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快速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比较

樊建峰;李恒进;索继江;万喆

关键词:Kane/Fischer系统, 红色毛癣菌, PCR
摘要: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鉴定红色毛癣菌,但后者更快速、准确.结论这两种方法可用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检验科是医院高危主要的科室之一,医院感染管理开展的好坏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基层检验科在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柳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意义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对2003~2004年间10 754例术前、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1 163例,阳性率10.81%;抗-HCV阳性21例,阳性率0.20%;抗-HIV阳性1例,阳性率0.01%,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确证;TRUST阳性74例,阳性率0.69%,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HA)确证;重叠感染多为HBV和HCV重叠感染及HBV和梅毒的重叠感染;消化科为乙型肝炎的高发科室(χ2=4.77,P<0.05),妇科为潜伏梅毒的高发科室(χ2=6.98,P<0.01).结论术前、输血前检测经血传播性疾病可事先知悉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治、对医院感染控制、日后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俊庆;胡焉凡;许燕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医疗器械清洗前后效果比较

    随着消毒供应室管理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医院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供应室已从原来单一负责病房、门急诊及专科诊疗单位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模式,逐渐过渡到消毒供应中心的功能,实行全院所有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质量控制.

    作者:李大忻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调查

    目的调查和分析长期应用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医院内常见的肺部感染.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住院期间中长期应用机械通气的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普通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发生普通肺炎53例,肺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3例,卡氏肺囊虫8例;引发普通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应用通气机的时间和误吸.结论缩短用通气机时间和防止误吸是预防普通细菌性肺炎的重要措施;对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还要警惕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部感染.

    作者:牟小芬;张进川;夏文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不同基础疾病所致重症肺炎病原体构成及耐药性

    目的了解不同基础疾病发生重症肺炎病原体构成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2002年1月~2005年6月间,采用VITEK-AMS微生物分析仪检测痰培养阳性的病原菌,纸片法(Kirby-Bauer)检测细菌的体外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结果有106例患者,共分离出致病菌173株,结果显示:不同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病原体构成比与无明显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有明显不同,吸入性重症肺炎以肺炎克雷伯菌(20.9%)、大肠埃希菌(16.3%)常见;阻塞性重症肺炎以产碱假单胞菌常见(18.9%),铜绿假单胞菌(16.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2%)占有一定比例;COPD合并重症肺炎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22.6%);金黄色葡萄球菌(18.9%)、铜绿假单胞菌(17.0%)占一定比例,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以铜绿假单胞菌(25.0%)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0.0%)为主.结论有不同基础疾病所致重症肺炎与无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构成比不同,医院获得性肺炎病例中耐药菌显著增加.

    作者:闫春连;马建新;张睢扬;王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麻支气管插管与下呼吸道感染关系的调查

    目的探讨全麻支气管插管后与下呼吸道感染关系.方法对541例全麻双腔导管支气管插管患者(1组)和406例单腔气管插管患者(2组)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痰标本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1、2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别是26、18例,占4.81%和4.43%;痰标本中检出的非发酵菌占致病菌的86.36%,耐药率与下呼吸道感染率呈正比;感染率60~70岁组为9.56%、≤49岁组为2.04%;感染患者中麻醉时间≤3 h组占3.26%,≥3 h组占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与支气管插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概率接近,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细菌耐药、年龄与麻醉时间.

    作者:吴励文;陈棉生;郑良杰;柯永坚;谢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强消毒剂在医疗使用中的规范化管理

    我院对在医疗工作中使用消毒剂的品种、采购、发放、操作监控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以达到品种质量达标,配制操作规范,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霞;王安清;梁自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确保手术安全

    我们在手术室采取多项安全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大限度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作者:金春玉;王丽波;王琨;史秀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作用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为医院内肺炎(NP),它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在入院48 h后发生的肺炎.

    作者:王臻;童朝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病房内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不断创新,人们对其概念把握不够准确,容易造成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对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明俊;高延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一次性整床式纵形卷筒中单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针对传统中单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对诊疗床上的中单进行改进.方法借鉴日用卷筒卫生纸及工业传输皮带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次性整床式纵形卷筒中单,并在诊疗床上应用300多例.结果改进后的中单改变以往传统中单的常规使用方式,使就诊患者感到安全、整洁;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能更完整地保护床面,减少了因污染中单所造成的感染机会,减轻医源性污染.结论该中单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有积极的作用,有环境保护效果;中单固定架适合安装于任何大小的诊疗床上,适用性广.

    作者:李金润;宋志平;兰美华;石晓院;邵庆华;杨慧;李秀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用粉剂洁消精配制含氯消毒剂的技巧

    含氯消毒剂因其广谱、高效的杀菌性能以及价廉、使用方便被医院广泛应用于物品的消毒和灭菌,但是在配制过程中由其是粉剂在大量配制时如果方法不当易造成氯的挥发,不但降低了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和消毒效果,而且还引起氯中毒及过敏反应.

    作者:李梅花;杜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感染暨急救医学内科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目的调查2002~2004年北京友谊医院感染暨急救医学内科病房临床分离菌耐药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判定标准根据200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结果3年中致病菌耐药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克林霉素、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监护病房对广谱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突出,其中G-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奈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并有逐年增长趋势,应不断进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钧;张淑文;王红;任爱民;张丽霞;王宝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强医务人员洗手预防医院感染

    多项研究表明,正确地洗手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应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1)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通过护理用品、器械作为传播病原微生物媒介的报道屡见不鲜.

    作者:朱慧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分布部位、科室、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目标性调查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结果我院医院感染分布部位上呼吸道占42.4%为首位;分布科室内科以神经内科和血液肾病科为主,外科以消化外科和心脏外科为主;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头孢他啶敏感;其次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结论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和激素滥用、侵袭性操作等感染危险因素和科室收治病种有关,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孙立新;刘翠青;刘素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Fas-FasL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及IL-8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Fas/FasL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及IL-8的分泌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老年COPD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及30例健康老人(对照组)外周血可溶性Fas、TNF-α及IL-8水平的观察.结果发现COPD外周血中可溶性Fas、TNF-α及IL-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5,P<0.01).结论Fas和TNF-α介导老年COPD患者的免疫细胞凋亡,Fas/FasL刺激IL-8的分泌,在老年COPD发病及其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长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临床感染菌菌谱及其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感染中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5月住院和门诊患者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并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出的1 584株细菌中,前4位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6%)、克雷伯菌属(13.0%)、大肠埃希菌(10.0%)、白色念珠菌(9.9%);G-杆菌对氨苄西林(86.7%)耐药率高,其次是头孢噻吩(79.5%)、美洛西林(75.7%);敏感的是美罗培南(2.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9.0%)和磷霉素(29.1%);G+葡萄球菌属除万古霉素外,对其他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高于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主要为屎肠球菌(EF),对青霉素类和红霉素类耐药较严重.结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运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欧阳育琪;黄强;颜复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不同外科手消毒方法对手部皮肤影响的研究

    目的比较3种常用外科手消毒方法对手部皮肤的影响.方法选择含乙醇无水洗手液揉搓、碘伏海绵擦手和碘伏刷手等3种外科手消毒方法,比较其即刻消毒效果和对手部皮肤的影响.结果3种外科手消毒方法都有良好的即刻消毒效果,含乙醇无水洗手液揉搓方法较碘伏消毒方法对皮肤损伤小.结论在外科手消毒时建议使用无水洗手液揉搓消毒的方法.

    作者:庞冬;郑修霞;尚少梅;路潜;黄靖雄;王宏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操作,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采用K-B法做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的294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分离的29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革兰阳性菌占24.1%;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57株,占90.5%;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 6株,占9.5%;耐高单位庆大霉素肠球菌属21株,占肠球菌属43.7%.结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建议临床医生重视细菌学培养,用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ESBLs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求刚;崔颖鹏;廖康;陈冬梅;曾燕;禤建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平板暴露法空气采样方法的改进

    平板暴露法是当前医疗机构常用的空气采样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采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给医院感染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其监测作用更加明显.现将改进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雷爱玲;魏振;芮清龙;刘培跃;邹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