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陈裔
目的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防止缓报、漏报. 方法分析原有传染病疫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改革措施. 结果无医院传染病漏报,科内传染病漏报率由38%逐渐下降至2%. 结论根据新形势对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要求,适时进行改革,可有效防止缓报、漏报.
作者:尹维佳;陈敏;赵晓莉;舒明蓉;王志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高龄老人抵抗力随着年龄递减,常并存慢性疾病,其呼吸道机械和免疫屏障随年龄下降,加上免疫功能失调及免疫缺陷,易发生重症肺部感染.我科收治1例高龄复杂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经7个月临床治愈.治疗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杨佳琳;武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 方法于2001年8月~2003年8月,在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患者60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 8 h;对照组(B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静脉滴注bid,两组疗程均为7~10 d. 结果 A组治愈率为68.6%,有效率为98%,细菌清除率为86.6%;B组治愈率为63.3%,有效率为90%,细菌清除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药敏试验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总敏感率在2001年是54.7%、2002年是66.8%,对铜绿假单胞菌为74.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G-菌敏感率2001年是57.4%、2002年是69.4%,对铜绿假单胞菌是58.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74.3%, 58.6%).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疗效较头孢哌酮/舒巴坦好,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两种药物差异无显著性,使用安全.
作者:吴华;梁剑辉;刘晓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妇产科收治1名产妇,因剖宫产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现对该病例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的原因及预防医院感染控制对策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自然破水,羊水Ⅲ度污染,胎心率100~162次/min.胎儿宫内窘迫急诊在硬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头位取出一男活婴.产妇于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9℃之间,给加强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7 d出现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右下腹可触及2 cm×5 cm索状包块,较固定,无腹膜刺激征,给加强抗感染.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温正常.
作者:丁彦文;李改兰;李林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整体感染管理水平,现对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王学玲;许美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一般约占住院患者的5%~10%,我国1994年提供的资料显示医院感染率为9.1%.我院从2002~2003年对173例导尿患者进行了监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向红;赵惠芬;潘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化. 方法对我院2002、2003年临床分离出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两时间段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学χ2检验. 结果与2002年相比,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但统计学上无意义;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变化不大.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有增强的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梁勇;陈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注射液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与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6月收治的680例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用药信息. 结果 680例患者使用甲泼尼龙注射液的有408人,占60%,根据使用剂量分为高低量不等的8个组, 291人从入院第1天开始连续用药,376人平均每日用药剂量≤80 mg,平均用药天数(11.1±7.5)d. 结论激素类用药呈现一定的用药规律,为防止加重继发感染,何时开始用药,每次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及方式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方案,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的目的.
作者:代伟;董军;曹秀堂;高筠;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高发区.在整个医院感染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率占第1位.因此加强医院感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根据血透患者易受医院感染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作者:张青玉;唐迎春;张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更好地做好消毒灭菌工作,现就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消毒灭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杨家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导致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方法采集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中、后各部位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同时对湿化水、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并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检查. 结果 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各部位、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未检到患者感染细菌,患者使用后40%的氧气湿化瓶的内芯、内壁、出气口及管道检到与患者痰液培养结果相同的致病菌. 结论氧气湿化瓶易被患者污染,其内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对其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作者:汪涛;余道军;蔡艺飞;徐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加大供应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贮存、发放和回收毁形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保证一次医疗用品正常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安全因素,笔者对4年来我院供应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者:关瑞锋;许志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监测2003年1~12月住院患者17 305人次,医院感染病例369例.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率为2.13%,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血液科要作为重点监控科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当前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红旗;徐艳;刘莲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中单层手套与双层手套的穿孔率,评价双层手套预防穿孔的效果. 方法 2004年2~4月我院手术室前瞻性调查100例手术使用的992只手套,采用向手套注水的方法观察手套穿孔情况. 结果外科手术中,手套穿孔率为9.07%;单层手套的穿孔率为11.84%,双层手套外层与内层的穿孔率分别为8.85%、0.52%;手套穿孔的危险性在手术时间>2 h、手术医生及洗手护士、左手示指中较高. 结论高危手术中应使用双层手套,以减少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秀云;徐敏;赵体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医院呼吸系统感染(RSI)的状况. 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间住院的LN患者并发医院RSI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LN患者的医院RSI发生率为43.7%,以G-杆菌感染为主,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结论抗菌药物滥用和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高度狼疮活动是LN患者的医院RSI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远航;罗正茂;朱起之;童俊容;张虹;张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头晕20 d,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7/8.0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下降,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咽反射迟钝,颈稍抵抗,双侧腱反射减弱,头颅MRI显示:小脑星型细胞瘤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体温38.5℃,CSF外观黄色浑浊,镜检:细胞总数5 600×106/L,白细胞110×106/L,CSF细菌培养结果为:变化微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敏感.
作者:张瑞芳;杜风芹;齐亚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使每位在母婴同室工作的人员加深对医院感染的理解和认识,预防和杜绝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并严格执行实施. 结果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及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使我院建立爱婴医院以来,无1例因母婴同室造成交叉感染的事件发生. 结论只有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健全和完善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健;高雅莉;魏彦;韩红彩;杨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常见的肺部感染痰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对207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280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 G+菌77株,占2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株占18.9%;G-菌162株,占57.9%,占前4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6株(2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株(8.9%),肺炎克雷伯菌17株(6.1%),鲍氏不动杆菌14株(5%);真菌41株,占14.6%;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 结论该组R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构成主要G-感染菌株;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
作者: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穆雪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控制对策,减少湿包的发生. 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议的湿包评判标准,对4 076锅次,134 84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有269个湿包产生,湿包率为0.199%;其中错误装载占59.1%,设备故障、蒸汽质量差、拟灭菌物品准备不当占40.9%. 结论加强消毒员操作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关键;灭菌器保持正常运转状态;提供高质量蒸汽;灭菌前物品正确准备,才能减少湿包发生率.
作者:许乐;张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要求医用垃圾桶盖必须保持封闭状态.由于外科治疗、消毒、换药等工作量大,医用垃圾较多,而传统的脚踏式垃圾桶容积较小、垃圾存放少,不适合外科病房使用.加之医院为了美化医疗环境,多数垃圾桶被放在柜子里,脚踏式垃圾桶在这样的场所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带盖的塑料桶.在柜子内的这种桶放垃圾极不方便,要先打开柜门,再打开桶盖,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对医护人员造成污染,使医护人员很难进行无菌治疗和护理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为此,我设计出了一个可自动开关的垃圾桶盖,供同仁参考.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