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英;马俊
目的观察头孢米诺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6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头孢米诺治疗,每次1g静脉滴注,1次/12 h或8 h,疗程7~14 d. 结果治疗痊愈率78.4%,总有效率92.6%,细菌清除率90.9%,药物不良反应率2.1%. 结论头孢米诺可经验性地用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万建华;李冬;陈佰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预防肾脏疾病患者临床感染,分析我院近年来肾脏患者218例,其中46例合并医院感染进行分析.
作者:杨荣丽;孙正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更有效地监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控制感染,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2年11月~2003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加以分析.
作者:方靖;殷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PNS患者138例,进行医院感染分析. 结果 138例PNS医院感染率为34.06%,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血清IgG含量、住院时间、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P<0.01).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疾病本身护理,合理用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
作者:胡美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病历作回顾性调查,分析他们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
作者:杨梅英;马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及其神经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设立开放、随机、对照实验,观察抗病毒药物 伐昔洛韦联合神经妥乐平和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及其伴发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结果阿昔洛韦联合神经妥乐平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病程缩短、病情减轻显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合用神经妥乐平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显著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安全有效.
作者:赵华;王建平;林碧雯;杨洁;王喜仲;温海鹰;李恒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1995~2001年上海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方法对上海地区11所医院1995年1月~2001年12月所有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按统一方案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995~2001年血培养获分离菌4 00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6.5%,革兰阴性杆菌占43.5%;常见的分离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以及肠球菌属和伤寒沙门菌;1995~2001年血培养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由44.4%增至53.1%;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高度敏感. 结论 1995~2001年革兰阳性菌,尤其是CNS在血液感染中占重要地位,血培养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增多明显;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耐药明显.
作者:李光辉;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快速导流杂交法对人乳头瘤病毒进行快速基因分型,并探讨该技术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144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脱落细胞或组织中提取DNA,PCR扩增后与9种常见HPV亚型探针进行反斑点印迹杂交(reverse dot blot, RDB)检测HPV DNA,通过与传统膜杂交结果做对比,评估导流杂交法的效果. 结果 144例样本中得到134例PCR阳性结果;HPV分型包括:高危HPV亚型16、18、31、33、58;低危亚型6、11、53;未知危险程度的亚型CP8304;68例样本中包括了2~4种亚型的混合感染. 结论两种杂交方法检测结果97%一致;快速导流法优势主要具有更高速度、操作更方便,和节省试剂用量;敏感性和特异性与传统杂交方法相同.
作者:吕晓萍;李体远;戴勇;童秋生;熊峰;李放娟;季卉;许小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男性STD者7种支原体、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球菌(NG)、阴道加德纳菌(Gv)感染及合并感染状况. 方法收集76例男性STD者尿道拭子标本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生殖道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n)、发酵支原体(Mf)、穿透支原体(Mpe)、梨形支原体(Mpi)、Gv、Ct和NG等10种细菌性病原核酸检测,并对NG阳性标本进行了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型特异核酸检测. 结果 76例男性STD者尿道拭子标本10种细菌性病原检出状况分别为:Uu65.8%、Mh27.6%、Mg18.4%、Mpn26.3%、Mf2.6%、Mpe2.6%、Mpi 0%、Gv15.8%、Ct28.9%、NG34.2%;26例NG感染者中PPNG阳性5例占19.2%;76例STD者中55例检出1种以上支原体,即支原体总感染率为72.4%.多数为>2种病原合并感染. 结论鉴于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为四环素类(Mh对红霉素天然拮抗)、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为甲硝唑与克林霉素、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淋病治疗目前多数采用头孢菌素和大观霉素,因此对于具有>2类病原合并感染者在治疗上应注意联合用药.
作者:吴青平;郑新永;李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院检验科的医用垃圾,尤其是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的垃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有回收价值的物品,若处理不好,不但易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流向社会,后果难以想象.
作者:丁新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西丁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药参考. 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持续高产1型诱导酶(AmpC),应用K-B纸片法对124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ESBLs检出率为42%,AmpC检出率为50%,同时产ESBLs和AmpC两种酶检出率为18%;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西丁的敏感性分别为98%、71%、69%、44%及26%,其耐药性分别为2%、18%、19%、16%及7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为40%. 结论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其耐药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
作者:刘文恩;王红梅;唐银;李宪;张晋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变异,耐药菌株的变异,以及大量老年人群及慢性患者的存在,加之医疗技术的进展,化疗、放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这一切使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加的趋势.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必查的常规项目,探讨用UF-100检测尿液细菌的阳性率及其能否对尿道感染的检出有筛查作用,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作者:李慧;张晓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平稳期患者血清中的浓度,探讨炎性介质对病程的影响. 方法 26例老年平稳期、病情严重度为Ⅱ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31例对照组;采集外周血5ml离心,采用生物芯片技术测定(IL-8)、(IL-6)和散射浊度测定法CRP. 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的IL-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IL-6和C-反应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白细胞介素-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稳期的患者中有明显增高,提示它参与了COPD病程的进展,是气道炎症不可逆转的原因之一;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在COPD平稳期的病程中可能没有重要意义.
作者:牟小芬;田亚平;郭广宏;王彩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我院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中污染情况,对我院2004年1~9月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年1~9月,我院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及污染菌.
作者:李鸣媛;漆坚;周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深入研究肠球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指导临床及防疫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粪肠球菌、1株屎肠球菌和7株粪肠球菌、2株屎肠球菌进行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诱导性耐药试验;对诱导出的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用PCR法检测庆大霉素耐药基因,用PCR法扩增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pbp5)后测定DNA序列. 结果 3株粪肠球菌和1株屎肠球菌诱导出稳定的高耐庆大霉素菌株;与原株比较,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2~32倍;4株粪肠球菌诱导出稳定的氨苄西林耐药菌株;与原株比较,诱导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8~64倍;进行了测序分析的3株诱导耐药菌中的2株,其所编码的PBP5氨基酸序列中的第453~560位间有部分氨基酸被替代. 结论多步法抗菌药物诱导性耐药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抗菌药物的长期压力下,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
作者:刘贵建;许淑珍;马纪平;张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科99例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方法对某院2003年颅脑外科99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并对病原学标本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 9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5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为65.66%,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手术伤口感染;致病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82株,真菌14株,这些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多重耐药呈上升趋势;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 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率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宿主自身免疫力,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吴晓翠;刘时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护理中的疗效. 方法将4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按照伤口基本条件相当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伤口脓性分泌物多时使用优赛填充伤口,待伤口渗出较少时改用清得佳凝胶填充伤口,安舒妥薄膜或安普贴封闭固定;对照组使用普通敷料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对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使用湿性敷料换药可缩短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的愈合时间,效果优于普通敷料.
作者:孟凡慧;王嘉茹;王丽华;杨晓秋;王淑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提出控制措施. 方法对1998~2003年收住我院所有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和前瞻性统计分析. 结果 6年中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共获得各种病原微生物28种3 039株,以革兰阴性细菌占主导共1 459株,占48.01%;革兰阳性细菌明显增多 986株,占32.44%;真菌感染18.99%;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呈增加趋势. 结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减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增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今后医院感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沈黎;李春红;姜亦虹;张亚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检验医、技师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面临多种潜在危险,如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各种体液及分泌物,给患者抽血和各种穿刺、涂片时的误刺伤,被污染的细菌接种针的误碰触等,这种接触污染的概率远大于其他人群,现就针对如下问题及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
作者:李伟宏;伦国有;邓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邻苯二甲醛的消毒灭菌效果. 方法用标准菌株作定量杀菌试验. 结果邻苯二甲醛作用60 min,细菌杀灭率达99.90%;作用90 min,细菌杀灭率达100%. 结论邻苯二甲醛是一种新型、快速、高效消毒剂.
作者:侯铁英;黄德弘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