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

张鑫;席加秋

关键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药敏, 检测
摘要:为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情况及药敏特点,我们对486例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分析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确保手术安全

    我们在手术室采取多项安全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大限度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作者:金春玉;王丽波;王琨;史秀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001~2004年院内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调查

    目的对我院确诊的梅毒患者流行特征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1~2004年间梅毒患者的电脑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1~2004年间共监测门诊病例3 308例,阳性495例,阳性率15.0%;住院病例14 452例,阳性136例,阳性率0.94%;梅毒年患病率逐年增长,年均增长38.3%;女性比例逐年提高,性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9.06,P<0.01);男性31~40岁,女性21~30岁为患病高峰;显性梅毒以21~40岁为患病高峰;潜伏梅毒>20岁均多见,>60岁占有较高的比例(26.8%);显性梅毒主要分布于皮肤科、泌尿科、妇产科门诊;潜伏梅毒分布于妇科、血液科、泌尿科等15个科室,妇科为潜伏梅毒的高发科室.结论近年来梅毒患者增长速度较快,女性更明显;显性梅毒好发年龄较宽;潜伏梅毒在老年人占有较高的比例,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应常规进行梅毒检查,以便发现潜伏梅毒并控制其传播.

    作者:吴俊琪;徐瑞龙;郑昭暻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一次性整床式纵形卷筒中单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针对传统中单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对诊疗床上的中单进行改进.方法借鉴日用卷筒卫生纸及工业传输皮带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次性整床式纵形卷筒中单,并在诊疗床上应用300多例.结果改进后的中单改变以往传统中单的常规使用方式,使就诊患者感到安全、整洁;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能更完整地保护床面,减少了因污染中单所造成的感染机会,减轻医源性污染.结论该中单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有积极的作用,有环境保护效果;中单固定架适合安装于任何大小的诊疗床上,适用性广.

    作者:李金润;宋志平;兰美华;石晓院;邵庆华;杨慧;李秀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10种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制备10种中草药提取物,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10种中草药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尤以赤芍、石榴皮、五味子和黄连的提取物抗耐药菌活性高,赤芍提取物对上述4种菌的抑制活性均较高,其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0、1.95、1.95、7.80 mg/ml.结论赤芍、石榴皮、五味子和黄连提取物呈现广谱抗菌特性,且具有抗耐药菌作用.

    作者:张显忠;郭爱军;李艳玲;苗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目的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研究其抗感染的潜能.方法从医院污水内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形态学分析.结果分离并筛选出2株相对广谱噬菌体φA392、φ1093;分析φA392形态学、生物学特征:5min内约有96%的噬菌体被吸收,吸收速度常数K为1.28×10-8ml/min;潜伏期约为20~25 min,平均裂解量为125;有一个正多面体头部及可收缩尾轴结构,且两株噬菌体裂解谱互补.结论所筛选获得的噬菌体裂解性较强、裂解谱较宽,吸收率较高,潜伏期较短,可供临床抗感染治疗新型手段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北;徐敏超;王晶;刘双又;严群;胡俊波;朱旭慧;孙自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标本采样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2005年1~11月共采集各类标本1 656份,其阳性率为30.6%,比去年同期增加标本702份,阳性率增7.6%,经分析,认为在标本采样中存在共性问题,特提出与同道磋商.

    作者:李嫦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和α干扰素受体1的检测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 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卢银平;董继华;刘朝;管世鹤;杨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强医务人员洗手预防医院感染

    多项研究表明,正确地洗手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应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1)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通过护理用品、器械作为传播病原微生物媒介的报道屡见不鲜.

    作者:朱慧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NA微阵列在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断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改变的驱动力是生命医学领域的近几项研究进展.其一是人类全基因组和众多致病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其二就是本综述提到的DNA微阵列(microarrays)技术,也称为DNA芯片技术.

    作者:应福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Fas-FasL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及IL-8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Fas/FasL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及IL-8的分泌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老年COPD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及30例健康老人(对照组)外周血可溶性Fas、TNF-α及IL-8水平的观察.结果发现COPD外周血中可溶性Fas、TNF-α及IL-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5,P<0.01).结论Fas和TNF-α介导老年COPD患者的免疫细胞凋亡,Fas/FasL刺激IL-8的分泌,在老年COPD发病及其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长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滴眼液专用盒制作及使用

    眼科病房眼液滴入是一项基本专科操作.过去除感染患者外,滴眼液是公用的,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为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病房采用滴眼液每个人专用的做法.

    作者:汤合珍;王英人;姜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操作,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采用K-B法做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的294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分离的29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革兰阳性菌占24.1%;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57株,占90.5%;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 6株,占9.5%;耐高单位庆大霉素肠球菌属21株,占肠球菌属43.7%.结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建议临床医生重视细菌学培养,用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ESBLs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求刚;崔颖鹏;廖康;陈冬梅;曾燕;禤建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我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分析细菌的耐药谱,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经VITEK系统鉴定出16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自动化、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结果在所有临床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标本中,以痰液为主(90.1%),其次为创口分泌物和咽拭子;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4%和22.2%.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痰标本的分离率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袭性操作、加强耐药性监测,有利于预防及控制医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

    作者:余素飞;杨雪飞;李婷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分布部位、科室、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目标性调查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结果我院医院感染分布部位上呼吸道占42.4%为首位;分布科室内科以神经内科和血液肾病科为主,外科以消化外科和心脏外科为主;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头孢他啶敏感;其次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结论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和激素滥用、侵袭性操作等感染危险因素和科室收治病种有关,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孙立新;刘翠青;刘素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基层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检验科是医院高危主要的科室之一,医院感染管理开展的好坏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基层检验科在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柳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ESBLs基因型别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引起医院感染的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ESBLs的分布及流行情况,为控制ESBL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了27株不重复的对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采用系列ESBLs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并对PCR产物测序;同时采用ERIC2引物进行rep-PCR.结果对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中为流行的ESBLs是CTX-M-3样(13株阳性,占48%);在我国首次发现肠杆菌科细菌中有VEB-1样β-内酰胺酶流行;产ESBLs阴沟肠杆菌大多具有克隆相关性,它们在流行过程中又分别获得了不同的ESBLs耐药基因.结论上海华山医院引起医院感染的阴沟肠杆菌ESBLs产生率高,是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红;蒋晓飞;阮斐怡;李敏;艾芙琪;马逸珉;洪秀华;吕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分布和耐药率分析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分布和耐药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湖北省16所医院2000~2004年的新生儿血培养阳性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 019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948株(93%),革兰阴性菌71株(7%),主要的分离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79.8%),其次是肠球菌属(7.0%)、金黄色葡萄球菌(SAU)(4.5%)、克雷伯菌属(1.7%)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2%);19.6%的SAU和71.3%的CNS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属46.5%耐氨苄西林,除1株鹑鸡肠球菌外,均对万古霉素敏感;56%大肠埃希菌和35%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在0~15.6%之间,对头孢一~四代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20%~70%之间.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病死率,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更为重要.

    作者:刘玲;王春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两种快速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比较

    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鉴定红色毛癣菌,但后者更快速、准确.结论这两种方法可用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作者:樊建峰;李恒进;索继江;万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

    为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情况及药敏特点,我们对486例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分析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鑫;席加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并与其他抗菌药物比较.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试验,测定1 670株革兰阴性菌对1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按NCCLS2002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临床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仅次于亚胺培南,对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当,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则保持很高的敏感性.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较广,抗菌作用也较好,在院内中、重度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娅娟;刘蓬蓬;李萍;孙伟伟;郝晓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