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比较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汪一萍;倪语星;孙景勇;朱月秋;周敏

关键词:尿路感染, 社区感染, 医院感染, 药物敏感试验
摘要:目的为调查比较瑞金医院近期社区及院内尿路感染病原学构成特点及抗生素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6月,上海瑞金医院门诊与住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以大肠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但两菌所占比例明显不同;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性普遍高于社区感染分离株;IMP、MEM、CAZ、FEP、TZP、CFS、CMZ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敏感性均>80%,而CIP、PIP、AMP、GEN均已产生>50%~80%耐药率;未检出耐VAN、TCL肠球菌菌株,AMP、NIT对肠球菌感染具有较高敏感性,而CIP、ERY已产生较高耐药性. 结论及时总结本地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菌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选药意义重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常见的肺部感染痰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对207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280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 G+菌77株,占2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株占18.9%;G-菌162株,占57.9%,占前4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6株(2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株(8.9%),肺炎克雷伯菌17株(6.1%),鲍氏不动杆菌14株(5%);真菌41株,占14.6%;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 结论该组R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构成主要G-感染菌株;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

    作者: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穆雪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高危重要科室之一,其感染质量监测合格与否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敏;李伟宏;刘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控制对策,减少湿包的发生. 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议的湿包评判标准,对4 076锅次,134 84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有269个湿包产生,湿包率为0.199%;其中错误装载占59.1%,设备故障、蒸汽质量差、拟灭菌物品准备不当占40.9%. 结论加强消毒员操作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关键;灭菌器保持正常运转状态;提供高质量蒸汽;灭菌前物品正确准备,才能减少湿包发生率.

    作者:许乐;张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目的为了使每位在母婴同室工作的人员加深对医院感染的理解和认识,预防和杜绝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并严格执行实施. 结果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及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使我院建立爱婴医院以来,无1例因母婴同室造成交叉感染的事件发生. 结论只有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健全和完善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健;高雅莉;魏彦;韩红彩;杨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69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监测2003年1~12月住院患者17 305人次,医院感染病例369例.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率为2.13%,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血液科要作为重点监控科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当前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红旗;徐艳;刘莲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在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的留置时间. 方法对我科2000年9月1日~2002年9月1日2年时间,重症烧伤休克回收期内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深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不同,分为7 d内置管入路更换组及7 d内置管入路不更换组,比较组间导管相关性细菌定植(CAC)、导管相关性软组织感染(CA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AB)的发生率. 结果 CAC发生率在7 d内置管入路不更换组高,差异显著,CAI、CAB的发生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约7 d是安全的.

    作者:刘杰锋;龙忠恒;吴红;熊玉珍;谢卫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耐药状况. 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判定标准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 结果 1999~2003年我院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423株,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MRSA及敏感菌株MSSA分别为79株和334株,表皮葡萄球菌898株,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MRSE及敏感菌株MSSE分别为647株和251株;MSSA、MSSE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但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70%;MRSA、MRSE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高度耐药,只有万古霉素100%敏感. 结论了解医院感染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十分重要,万古霉素可作为葡萄球菌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万建华;褚云卓;陈佰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86例耐药分析

    我们对本院2001年8月~2003年8月,住院患者86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做耐药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本院2001年8月~2003年8月,住院患者阳性标本共86例,其中痰液67例,尿液6例,脓液4例,切口4例,血液3例,腹腔引流液2例.

    作者:郑海斌;王菊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SARS治疗中甲泼尼龙注射液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注射液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与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6月收治的680例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用药信息. 结果 680例患者使用甲泼尼龙注射液的有408人,占60%,根据使用剂量分为高低量不等的8个组, 291人从入院第1天开始连续用药,376人平均每日用药剂量≤80 mg,平均用药天数(11.1±7.5)d. 结论激素类用药呈现一定的用药规律,为防止加重继发感染,何时开始用药,每次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及方式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方案,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的目的.

    作者:代伟;董军;曹秀堂;高筠;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气湿化瓶细菌学调查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导致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方法采集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中、后各部位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同时对湿化水、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并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检查. 结果 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各部位、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未检到患者感染细菌,患者使用后40%的氧气湿化瓶的内芯、内壁、出气口及管道检到与患者痰液培养结果相同的致病菌. 结论氧气湿化瓶易被患者污染,其内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对其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作者:汪涛;余道军;蔡艺飞;徐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建立有效预防ICU医院感染的对策. 方法对ICU医院感染与基础疾病、年龄、有创性操作、医务人员的关系及病原菌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病情危重、年老体弱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有创性操作的次数与感染关系密切;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ICU设置的不合理和医护人员的缺乏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 结论加强ICU病房管理,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减少有创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等均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梅芳;楼一玲;王芳;於国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变化考克菌引起颅内感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头晕20 d,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7/8.0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下降,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咽反射迟钝,颈稍抵抗,双侧腱反射减弱,头颅MRI显示:小脑星型细胞瘤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体温38.5℃,CSF外观黄色浑浊,镜检:细胞总数5 600×106/L,白细胞110×106/L,CSF细菌培养结果为:变化微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敏感.

    作者:张瑞芳;杜风芹;齐亚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严重烧伤早期抗氧化治疗的临床探讨

    选择1993~2002年间严重烧伤2 h内入院的患者100例,分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在复苏的同时应用抗氧化治疗,结果表明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陈永森;田永生;冯俊梅;牛湘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对策

    目的调查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状况及探讨控制对策. 方法对神经外科病区10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结果 102例病例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且多数病例发生于气管切开术后4~6 d,所分离的6种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呈广谱耐药. 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除加强对患者及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护理、消除易感因素外,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气管分泌物培养,以便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谢明水;郝建春;刘国政;熊建华;刘杨;谢九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改革

    目的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防止缓报、漏报. 方法分析原有传染病疫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改革措施. 结果无医院传染病漏报,科内传染病漏报率由38%逐渐下降至2%. 结论根据新形势对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要求,适时进行改革,可有效防止缓报、漏报.

    作者:尹维佳;陈敏;赵晓莉;舒明蓉;王志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比较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为调查比较瑞金医院近期社区及院内尿路感染病原学构成特点及抗生素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6月,上海瑞金医院门诊与住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以大肠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但两菌所占比例明显不同;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性普遍高于社区感染分离株;IMP、MEM、CAZ、FEP、TZP、CFS、CMZ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敏感性均>80%,而CIP、PIP、AMP、GEN均已产生>50%~80%耐药率;未检出耐VAN、TCL肠球菌菌株,AMP、NIT对肠球菌感染具有较高敏感性,而CIP、ERY已产生较高耐药性. 结论及时总结本地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菌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选药意义重大.

    作者:汪一萍;倪语星;孙景勇;朱月秋;周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专科待灭菌包的质量检查

    为加强灭菌工作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使科室制作的待灭菌包的质量能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对专科待灭菌包内外的清洁度、器械的洁净度、包内是否放入化学指示卡、待灭菌物品的打包或捆扎的松紧度等项指标进行了质量检查.

    作者:张秀銮;曹军平;张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SARS与高度疑似SARS患者骨髓像分析

    目的对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下称SARS)患者和高度疑似SARS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分析,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方法抽取3例确诊重症SARS患者和1例高度疑似SARS患者骨髓作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同时结合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3例SARS患者骨髓均出现数量不等的噬血细胞和吞噬细胞,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一系或多系的骨髓抑制现象;1例疑似SARS患者在吞噬细胞中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 结论重症SARS患者的骨髓表现很可能与病毒本身的毒性、用药种类、用药量有关;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的实验室检验数据的监测,将有利于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杜绝因感染而引起的并发症,对高度疑似SARS患者的血像及骨髓则应注意有没有其他致病原,如原虫、真菌等.

    作者:黎庆恩;陈福雄;王鹏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1例调查

    我院妇产科收治1名产妇,因剖宫产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现对该病例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的原因及预防医院感染控制对策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自然破水,羊水Ⅲ度污染,胎心率100~162次/min.胎儿宫内窘迫急诊在硬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头位取出一男活婴.产妇于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9℃之间,给加强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7 d出现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右下腹可触及2 cm×5 cm索状包块,较固定,无腹膜刺激征,给加强抗感染.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温正常.

    作者:丁彦文;李改兰;李林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外科危重病患者的抗生素使用

    目的了解外科危重病患者抗生素的应用. 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3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危重病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进行统计. 结果所有患者及79%的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为头孢菌素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50%;经验性治疗却仅有25%的抗生素对真正的致病菌有效;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尤其当患者住ICU时间>2周后,抗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的药物用量显著增加. 结论外科危重病患者应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常普遍;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准确性有待提高;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是患者住院后期的主要致病菌.

    作者:杨国山;杜斌;吴增安;牟东成;谢朝;罗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