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探讨

张雪;罗阳;黄君富;府伟灵

关键词:抗菌药物, 耐药, 管理
摘要:目的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方法通过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管理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科的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效率;制定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和联合用药原则;加大督查力度,严把药品关;每月公布细菌培养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认真督查,把督查情况以多种形式及时向全院各科反馈,并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等措施来加强药品管理.结果我院抗菌药物的滥用得到有效地控制.结论我们采取的这些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行之有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各类团体的高度重视.为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作者:何雪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临床产ESBLs细菌的耐药特征和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流行和耐药特点,初步对产ESBLs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确立耐药基因的位点和种类.方法收集分离鉴定菌株,通过K-B法药敏实验初筛以确认产ESBLs菌株,并对ESBLs基因进行初步分型.结果分离到产ESBLs细菌88株,检出率为38.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为43.1%、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33.3%;产ESBLs细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率约为90%~100%,加用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或他唑巴坦后耐药率降为18.7%~46.8%;PCR初步分型结果表明:大多数产ESBLs细菌携带TEM型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单独携带TEM型基因的占42%,单独携带SHV型基因的占12.5%,携带两种基因的占31.8%.结论产ESBLs细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大都携带TEM和(或)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绝大部分产TEM型β-内酰胺酶.

    作者:张晓兵;府伟灵;廖扬;陈斌;龚雅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专业,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采取有效地管理措施和护理干预以控制和减少ICU的医院感染,显得越来越迫切.

    作者:熊敏;应文娟;杨丽霞;陈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探讨

    目的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方法通过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管理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科的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效率;制定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和联合用药原则;加大督查力度,严把药品关;每月公布细菌培养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认真督查,把督查情况以多种形式及时向全院各科反馈,并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等措施来加强药品管理.结果我院抗菌药物的滥用得到有效地控制.结论我们采取的这些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行之有效.

    作者:张雪;罗阳;黄君富;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监测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其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外科病房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对细菌培养阳性病例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质控科确诊为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外科病房医院感染以伤口或创口、呼吸道、泌尿道的发生率高;474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中,居前3位的依次为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多黏菌素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98%),但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较多,对其他常规抗生素耐药性严重.结论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因疾病不同,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均有所不同,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针对各相关环节和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波;府伟灵;张晓兵;廖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与控制措施

    为了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以便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我院连续7 d进行了医院感染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兰;刘宝环;刘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变化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对我院38例泌尿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并按NCCL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多,大肠埃希菌占42.1%,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比例有上升趋势,占26.3%;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氨苄西林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是目前敏感抗菌药物.结论重视泌尿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检测,以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纪泽泉;黄翠雯;李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例早产儿脐带延迟脱落感染的预防

    1病例患儿,女,早产儿(胎龄31周),于2004年4月23日出生,顺产,新法接生,出生时体重1.7kg,Apgar评分8分.产后3 d出院,出院时早产儿皮肤轻度黄染,哭声洪亮,吸吮力正常,心率、体温、呼吸正常,大小便正常,脐带上端干燥,脐周无红肿、未脱落.在产后7、14、21、28 d等多次家庭随访,发现早产儿一般情况较好,皮肤黄染逐渐消退,母乳喂养,心率、体温、呼吸正常,睡眠每天>20 h,大小便正常,脐带上端干燥,脐带根部仍与腹壁相连,随访第7天,脐带根部皮肤发红,无分泌物等其他情况,经处理后10 d好转.持续观察脐带至30 d(5月23日)脱落,脐部无渗血.

    作者:彭双七;甘慧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碘伏在临床应用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碘伏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注意,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口头询问相关问题.结果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药理概念模糊不清.结论对这一新型、广泛应用的消毒药液,有必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及相关的医学继续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翠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某教学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对我院2004年上半年临床标本中分离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3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所监测的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应重视医院感染、规范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对医院感染菌的治疗非常重要,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陈翠敏;府伟灵;张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细菌特征及其耐药性

    目的了解肝病患者院内细菌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03年传染病医院肝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类型、分布、产酶率及耐药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39个属105个种,共1 374株;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厌氧菌的感染率低;败血症22.1%、自发性腹膜炎21.8%、尿路感染19.3%、呼吸道感染33.4%等是肝病常见的细菌感染并发症;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的为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较低的包括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唑林、替考拉宁、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18.09%,克雷伯菌产ESBLs率19.75%,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率67.06%,肠球菌产β-内酰胺酶率25.68%.结论临床经验用药必须综合分析肝病患者细菌感染的部位、菌属(种)分布及其耐药性,做到有理有据.

    作者:曲芬;毛远丽;鲍春梅;崔恩博;李永利;郭桐生;姜素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靶序列浓度对新型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的影响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靶序列浓度值对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杂交效应的影响.方法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表面先固定上1.5μmol/L的bis-PNA探针,观察终浓度为1pg/L至100μg/L的HBV 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所引起的频率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并对频率下降值与靶序列浓度做线性回归,确定其线性范围.结果靶序列浓度为1pg/L时,传感器未能检测出任何频率的改变.随着浓度从10 pg/L增加到100μg/L,杂交反应引起的频率下降值呈先增加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μg/L为分界线,而杂交平衡时间并没有显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10pg/L到10μg/L的浓度范围内,浓度与频率下降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gC=-2.7455+0.0691×△F,相关系数r=0.9923.结论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频率下降值呈典型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pg/L~10μg/L.

    作者:陈鸣;府伟灵;蔡国儒;俞丽丽;刘明华;陈庆海;张波;蒋天伦;吴蓉;王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

    当前很多医院较为重视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直接感染的预防,忽略了通过空气、物品、医务人员手间接感染的预防.所以我们于2002年开始对本院13个科室进行了空气、物品、医务人员手的细菌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病房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防治其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4个ICU氧气湿化瓶标本和ICU患者下呼吸道痰,对其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重点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结果从氧气湿化瓶分离的细菌158株,以G-杆菌共116株(73.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5株(47.5%);痰培养的细菌340株,G-杆菌278株(81.8%),铜绿假单胞菌85株(25.0%),患者下呼吸道痰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7.5%~84.2%;氧气湿化瓶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除羧苄西林耐药率为57.1%外,其余为3.5%~28.6%.结论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露霞;汤蓓;石凌波;徐德兴;赖续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消毒液染菌量的监测及分析

    消毒液医护人员经常使用,但容易疏忽,因此在使用中测定消毒液染菌量,是评价消毒灭菌是否达标、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此,消毒液含菌量的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子群;王玉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医院感染(HAI)的易感因素、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住院化疗后的医院感染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低、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增高;抗生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使化疗后AL患者发热及ANC恢复天数分别缩短为(7.0±1.8)d和(9.8±2.0)d.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ANC和患者年龄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抗生素加用G-CSF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屈玲;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HIV流行形势及医院感染防范措施

    目的了解HIV的流行形势、评估当前流行形势对我院输血安全和HIV医院感染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对1995~2004年6月期间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献血者中检出HIV抗体阳性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抗体阳性者检出情况:1995年从患者中检出1人,1997年从患者和献血者各检出1人,1999年从患者中检出4人,2000年从献血者中检出1人,2001年从献血者中检出2人,2002年从患者和献血者中各检出5人,2003年从患者中检出10人、从献血者中检出1人,2004年(1~6月)从患者中检出11人、从献血者中检出6人;累计检出48人,其中患者32人、献血者16人,男性32人、女性16人.结论在2001年及以前,HIV感染呈零星散发现象,2002年开始,HIV呈暴发趋势;献血者HIV检出率随整个人群HIV感染率的升高而升高,输血安全问题面临新的压力,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面临更大的危险,HIV的医院感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蒋天伦;李兵;黎儒青;刘佳;肖瑞卿;赵树铭;林武存;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持续静脉给药治疗过程中青霉素的稳定性

    青霉素钠(benzyl penicillin)在家中静脉给药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使用,患者在家中可进行长期的治疗,这种家中静脉治疗方案可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时间且已为广大患者所认可.

    作者:Vella-Brincat JWA;陈宜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婴儿脓疱疮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与控制

    妇产科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如何加强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的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在2003年12月份发现婴儿脓疱疮4例,为控制感染,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张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RNA包膜病毒的光诱导灭活

    目的以亚甲蓝(MB)为光敏剂,研究RNA包膜病毒光诱导灭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登革热病毒为指示病毒,以单波长点阵式发光二极管为光源,将指示病毒与不同浓度的MB工作液混合后,收集不同光照时间和距离的MB/病毒混合液,空班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MB<10 mg/ml时,病毒灭活效果并不理想;MB≥1.0 mg/ml时,在5min的光照时间内即可完全灭活2.5 m光照距离内的病毒,当光照距离≥3.0 m时,较高浓度的MB(2.0 mg/ml)可在较短时间内(20 min)完全杀灭病毒,而较低浓度的MB(1.0 mg/ml)则需要更长的光照时间(25 min)才可完全杀灭指示病毒.结论MB工作浓度和光源光强度、光照时间和距离是影响RNA包膜病毒光诱导灭活效果的4个关键因素,前三者与病毒灭活效果正相关,后者则负相关.

    作者:黄庆;府伟灵;周来新;黄君富;陈鸣;姚春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