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丽;孙正红
通过有效的外科洗手可以降低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虽然手术操作人员佩戴无菌外科手套,但是手术过程中无菌手套可能意外地破损,导致医护人员手部的微生物污染外科切口,故在佩戴无菌服饰前应进行外科洗手.美国手术室注册护师协会(AORN)在2004年1月1日起,生效的关于对临床外科洗手的一系列建议措施,是基于以前的相关建议和新近大量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制定而成,对国内外科洗手的操作有许多指导性意义.现总结其建议:
作者:王宏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提出控制措施. 方法对1998~2003年收住我院所有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和前瞻性统计分析. 结果 6年中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共获得各种病原微生物28种3 039株,以革兰阴性细菌占主导共1 459株,占48.01%;革兰阳性细菌明显增多 986株,占32.44%;真菌感染18.99%;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呈增加趋势. 结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减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增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今后医院感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沈黎;李春红;姜亦虹;张亚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及其神经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设立开放、随机、对照实验,观察抗病毒药物 伐昔洛韦联合神经妥乐平和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及其伴发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结果阿昔洛韦联合神经妥乐平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病程缩短、病情减轻显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合用神经妥乐平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显著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安全有效.
作者:赵华;王建平;林碧雯;杨洁;王喜仲;温海鹰;李恒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病历作回顾性调查,分析他们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
作者:杨梅英;马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使用的双层棉布包由于棉布带有微粒、保存有效期短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两年来,我院开展了纸塑包装灭菌包,投入临床使用,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承军;李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1995~2001年上海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方法对上海地区11所医院1995年1月~2001年12月所有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按统一方案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995~2001年血培养获分离菌4 00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6.5%,革兰阴性杆菌占43.5%;常见的分离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以及肠球菌属和伤寒沙门菌;1995~2001年血培养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由44.4%增至53.1%;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高度敏感. 结论 1995~2001年革兰阳性菌,尤其是CNS在血液感染中占重要地位,血培养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增多明显;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耐药明显.
作者:李光辉;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致伤弧菌致病性较弱,尚未见医院感染致伤弧菌败血症的报道.现将我们遇到1例致伤弧菌败血症介绍如下.1 病例患者,女,64岁.因发热、咳嗽、纳差、尿黄10 d,意识障碍1 d,于2004年4月3日收入我科.5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因门脉高压行脾静脉栓塞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此次入院前在外院注射头孢哌酮钠10余天.
作者:史春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男性STD者7种支原体、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球菌(NG)、阴道加德纳菌(Gv)感染及合并感染状况. 方法收集76例男性STD者尿道拭子标本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生殖道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n)、发酵支原体(Mf)、穿透支原体(Mpe)、梨形支原体(Mpi)、Gv、Ct和NG等10种细菌性病原核酸检测,并对NG阳性标本进行了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型特异核酸检测. 结果 76例男性STD者尿道拭子标本10种细菌性病原检出状况分别为:Uu65.8%、Mh27.6%、Mg18.4%、Mpn26.3%、Mf2.6%、Mpe2.6%、Mpi 0%、Gv15.8%、Ct28.9%、NG34.2%;26例NG感染者中PPNG阳性5例占19.2%;76例STD者中55例检出1种以上支原体,即支原体总感染率为72.4%.多数为>2种病原合并感染. 结论鉴于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为四环素类(Mh对红霉素天然拮抗)、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为甲硝唑与克林霉素、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淋病治疗目前多数采用头孢菌素和大观霉素,因此对于具有>2类病原合并感染者在治疗上应注意联合用药.
作者:吴青平;郑新永;李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医疗安全,1年来,我们供应室着重抓了质量管理,取得一些成效,现总结如下.1 存在不足1.1 人员素质低下消毒员文化程度较低,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无菌技术观念薄弱,往往只追求结果而忽略操作的过程.
作者:骆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院检验科的医用垃圾,尤其是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的垃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有回收价值的物品,若处理不好,不但易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流向社会,后果难以想象.
作者:丁新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8月颁布,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加强了医疗废物感染的管理,完善了各项制度,管理职责,严格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运送与贮存及监督管理,防止医疗废物外流.
作者:刘国英;李雅琴;郭立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深入研究肠球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指导临床及防疫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粪肠球菌、1株屎肠球菌和7株粪肠球菌、2株屎肠球菌进行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诱导性耐药试验;对诱导出的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用PCR法检测庆大霉素耐药基因,用PCR法扩增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pbp5)后测定DNA序列. 结果 3株粪肠球菌和1株屎肠球菌诱导出稳定的高耐庆大霉素菌株;与原株比较,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2~32倍;4株粪肠球菌诱导出稳定的氨苄西林耐药菌株;与原株比较,诱导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8~64倍;进行了测序分析的3株诱导耐药菌中的2株,其所编码的PBP5氨基酸序列中的第453~560位间有部分氨基酸被替代. 结论多步法抗菌药物诱导性耐药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抗菌药物的长期压力下,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
作者:刘贵建;许淑珍;马纪平;张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筛选出较好的高耐庆大霉素粪肠球菌质粒接合转移的试验方法. 方法使用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筛选临床分离36株高耐庆大霉素(HLGR)粪肠球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和滤膜接合法. 结果 36株粪肠球菌用普通肉汤(NB)、普通肉汤加马血清(NBH)、心脑浸液(BHI)、心脑浸液加马血清(BHIH)4种培养基作为接合前及接合过程培养介质,HLGR接合转移率分别为50%、75%、89%、89%,滤膜接合法转移率达到100%,所形成的HLGR接合子也不同程度的获得了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论采用BHI或 BHI加马血清的肉汤培养基接合转移效果较好,结果一致,滤膜接合法可获得更高的转移通过率.
作者:刘志远;许淑珍;马纪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细菌谱与药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 218份医院感染病例中的细菌培养与药敏. 结果病原菌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重大(29.9%、19.6%、14.3%),敏感率高的前3位抗生素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亚胺培南;表皮葡萄球菌、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 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系条件致病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既有利于早期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秀云;闫美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控制减少患者在雾化吸入过程的感染,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我院儿科于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使用中及使用后并消毒处理的雾化通气管,分别作了随机抽样检测90份样本,进行监测报道如下.
作者:曾跃华;王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自2002年7月购进某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XG1.PS-0.6型手控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先后发生过3次敷料缸变形.我院使用的敷料缸为直径16 cm,高15 cm的圆柱形有盖不锈钢容器,无侧孔.装锅时,将盖打开,斜靠在缸口.真空时大负压-0.09~-0.1 MPa,灭菌时压力0.2~0.21 MPa,灭菌时温度132~134℃,干燥时大负压-0.09~-0.1 MPa之间.灭菌器工作时各种参数正常.出锅时,敷料缸盖已打开,缸内敷料膨出.整个敷料缸以及敷料缸的盖全部变形,周围呈均匀向里凹陷.
作者:洪孝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我院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中污染情况,对我院2004年1~9月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年1~9月,我院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及污染菌.
作者:李鸣媛;漆坚;周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婴幼儿腹泻病的检验,结合粪便常规检查进行粪便培养,分离鉴定病原菌,并通过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而较快治愈疾病.
作者:林润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了适应高原部队应急医疗救治对灭菌工作的需求,促进高原部队灭菌工作不断发展,为官兵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灭菌物品. 方法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灭菌器两台,对灭菌效果进行对比试验;并进行化学(指示卡、指示胶带)、生物(指示剂)、物理(留点温度)监测;设定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灭菌温度、时间观察效果. 结果双台灭菌器进行的标准试验反应海拔高度不同,灭菌温度时间不同,灭菌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化学指示剂显示海拔高度≤5 380m、仪表灭菌温度示值≥136℃、时间16min时化学变色反应均达到标准黑色,生物指示剂监测全部阴性结果. 结论高原地区压力蒸汽灭菌时,其温度示值、时间应根据高原地域特点进行调整是提高灭菌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素珍;杨自更;罗兴迪;张道成;雷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测定氟喹诺酮类(FQ)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54株,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分别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及MPC,并计算MIC90、MPC90. 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42株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的MPC90值,分别为0.5 μg/ml、0.5 μg/ml、4 μg/ml 和8 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90/MIC90比值)分别为4、4、16和16;对12株环丙沙星耐药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的MPC90值均为16 μg/ml,MPC90/MIC90比值均为8. 结论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限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优于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单药能有效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而环丙沙星则容易选择出耐药突变株;而对环丙沙星耐药但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单药则不能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王睿;梁蓓蓓;郑专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