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徐敏;赵体玉
目的应用循证的方法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规章制度,确立医院感染管理模式,科学地进行医院感染的管理. 方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形成可供系统的医院感染管理评价证据,采用循证的方法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规范、管理措施进行科学论证. 结果医院目前制定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过程一般是采取Ⅳ级方式,缺乏证据用于决策的强度;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干预措施,应建立在有充分的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注重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可靠性和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结论医院感染管理者应重视控制措施对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死率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评价,加强医院感染的经济决策和效果、效益、效用分析,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整体的提高.
作者:魏华;索继江;邢玉斌;韩黎;张影杰;王淑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加大管理力度. 方法从医务人员、诊疗环境设置、消毒设备、消毒方法和程序、卫生学监测等方面,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结果逐渐规范了对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结论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作者:刘彬;罗小洁;范小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高危重要科室之一,其感染质量监测合格与否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敏;李伟宏;刘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加强灭菌工作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使科室制作的待灭菌包的质量能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对专科待灭菌包内外的清洁度、器械的洁净度、包内是否放入化学指示卡、待灭菌物品的打包或捆扎的松紧度等项指标进行了质量检查.
作者:张秀銮;曹军平;张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监测2003年1~12月住院患者17 305人次,医院感染病例369例.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率为2.13%,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血液科要作为重点监控科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当前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红旗;徐艳;刘莲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中单层手套与双层手套的穿孔率,评价双层手套预防穿孔的效果. 方法 2004年2~4月我院手术室前瞻性调查100例手术使用的992只手套,采用向手套注水的方法观察手套穿孔情况. 结果外科手术中,手套穿孔率为9.07%;单层手套的穿孔率为11.84%,双层手套外层与内层的穿孔率分别为8.85%、0.52%;手套穿孔的危险性在手术时间>2 h、手术医生及洗手护士、左手示指中较高. 结论高危手术中应使用双层手套,以减少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秀云;徐敏;赵体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化. 方法对我院2002、2003年临床分离出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两时间段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学χ2检验. 结果与2002年相比,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但统计学上无意义;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变化不大.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有增强的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梁勇;陈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3年中1 878株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情况,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2003年我院重症治疗中心共计分离出的1 878株非发酵菌,对其分布特点、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重症治疗中心内医院感染非发酵菌检出率为43.3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19.75%),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15.18%),近年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呈上升趋势,其检出率约为5.38%;不同感染部位标本非发酵菌检出的阳性率也不同,以呼吸系统为常见,占79.4%,尿液与引流液阳性率约为23.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临床较为敏感的药物包括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药敏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 结论重症治疗中心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代表的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对非发酵菌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耐药性.
作者:安群;高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要求医用垃圾桶盖必须保持封闭状态.由于外科治疗、消毒、换药等工作量大,医用垃圾较多,而传统的脚踏式垃圾桶容积较小、垃圾存放少,不适合外科病房使用.加之医院为了美化医疗环境,多数垃圾桶被放在柜子里,脚踏式垃圾桶在这样的场所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带盖的塑料桶.在柜子内的这种桶放垃圾极不方便,要先打开柜门,再打开桶盖,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对医护人员造成污染,使医护人员很难进行无菌治疗和护理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为此,我设计出了一个可自动开关的垃圾桶盖,供同仁参考.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选择1993~2002年间严重烧伤2 h内入院的患者100例,分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在复苏的同时应用抗氧化治疗,结果表明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陈永森;田永生;冯俊梅;牛湘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入院时未并发感染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即刻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B组则不予应用,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感染菌株分析、治愈率和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感染部位则B组以呼吸道多见,A组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A组的感染菌株中真菌、耐药菌株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见;总的住院时间和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未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相反可致真菌二重感染和产酶菌株的增加.
作者:郭舜奇;朱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防止缓报、漏报. 方法分析原有传染病疫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改革措施. 结果无医院传染病漏报,科内传染病漏报率由38%逐渐下降至2%. 结论根据新形势对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要求,适时进行改革,可有效防止缓报、漏报.
作者:尹维佳;陈敏;赵晓莉;舒明蓉;王志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导致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方法采集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中、后各部位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同时对湿化水、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并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检查. 结果 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各部位、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未检到患者感染细菌,患者使用后40%的氧气湿化瓶的内芯、内壁、出气口及管道检到与患者痰液培养结果相同的致病菌. 结论氧气湿化瓶易被患者污染,其内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对其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作者:汪涛;余道军;蔡艺飞;徐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加大供应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贮存、发放和回收毁形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保证一次医疗用品正常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安全因素,笔者对4年来我院供应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者:关瑞锋;许志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感染后骨坏死相关因素,提高SARS诊断、治疗水平,预防骨坏死发生. 方法对住院临床诊断SARS的80例患者出院后跟踪6个月随访;检测血液生化,观察不同时期症状,总结SARS感染后骨坏死发生与激素治疗每天大剂量、疗程、治疗全程总量和临床相关因素. 结果 SARS感染后骨坏死跟踪样本发生率26.3%,以医务人员居多;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对骨坏死的形成有辅助作用,甲泼尼龙治疗全程总剂量>6 000 mg和治疗疗程时间>40 d的患者发生骨坏死的机会较多,与无骨坏死患者比较有明显区别,P<0.005和P<0.025;SARS患者发病期血脂普遍增高,比较骨坏死和无骨坏死患者无差异. 结论 SARS感染后骨坏死与甲泼尼龙治疗全程总剂量和治疗时间有关,临床病情与血脂增高对骨坏死的发生无统计学支持.
作者:韩玉坤;周先志;曾珍;张海陵;耿华;王华明;牟劲松;季伟;李志伟;张效东;张晓峰;王海滨;毛远丽;陈菊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妇产科收治1名产妇,因剖宫产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现对该病例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的原因及预防医院感染控制对策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自然破水,羊水Ⅲ度污染,胎心率100~162次/min.胎儿宫内窘迫急诊在硬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头位取出一男活婴.产妇于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9℃之间,给加强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7 d出现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右下腹可触及2 cm×5 cm索状包块,较固定,无腹膜刺激征,给加强抗感染.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温正常.
作者:丁彦文;李改兰;李林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感染科从2002年4月~2003年7月随机采样监测细菌培养,每次持续时间2周,共6次.对196例患者检查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的支气管镜表面、内腔洗脱液、浸泡用戊二醛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有37例患者使用过的支气管镜经消毒后培养阳性,阳性率18.9%,检出细菌数都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医院没有因支气管镜检查造成的感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黄秀良;聂英;周涓;高桂兰;胡燕燕;林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经血液传播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极微量的含病毒血液(0.0004 ml)即具有传染性.因此,若对污染血迹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为了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我们试用不同清洗方法来比较它们对血迹的清洗作用,探讨清洁作用好的清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珍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本研究尝试揭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寻求有效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3年1~12月住院病历4 36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345例次,感染率为7.9%;高危感染率分别为神经康复科29.2%、内分泌肾内科13.8%、甲级病房12.42%、消化内科10.84%、呼吸、心血管内科9.34%;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50.43%、消化道22.61%、泌尿道18.84%、皮肤软组织2.9%、手术部位1.7%;医院感染中病原体检出9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6.88%. 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蚁少华;毛沁;瞿美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常见的肺部感染痰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对207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280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 G+菌77株,占2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株占18.9%;G-菌162株,占57.9%,占前4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6株(2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株(8.9%),肺炎克雷伯菌17株(6.1%),鲍氏不动杆菌14株(5%);真菌41株,占14.6%;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 结论该组R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构成主要G-感染菌株;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
作者: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穆雪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