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童朝辉;王辰;张洪玉;杜小玲;王清涛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疗法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中心内发生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1],然而透析并发的感染又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占透析患者死亡的第2位,死亡率为12%~38%[3].
作者:韦秋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菌株构成及耐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1996年1月1日~2002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88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进行病原体分析及药敏实验. 结果医院感染菌株以G-菌为主,占68.83%,其中大肠埃希菌比例高为38.96%;其次G+菌占27.27%,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9.09%;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结论根据药敏实验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郇英;刘兆孔;毕延萍;王少媛;刘敏;郇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寻找防治对策. 方法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和细菌药敏. 结果医院感染死亡的高危人群是老人、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为肺感染,常导致呼吸衰竭而致死;常见的易感因素是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菌种复杂,耐药率高. 结论要重视高危人群的医院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和规范侵袭性的操作;由于菌种复杂,治疗中要积极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药才可能有效.
作者:秦曙光;傅君舟;李剑文;马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新型防回吸齿科手机通过在手机内部冷却水和冷却气管道内安装逆止阀等特殊装置来防止回吸现象发生的有效性进行临床细菌学评价. 方法选取防回吸手机和常规手机各10支,分别编为防回吸手机组和常规手机组,以临床去龋备洞和开髓为实验对象,采用同牙磨转法,检测回吸导致的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及冷却水雾细菌的污染. 结果防回吸手机连接的水路系统细菌量明显低于常规手机组(P<0.05),防回吸手机冷却水雾中的细菌量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机(P<0.05). 结论防回吸手机在临床的运用有利于防止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确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性,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傅春来;胡涛;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本院5年中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现况. 方法黄杆菌属的分离和鉴定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AMS 60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GIN)和药敏卡(GNS). 结果发现感染者多为脑外科、ICU和呼吸科病房患者;均有吸氧、吸痰史,有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史,对亚胺培南>95%耐药,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各>90%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60%. 结论黄杆菌属医院感染有逐年增多趋势,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该菌治疗的首选药物,提示与老年、有基础病及并发症、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应用、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呼吸器具及空气消毒不严格有关.
作者:董晓勤;陈冠凤;周田美;吴巍;汪涛;范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自2003年4月26日~5月27日共收治118例患者,通过科学消毒,严格隔离,未出现一例医院感染病例(包括医护、在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说明了SARS造成的医院感染是可以控制总结如下.
作者:张凤云;梁艳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加强对医院感染因素的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了本院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
作者:沈连香;陈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高原部队消毒灭菌工作质量,促进高原部队消毒灭菌工作不断发展,为官兵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灭菌物品. 方法采用化学监测(包外指示胶带、包内指示卡)、生物监测(指示剂和细菌培养)、工艺监测的方法,设定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温度时间灭菌效果观察. 结果海拔高度不同,灭菌温度、时间不同,消毒灭菌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化学指示胶带和指示卡显示,在海拔高度>3 200 m、灭菌温度<127℃、时间20 min时,化学反应变色无一例达到标准黑色;生物监测有细菌生长. 结论高原地区压力蒸汽灭菌时,其温度、时间以及操作程序都可能是影响高原地区消毒灭菌质量的因素.
作者:王素珍;王忠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激素治疗哮喘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类、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方法用前瞻性与回顾性剖析51例激素治疗哮喘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观察指标和临床资料. 结果医院真菌感染除与不合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外,尚与年龄、体重、血糖、白-球蛋白、白细胞减少、细胞毒性药物、介入治疗、通气治疗、氧疗时间、住院日等相关;肺部真菌感染率为8.69%;病原菌分类前3位为白色念珠菌占37.25%、热带念珠菌为19.61%、近平滑念珠菌15.69%; 临床表现多样性, 以及氟康唑、大蒜素、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2.11%和91.17% 、87.06% 、81.48%、76.66%、 64.00%. 结论要减少真菌感染率,重视激素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关键,祛除诱因与清除高危因素是防范手段 ,感染后的治疗措施宜按药敏选药,口服左旋咪唑或大蒜素能降低感染发病率.
作者:罗维贵;揭志军;许杰;李健;卢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近年来耐药谱的变迁. 方法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双纸片增效法,对近5年来我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谱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高,氨苄西林高达100%;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低,除1998年有1株耐药外其余均为零;耐药率上升快的是培氟沙星;氨基糖苷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产ESBLs株稳定约在20%.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日趋严重,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可用于控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
作者:贾坤茹;余方友;胡龙华;衣方誉;王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前医院备用急救器械,多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其有效期为1周,为使抢救器械保持无菌状态,每周要重复灭菌1次.不仅增加工作量,而且加速了器械损耗和浪费.为弥补这一缺陷,我院于1999年开始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柜对备用急救医疗器械进行灭菌,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明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试验探讨一种适用于医院被服类物品消毒的臭氧消毒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测定开机不同时间的臭氧工作浓度和工作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检测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结果臭氧被服消毒机开机120 min塑料袋中臭氧浓度达1 765.43 mg/m3,而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低于国家规定工作场所安全浓度;消毒80 min对布片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杀灭率达100%;消毒120 min对布片载体上黑曲霉菌孢子杀灭率达100%;对医院使用中棉絮表面的自然菌杀灭率>90%;有机物对臭氧被服机的消毒效果没有影响. 结论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细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消毒效果,其在医院消毒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灶平;刘衡川;张弘;林怡伶;王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方法对1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39%.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
作者: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对1999年1月~2000年12月无菌室空气消毒使用电子灭菌器,2001年1月~2002年12月无菌室空气消毒使用多功能臭氧消毒机,两种仪器的消毒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占敏;瑞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方法对1999年6月~2003年6月,住院时间>48 h的58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74例,感染发生率12.67%,多发生在住院<2周,下呼吸道感染多,占36.49%,其次为泌尿道占22.97%,病原学检查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侵袭性操作、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白细胞计数、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年龄、住院天数、营养状态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相关. 结论脑出血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这些影响因素,予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蔡敏;谢懿;历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发生首例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至2003年5月底,短短数月时间,SARS在我国部分城市和20余个国家及地区开始流行,在流行的国家及城市均有综合性医院暴发SARS的报告.医院内传播是SARS流行初期主要的传播方式,医护人员是主要的受感人群.
作者:王向阳;张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及其耐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2年11月分离出肠球菌属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情况. 结果我院痰标本共分离肠球菌属病、侵入性操作和长期持续使用抗生素可能是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药敏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和青霉素对粪肠球菌敏感性为83.3%和77.8%,屎肠球菌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二者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为100%,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分离率为80.2%. 结论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万古霉素抗菌活性强,合理及时治疗是关键.
作者:王臻;童朝辉;王辰;张洪玉;杜小玲;王清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致病菌对2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现状,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湖南省郴州市辖区内12所二级以上医院,1999年10月~2001年4月间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G-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哌酮敏感率较高,分别为80.2%、74.7%、68.6%、68.4%、65.1%、64.1%、62.4%、61.1%;G+球菌对头孢哌酮、阿米卡星、乙酰螺旋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诺氟沙星、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0.4%、81.8%、80.8%、79.3%、72.1%、68.9%、66.4%、61.9%;G-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5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于其他大型医院;G+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低于其他大型医院;G+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敏感性高于其他医院. 结论要加强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关注.
作者:林杰;李洁;李晋红;徐雨佳;喻泽兰;陈亚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加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减少漏报发生,避免医院感染. 方法从2002年1月开始,每月分别对门诊、病房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对漏报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传染病在门诊漏报率较高,占查出漏报的86.36%,总计漏报传染病病种8种. 结论传染病漏报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强化管理,加大检查国度;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疫情报告专职人员的作用,采取及时而有效的监控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漏报率.
作者:霍云艳;姚林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3年8月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分析. 结果被调查的90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1人,现患率7.85%,发生医院感染部位78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为8.62%;呼吸道感染占首位(52.56%),其次为胃肠道感染(17.95%);日抗菌药物使用率69.94%,以一联用药(65.40%)和二联用药(31.44%)为主. 结论加强重点科室的目标性监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章泽豹;陈文光;陶映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