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高聪
目的加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减少漏报发生,避免医院感染. 方法从2002年1月开始,每月分别对门诊、病房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对漏报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传染病在门诊漏报率较高,占查出漏报的86.36%,总计漏报传染病病种8种. 结论传染病漏报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强化管理,加大检查国度;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疫情报告专职人员的作用,采取及时而有效的监控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漏报率.
作者:霍云艳;姚林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试验探讨一种适用于医院被服类物品消毒的臭氧消毒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测定开机不同时间的臭氧工作浓度和工作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检测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结果臭氧被服消毒机开机120 min塑料袋中臭氧浓度达1 765.43 mg/m3,而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低于国家规定工作场所安全浓度;消毒80 min对布片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杀灭率达100%;消毒120 min对布片载体上黑曲霉菌孢子杀灭率达100%;对医院使用中棉絮表面的自然菌杀灭率>90%;有机物对臭氧被服机的消毒效果没有影响. 结论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细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消毒效果,其在医院消毒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灶平;刘衡川;张弘;林怡伶;王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近年来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变化特点,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对本院1998年以来内科住院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痰菌培养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各年份的送检率、病原菌种、菌群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结果近6年来,患者4 195例,送痰菌培养2 271例,送检率仅54.1%,但逐年增高;痰培阳养性率31.9%,分离出致病菌53种2 2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优势,占总菌株的65.05%,前3位菌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从47.2%下降至39.8%)、铜绿假单胞菌(从12.3%上升至31.1%)、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平均16.60%,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并逐年大幅度上升(从1998年的23.5%上升至2003年的52.6%);近3年ESBLs检出率分别为29.5%、22.2%、13.5%,逐年有所下降. 结论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诊断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诊断方法仍以咯痰培养为主要手段,但要严格质控,把好痰菌培养的4个环节:采痰、送痰、选痰、检痰;临床医师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均应首先予以痰菌培养,后根据本地区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经验性用药,然后再根据痰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这一诊治程序应予提倡.
作者:张庆文;张益辉;王泽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方法对1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39%.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
作者: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异种冻干胶原制剂解尔分思(Geifix)治疗皮肤溃疡感染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皮肤溃疡感染患者,其中13例(包括21个创面)用解尔分思治疗,10例(包括14个创面)用碘伏治疗. 结果应用解尔分思治疗13例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9.5±3.0) d,每个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8.5±2.5) d;用0.5%碘伏治疗10例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9.0±4.5) d,每个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7.0±3.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解尔分思治疗皮肤溃疡感染疗效明显优于0.5%碘伏,其用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能明显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减少治疗护理工作量.
作者:庞妙玲;杨雪英;周舍典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医院检验科直接与SARS患者的血液和尿、便、痰等送检标本接触,存在较大的传染性.为避免标本成为另一个传染源,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十分重要.检验人员要注意做到:
作者:苗晋华;王春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老年慢性脓胸的临床疗效及致病菌清除率. 方法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2001年3月~2003年7月30例老年慢性脓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3~4次/d,静脉注射;对照组使用头孢他啶2.0 g,3~4次/d,静脉注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情况. 结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0%和80.43%,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慢性脓胸.
作者:汪文东;何泽锋;王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发生首例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至2003年5月底,短短数月时间,SARS在我国部分城市和20余个国家及地区开始流行,在流行的国家及城市均有综合性医院暴发SARS的报告.医院内传播是SARS流行初期主要的传播方式,医护人员是主要的受感人群.
作者:王向阳;张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3年8月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分析. 结果被调查的90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1人,现患率7.85%,发生医院感染部位78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为8.62%;呼吸道感染占首位(52.56%),其次为胃肠道感染(17.95%);日抗菌药物使用率69.94%,以一联用药(65.40%)和二联用药(31.44%)为主. 结论加强重点科室的目标性监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章泽豹;陈文光;陶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加强对医院感染因素的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了本院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
作者:沈连香;陈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近年来耐药谱的变迁. 方法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双纸片增效法,对近5年来我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谱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高,氨苄西林高达100%;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低,除1998年有1株耐药外其余均为零;耐药率上升快的是培氟沙星;氨基糖苷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产ESBLs株稳定约在20%.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日趋严重,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可用于控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
作者:贾坤茹;余方友;胡龙华;衣方誉;王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激素治疗哮喘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类、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方法用前瞻性与回顾性剖析51例激素治疗哮喘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观察指标和临床资料. 结果医院真菌感染除与不合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外,尚与年龄、体重、血糖、白-球蛋白、白细胞减少、细胞毒性药物、介入治疗、通气治疗、氧疗时间、住院日等相关;肺部真菌感染率为8.69%;病原菌分类前3位为白色念珠菌占37.25%、热带念珠菌为19.61%、近平滑念珠菌15.69%; 临床表现多样性, 以及氟康唑、大蒜素、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2.11%和91.17% 、87.06% 、81.48%、76.66%、 64.00%. 结论要减少真菌感染率,重视激素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关键,祛除诱因与清除高危因素是防范手段 ,感染后的治疗措施宜按药敏选药,口服左旋咪唑或大蒜素能降低感染发病率.
作者:罗维贵;揭志军;许杰;李健;卢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曾经先后两次在新加坡国大医院护理进修和工作,对该院完善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及管理经验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兆杰;马成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3年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的调查,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感染管理内涵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52 401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 结果感染2 268例次,感染例次率为4.33%,检出致病菌466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86%,革兰阳性球菌占21.67%,真菌占27.47%,2 268例次医院感染中,上、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占60.96%,感染率高的科室为ICU占40.69%. 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与住院时间、年龄、环境污染、侵袭性诊疗操作、化疗、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作者:王琳;王菊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新型防回吸齿科手机通过在手机内部冷却水和冷却气管道内安装逆止阀等特殊装置来防止回吸现象发生的有效性进行临床细菌学评价. 方法选取防回吸手机和常规手机各10支,分别编为防回吸手机组和常规手机组,以临床去龋备洞和开髓为实验对象,采用同牙磨转法,检测回吸导致的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及冷却水雾细菌的污染. 结果防回吸手机连接的水路系统细菌量明显低于常规手机组(P<0.05),防回吸手机冷却水雾中的细菌量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机(P<0.05). 结论防回吸手机在临床的运用有利于防止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确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性,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傅春来;胡涛;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寻找防治对策. 方法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和细菌药敏. 结果医院感染死亡的高危人群是老人、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为肺感染,常导致呼吸衰竭而致死;常见的易感因素是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菌种复杂,耐药率高. 结论要重视高危人群的医院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和规范侵袭性的操作;由于菌种复杂,治疗中要积极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药才可能有效.
作者:秦曙光;傅君舟;李剑文;马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9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患者,72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滴度. 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总感染率分别为30.60%、86%、88.1%,其中既往感染率分别为30.6%、62.0%、71.4%,急性感染率分别为0%、24.0%、16.7%;总感染率、既往感染率及急性感染率病例组明显增高(优势比分别为15.15、4.47、18.48,可信区间分别为6.9~33.29、2.31~8.67、2.41~141.73);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各亚组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平均几何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IgM抗体病例组仅4例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及感染阳性率差别均无明显性.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及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均较高,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构成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但抗体滴度与病情的进展无明显关系.
作者:李涛;吴正林;许香广;张国良;黄建平;胡雪松;李松;吴剑胜;方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肾内科副流感嗜血菌的流行病学,预防交叉感染. 方法对肾内科<37 d出现10例陆续发生的副流感嗜血菌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28例医务人员进行咽拭子培养. 结果 1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28例医务人员的咽拭子培养,结果均为副流感嗜血菌,示意为医院交叉感染. 结论肾内科患者大多数免疫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医务人员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方面的学习,预防交叉感染.
作者:舒雪芹;方晔;石娜;周铁丽;陈永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集1999~2003年感染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并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 结果4年来我院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培养出86株病原菌,细菌分布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菌株中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7株;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耐药菌株均显示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目前,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结论外科切口术后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耐药菌株应严密监测与控制.
作者:姚正国;范秋莲;姚月球;陈国强;汪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 方法回顾分析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病例,采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感染菌检出率:革兰阴性杆菌为54.8%,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为19.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为26.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提示:G- 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有较高耐药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等的耐药率很高;真菌对唑类抗菌药呈明显耐药. 结论由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很高,临床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同时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控制细菌的耐药性.
作者:余续发;彭莉芬;吴兴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