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冬;郑修霞;尚少梅;路潜;黄靖雄;王宏柏
目的探讨Fas/FasL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及IL-8的分泌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老年COPD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及30例健康老人(对照组)外周血可溶性Fas、TNF-α及IL-8水平的观察.结果发现COPD外周血中可溶性Fas、TNF-α及IL-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5,P<0.01).结论Fas和TNF-α介导老年COPD患者的免疫细胞凋亡,Fas/FasL刺激IL-8的分泌,在老年COPD发病及其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长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温疫论对中医感染病学的影响.方法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探讨<温疫论>在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方面首创的杂气致病之说.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温疫论>首次提出温病的辨证与伤寒不同,不可沿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套用温疫的辨证,为以后的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奠定基础;对感染性疾病治疗,基于杂气致病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主张汗、吐、下等攻击性的祛邪疗法,并首用达原饮直捣温疫窝巢之害.结论这些对温病的因、机、证、治的认识开中医防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先河;为温病学说的创立打下基础,对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与治疗具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陈利平;吴整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 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卢银平;董继华;刘朝;管世鹤;杨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0种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制备10种中草药提取物,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10种中草药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尤以赤芍、石榴皮、五味子和黄连的提取物抗耐药菌活性高,赤芍提取物对上述4种菌的抑制活性均较高,其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0、1.95、1.95、7.80 mg/ml.结论赤芍、石榴皮、五味子和黄连提取物呈现广谱抗菌特性,且具有抗耐药菌作用.
作者:张显忠;郭爱军;李艳玲;苗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3种常用外科手消毒方法对手部皮肤的影响.方法选择含乙醇无水洗手液揉搓、碘伏海绵擦手和碘伏刷手等3种外科手消毒方法,比较其即刻消毒效果和对手部皮肤的影响.结果3种外科手消毒方法都有良好的即刻消毒效果,含乙醇无水洗手液揉搓方法较碘伏消毒方法对皮肤损伤小.结论在外科手消毒时建议使用无水洗手液揉搓消毒的方法.
作者:庞冬;郑修霞;尚少梅;路潜;黄靖雄;王宏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使治疗室、换药室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主要改变了以往持物镊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换药碗、镊及纱布用储槽盛装的方法,所有物品尽量布包、小包装,进行高压灭菌.临床使用不仅安全可靠,也为医院节省了支出.
作者:于爱玉;隋爱萍;张夕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研究其抗感染的潜能.方法从医院污水内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形态学分析.结果分离并筛选出2株相对广谱噬菌体φA392、φ1093;分析φA392形态学、生物学特征:5min内约有96%的噬菌体被吸收,吸收速度常数K为1.28×10-8ml/min;潜伏期约为20~25 min,平均裂解量为125;有一个正多面体头部及可收缩尾轴结构,且两株噬菌体裂解谱互补.结论所筛选获得的噬菌体裂解性较强、裂解谱较宽,吸收率较高,潜伏期较短,可供临床抗感染治疗新型手段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北;徐敏超;王晶;刘双又;严群;胡俊波;朱旭慧;孙自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针对传统中单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对诊疗床上的中单进行改进.方法借鉴日用卷筒卫生纸及工业传输皮带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次性整床式纵形卷筒中单,并在诊疗床上应用300多例.结果改进后的中单改变以往传统中单的常规使用方式,使就诊患者感到安全、整洁;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能更完整地保护床面,减少了因污染中单所造成的感染机会,减轻医源性污染.结论该中单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有积极的作用,有环境保护效果;中单固定架适合安装于任何大小的诊疗床上,适用性广.
作者:李金润;宋志平;兰美华;石晓院;邵庆华;杨慧;李秀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们在手术室采取多项安全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大限度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作者:金春玉;王丽波;王琨;史秀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由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不断创新,人们对其概念把握不够准确,容易造成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对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明俊;高延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医院感染情况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SICU在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感染部位、感染病原微生物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S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4.2%,死亡率为48.9%;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88.9%)、血液系统(48.9%)和泌尿系统(26.7%);病原微生物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4.1%,常见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4.8%,常见的依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真菌占11.1%,以白色念珠菌为常见.结论应加强对SICU患者下呼吸道、血液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监测;SICU医院感染病原菌菌种多样性和多重耐药的特点使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十分困难,应根据S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作者:李双玲;王东信;吴新民;蒋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断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改变的驱动力是生命医学领域的近几项研究进展.其一是人类全基因组和众多致病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其二就是本综述提到的DNA微阵列(microarrays)技术,也称为DNA芯片技术.
作者:应福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感染中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5月住院和门诊患者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并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出的1 584株细菌中,前4位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6%)、克雷伯菌属(13.0%)、大肠埃希菌(10.0%)、白色念珠菌(9.9%);G-杆菌对氨苄西林(86.7%)耐药率高,其次是头孢噻吩(79.5%)、美洛西林(75.7%);敏感的是美罗培南(2.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9.0%)和磷霉素(29.1%);G+葡萄球菌属除万古霉素外,对其他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高于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主要为屎肠球菌(EF),对青霉素类和红霉素类耐药较严重.结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运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欧阳育琪;黄强;颜复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为医院内肺炎(NP),它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在入院48 h后发生的肺炎.
作者:王臻;童朝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情况及药敏特点,我们对486例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分析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鑫;席加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平板暴露法是当前医疗机构常用的空气采样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采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给医院感染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其监测作用更加明显.现将改进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雷爱玲;魏振;芮清龙;刘培跃;邹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减少医院感染,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我们制定了救护车的消毒管理制度,对救护车内空气、物品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朱爱玲;荆秋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分布部位、科室、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目标性调查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结果我院医院感染分布部位上呼吸道占42.4%为首位;分布科室内科以神经内科和血液肾病科为主,外科以消化外科和心脏外科为主;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头孢他啶敏感;其次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结论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和激素滥用、侵袭性操作等感染危险因素和科室收治病种有关,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孙立新;刘翠青;刘素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操作,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采用K-B法做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的294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分离的29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革兰阳性菌占24.1%;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57株,占90.5%;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 6株,占9.5%;耐高单位庆大霉素肠球菌属21株,占肠球菌属43.7%.结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建议临床医生重视细菌学培养,用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ESBLs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求刚;崔颖鹏;廖康;陈冬梅;曾燕;禤建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5年1~11月共采集各类标本1 656份,其阳性率为30.6%,比去年同期增加标本702份,阳性率增7.6%,经分析,认为在标本采样中存在共性问题,特提出与同道磋商.
作者:李嫦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