合子.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主要分布Ⅰ类整合子,首次发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含有Ⅱ类整合子,Ⅱ类整合酶基因可能增加细菌多药耐药的发生.
作者:邓笑伟;刘长庭;李天智;王俊锋;粱立武;黄燕萍;莫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 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 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作者:罗迪青;周晓琳;余敏君;何定阳;尹卫国;吴移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61名基层医院卫事工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了解情况,探索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和访谈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工勤人员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无自身防护能力,对从事的职业危害性认识不足,未定期培训及体检等.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工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勤人员的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体检,使工勤人员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老年人咽部机会致病菌的携带状况及咽部分泌物培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92例老年人进行非感染状态下咽拭子的菌种鉴定.结果 老年人咽部检出率较高的机会致病菌,依次为副流感嗜血菌、黏滑口腔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复合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合并3种基础疾病受检者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合并<2种基础疾病的受检者.结论 高龄、咽部携带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是老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亓鹏;胡亦新;董宏艳;敬华;王斌;贾丽萍;李丽;马慧珍;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模式.方法 采取新的器械消毒及管理方法,提高对口腔器械消毒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消毒流程、合理设置口腔消毒供应室、加强器械管理、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建立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等措施.结果 建立了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措施,器械的丢失与损坏明显减少.结论 做好器械消毒与管理是预防交叉感染和保障器械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韩淑凤;韩淑青;祝洪珍;雷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