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求刚;崔颖鹏;廖康;陈冬梅;曾燕;禤建美
目的调查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5年间木糖氧化产碱菌的分布与耐药现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院内分离菌株经VITEK-AMS全自动细菌鉴定仪GNI+卡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其配套的GNS-KI或GNS-121卡进行耐药分析;部分药敏应用K-B纸片法.结果木糖氧化产碱菌对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除外)耐药率>77%;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76%;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为100%;对氨曲南耐药率为92.86%;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6.67%、44.44%.结论木糖氧化产碱菌检出率呈逐年增多趋势,且呈多重耐药,该菌所致感染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卫英;高英;吴巍;董晓勤;周田美;余道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消毒供应室管理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医院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供应室已从原来单一负责病房、门急诊及专科诊疗单位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模式,逐渐过渡到消毒供应中心的功能,实行全院所有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质量控制.
作者:李大忻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感染中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5月住院和门诊患者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并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出的1 584株细菌中,前4位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6%)、克雷伯菌属(13.0%)、大肠埃希菌(10.0%)、白色念珠菌(9.9%);G-杆菌对氨苄西林(86.7%)耐药率高,其次是头孢噻吩(79.5%)、美洛西林(75.7%);敏感的是美罗培南(2.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9.0%)和磷霉素(29.1%);G+葡萄球菌属除万古霉素外,对其他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高于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主要为屎肠球菌(EF),对青霉素类和红霉素类耐药较严重.结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运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欧阳育琪;黄强;颜复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情况及药敏特点,我们对486例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分析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鑫;席加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3种常用外科手消毒方法对手部皮肤的影响.方法选择含乙醇无水洗手液揉搓、碘伏海绵擦手和碘伏刷手等3种外科手消毒方法,比较其即刻消毒效果和对手部皮肤的影响.结果3种外科手消毒方法都有良好的即刻消毒效果,含乙醇无水洗手液揉搓方法较碘伏消毒方法对皮肤损伤小.结论在外科手消毒时建议使用无水洗手液揉搓消毒的方法.
作者:庞冬;郑修霞;尚少梅;路潜;黄靖雄;王宏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断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改变的驱动力是生命医学领域的近几项研究进展.其一是人类全基因组和众多致病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其二就是本综述提到的DNA微阵列(microarrays)技术,也称为DNA芯片技术.
作者:应福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含氯消毒剂因其广谱、高效的杀菌性能以及价廉、使用方便被医院广泛应用于物品的消毒和灭菌,但是在配制过程中由其是粉剂在大量配制时如果方法不当易造成氯的挥发,不但降低了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和消毒效果,而且还引起氯中毒及过敏反应.
作者:李梅花;杜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氟康唑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SAP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合并深部真菌感染46例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为治疗组;对有可疑临床表现但没有病原学证据的66例疑似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分为氟康唑预防组42例和对照组24例.结果氟康唑预防组的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氟康唑治疗组、预防组和对照组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分别是8.7%、4.8%和12.5%;氟康唑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致失明,而氟康唑预防组无致残者.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SAP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预防性应用氟康唑可降低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
作者:闫军;郭春海;王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保洁人员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群体,担负着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卫生保洁的巨大任务,既不同于普通患者,又不同于医务工作人员.现对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张立中;张春燕;华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及混合感染的疗效.方法348例患者口服克拉霉素与加替沙星,疗程12 d.结果对衣原体、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混合感染总有效率分别达100%、95%、91%、86%.结论联合用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及混合感染具有高效、安全、服用方便等优点.
作者:吕晓萍;宋彪;许小庄;房思宁;熊峰;黄小芳;李放娟;杜小红;季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麻支气管插管后与下呼吸道感染关系.方法对541例全麻双腔导管支气管插管患者(1组)和406例单腔气管插管患者(2组)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痰标本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1、2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别是26、18例,占4.81%和4.43%;痰标本中检出的非发酵菌占致病菌的86.36%,耐药率与下呼吸道感染率呈正比;感染率60~70岁组为9.56%、≤49岁组为2.04%;感染患者中麻醉时间≤3 h组占3.26%,≥3 h组占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与支气管插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概率接近,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细菌耐药、年龄与麻醉时间.
作者:吴励文;陈棉生;郑良杰;柯永坚;谢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检验科是医院高危主要的科室之一,医院感染管理开展的好坏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基层检验科在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柳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5年1~11月共采集各类标本1 656份,其阳性率为30.6%,比去年同期增加标本702份,阳性率增7.6%,经分析,认为在标本采样中存在共性问题,特提出与同道磋商.
作者:李嫦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对在医疗工作中使用消毒剂的品种、采购、发放、操作监控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以达到品种质量达标,配制操作规范,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霞;王安清;梁自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温疫论对中医感染病学的影响.方法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探讨<温疫论>在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方面首创的杂气致病之说.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温疫论>首次提出温病的辨证与伤寒不同,不可沿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套用温疫的辨证,为以后的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奠定基础;对感染性疾病治疗,基于杂气致病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主张汗、吐、下等攻击性的祛邪疗法,并首用达原饮直捣温疫窝巢之害.结论这些对温病的因、机、证、治的认识开中医防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先河;为温病学说的创立打下基础,对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与治疗具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陈利平;吴整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和分析长期应用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医院内常见的肺部感染.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住院期间中长期应用机械通气的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普通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发生普通肺炎53例,肺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3例,卡氏肺囊虫8例;引发普通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应用通气机的时间和误吸.结论缩短用通气机时间和防止误吸是预防普通细菌性肺炎的重要措施;对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还要警惕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部感染.
作者:牟小芬;张进川;夏文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并与其他抗菌药物比较.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试验,测定1 670株革兰阴性菌对1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按NCCLS2002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临床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仅次于亚胺培南,对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当,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则保持很高的敏感性.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较广,抗菌作用也较好,在院内中、重度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娅娟;刘蓬蓬;李萍;孙伟伟;郝晓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0种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制备10种中草药提取物,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10种中草药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尤以赤芍、石榴皮、五味子和黄连的提取物抗耐药菌活性高,赤芍提取物对上述4种菌的抑制活性均较高,其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0、1.95、1.95、7.80 mg/ml.结论赤芍、石榴皮、五味子和黄连提取物呈现广谱抗菌特性,且具有抗耐药菌作用.
作者:张显忠;郭爱军;李艳玲;苗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本调查提出了一种先将棉签顶出再行抽取的方法,并与实际工作中常见、较典型的随意将手指伸入棉签袋内抽取的方法作比较,检测抽取后棉签菌落数.
作者:漆俐红;陈先蓉;姚猛;杨红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鉴定红色毛癣菌,但后者更快速、准确.结论这两种方法可用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作者:樊建峰;李恒进;索继江;万喆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