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水;郝建春;刘国政;熊建华;刘杨;谢九红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注射液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与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6月收治的680例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用药信息. 结果 680例患者使用甲泼尼龙注射液的有408人,占60%,根据使用剂量分为高低量不等的8个组, 291人从入院第1天开始连续用药,376人平均每日用药剂量≤80 mg,平均用药天数(11.1±7.5)d. 结论激素类用药呈现一定的用药规律,为防止加重继发感染,何时开始用药,每次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及方式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方案,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的目的.
作者:代伟;董军;曹秀堂;高筠;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使每位在母婴同室工作的人员加深对医院感染的理解和认识,预防和杜绝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并严格执行实施. 结果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及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使我院建立爱婴医院以来,无1例因母婴同室造成交叉感染的事件发生. 结论只有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健全和完善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健;高雅莉;魏彦;韩红彩;杨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加强灭菌工作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使科室制作的待灭菌包的质量能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对专科待灭菌包内外的清洁度、器械的洁净度、包内是否放入化学指示卡、待灭菌物品的打包或捆扎的松紧度等项指标进行了质量检查.
作者:张秀銮;曹军平;张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本研究尝试揭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寻求有效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3年1~12月住院病历4 36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345例次,感染率为7.9%;高危感染率分别为神经康复科29.2%、内分泌肾内科13.8%、甲级病房12.42%、消化内科10.84%、呼吸、心血管内科9.34%;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50.43%、消化道22.61%、泌尿道18.84%、皮肤软组织2.9%、手术部位1.7%;医院感染中病原体检出9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6.88%. 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蚁少华;毛沁;瞿美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常见的肺部感染痰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对207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280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 G+菌77株,占2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株占18.9%;G-菌162株,占57.9%,占前4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6株(2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株(8.9%),肺炎克雷伯菌17株(6.1%),鲍氏不动杆菌14株(5%);真菌41株,占14.6%;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 结论该组R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构成主要G-感染菌株;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
作者: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穆雪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加大管理力度. 方法从医务人员、诊疗环境设置、消毒设备、消毒方法和程序、卫生学监测等方面,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结果逐渐规范了对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结论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作者:刘彬;罗小洁;范小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头晕20 d,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7/8.0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下降,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咽反射迟钝,颈稍抵抗,双侧腱反射减弱,头颅MRI显示:小脑星型细胞瘤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体温38.5℃,CSF外观黄色浑浊,镜检:细胞总数5 600×106/L,白细胞110×106/L,CSF细菌培养结果为:变化微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敏感.
作者:张瑞芳;杜风芹;齐亚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下称SARS)患者和高度疑似SARS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分析,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方法抽取3例确诊重症SARS患者和1例高度疑似SARS患者骨髓作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同时结合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3例SARS患者骨髓均出现数量不等的噬血细胞和吞噬细胞,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一系或多系的骨髓抑制现象;1例疑似SARS患者在吞噬细胞中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 结论重症SARS患者的骨髓表现很可能与病毒本身的毒性、用药种类、用药量有关;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的实验室检验数据的监测,将有利于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杜绝因感染而引起的并发症,对高度疑似SARS患者的血像及骨髓则应注意有没有其他致病原,如原虫、真菌等.
作者:黎庆恩;陈福雄;王鹏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加大供应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贮存、发放和回收毁形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保证一次医疗用品正常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安全因素,笔者对4年来我院供应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者:关瑞锋;许志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 方法于2001年8月~2003年8月,在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患者60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 8 h;对照组(B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静脉滴注bid,两组疗程均为7~10 d. 结果 A组治愈率为68.6%,有效率为98%,细菌清除率为86.6%;B组治愈率为63.3%,有效率为90%,细菌清除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药敏试验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总敏感率在2001年是54.7%、2002年是66.8%,对铜绿假单胞菌为74.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G-菌敏感率2001年是57.4%、2002年是69.4%,对铜绿假单胞菌是58.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74.3%, 58.6%).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疗效较头孢哌酮/舒巴坦好,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两种药物差异无显著性,使用安全.
作者:吴华;梁剑辉;刘晓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入院时未并发感染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即刻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B组则不予应用,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感染菌株分析、治愈率和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感染部位则B组以呼吸道多见,A组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A组的感染菌株中真菌、耐药菌株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见;总的住院时间和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未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相反可致真菌二重感染和产酶菌株的增加.
作者:郭舜奇;朱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化. 方法对我院2002、2003年临床分离出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两时间段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学χ2检验. 结果与2002年相比,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但统计学上无意义;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变化不大.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有增强的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梁勇;陈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医院呼吸系统感染(RSI)的状况. 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间住院的LN患者并发医院RSI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LN患者的医院RSI发生率为43.7%,以G-杆菌感染为主,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结论抗菌药物滥用和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高度狼疮活动是LN患者的医院RSI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远航;罗正茂;朱起之;童俊容;张虹;张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们对本院2001年8月~2003年8月,住院患者86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做耐药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本院2001年8月~2003年8月,住院患者阳性标本共86例,其中痰液67例,尿液6例,脓液4例,切口4例,血液3例,腹腔引流液2例.
作者:郑海斌;王菊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调查比较瑞金医院近期社区及院内尿路感染病原学构成特点及抗生素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6月,上海瑞金医院门诊与住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以大肠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但两菌所占比例明显不同;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性普遍高于社区感染分离株;IMP、MEM、CAZ、FEP、TZP、CFS、CMZ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敏感性均>80%,而CIP、PIP、AMP、GEN均已产生>50%~80%耐药率;未检出耐VAN、TCL肠球菌菌株,AMP、NIT对肠球菌感染具有较高敏感性,而CIP、ERY已产生较高耐药性. 结论及时总结本地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菌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选药意义重大.
作者:汪一萍;倪语星;孙景勇;朱月秋;周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3年中1 878株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情况,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2003年我院重症治疗中心共计分离出的1 878株非发酵菌,对其分布特点、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重症治疗中心内医院感染非发酵菌检出率为43.3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19.75%),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15.18%),近年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呈上升趋势,其检出率约为5.38%;不同感染部位标本非发酵菌检出的阳性率也不同,以呼吸系统为常见,占79.4%,尿液与引流液阳性率约为23.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临床较为敏感的药物包括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药敏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 结论重症治疗中心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代表的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对非发酵菌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耐药性.
作者:安群;高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经血液传播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极微量的含病毒血液(0.0004 ml)即具有传染性.因此,若对污染血迹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为了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我们试用不同清洗方法来比较它们对血迹的清洗作用,探讨清洁作用好的清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珍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医疗安全.在卫生监督工作实践中,我们对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从采购、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毁形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董志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厌氧菌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上颌窦及筛窦3个部位的分布情况. 方法在功能性内镜手术中,无菌采集中鼻道、上颌窦及筛窦脓液标本各1份,分别接种于Oxyplates厌氧平板,直接于35℃培养箱中培养,并对筛选的耐氧试验阳性的可疑菌作生化鉴定. 结果在615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458株31种,其中厌氧菌24株3种,占总菌株数的5.2%;在3个部位间,厌氧菌检出率分别为18.45%、14.35%和16.4%;在24株厌氧菌中,以革兰阳性杆菌位居第1,占83.3%. 结论慢性鼻窦炎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在内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厌氧菌感染主要为迟缓真杆菌引起,该3个部位的细菌检出率无较大差别.
作者:彭燕;张国华;刘富春;黄田海;徐永涛;钟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中单层手套与双层手套的穿孔率,评价双层手套预防穿孔的效果. 方法 2004年2~4月我院手术室前瞻性调查100例手术使用的992只手套,采用向手套注水的方法观察手套穿孔情况. 结果外科手术中,手套穿孔率为9.07%;单层手套的穿孔率为11.84%,双层手套外层与内层的穿孔率分别为8.85%、0.52%;手套穿孔的危险性在手术时间>2 h、手术医生及洗手护士、左手示指中较高. 结论高危手术中应使用双层手套,以减少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秀云;徐敏;赵体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