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姚正国;范秋莲;姚月球;陈国强;汪洛

关键词:手术切口, 感染, 病原菌, 耐药率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集1999~2003年感染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并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 结果4年来我院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培养出86株病原菌,细菌分布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菌株中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7株;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耐药菌株均显示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目前,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结论外科切口术后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耐药菌株应严密监测与控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SARS流行期间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

    我院自2003年4月26日~5月27日共收治118例患者,通过科学消毒,严格隔离,未出现一例医院感染病例(包括医护、在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说明了SARS造成的医院感染是可以控制总结如下.

    作者:张凤云;梁艳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生儿室1起牛奶污染原因调查

    2001年12月本院小儿科新生儿室牛奶监测连续多次发现被污染,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伟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复数菌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复数菌感染病例的易感因素及感染病原菌. 方法回顾性调查3年来综合ICU患者复数菌感染的诱发因素及相关病原菌. 结果 844例医院感染病例中,278例为复数菌感染(32.94%);患者多为年龄偏大、住院时间较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加之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反复使用,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均导致复数菌感染增多. 结论复数菌感染病情危重难以控制,治愈率低,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针对性合理用药;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以降低复数菌的感染率.

    作者:许敏;刘敏;史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SARS患者检验标本处理方法的探讨

    医院检验科直接与SARS患者的血液和尿、便、痰等送检标本接触,存在较大的传染性.为避免标本成为另一个传染源,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十分重要.检验人员要注意做到:

    作者:苗晋华;王春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型防回吸手机防止牙科综合治疗台水道生物膜形成及污染作用的研究

    目的对新型防回吸齿科手机通过在手机内部冷却水和冷却气管道内安装逆止阀等特殊装置来防止回吸现象发生的有效性进行临床细菌学评价. 方法选取防回吸手机和常规手机各10支,分别编为防回吸手机组和常规手机组,以临床去龋备洞和开髓为实验对象,采用同牙磨转法,检测回吸导致的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及冷却水雾细菌的污染. 结果防回吸手机连接的水路系统细菌量明显低于常规手机组(P<0.05),防回吸手机冷却水雾中的细菌量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机(P<0.05). 结论防回吸手机在临床的运用有利于防止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确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性,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傅春来;胡涛;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

    我院1997~1998年普外科手术1 455例,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6.94%,2001~2002年目标性监测普外科手术2 015例,发生切口感染70例,感染率为3.47%.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明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加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减少漏报发生,避免医院感染. 方法从2002年1月开始,每月分别对门诊、病房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对漏报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传染病在门诊漏报率较高,占查出漏报的86.36%,总计漏报传染病病种8种. 结论传染病漏报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强化管理,加大检查国度;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疫情报告专职人员的作用,采取及时而有效的监控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漏报率.

    作者:霍云艳;姚林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放射科在SARS预防和控制中的管理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发生首例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至2003年5月底,短短数月时间,SARS在我国部分城市和20余个国家及地区开始流行,在流行的国家及城市均有综合性医院暴发SARS的报告.医院内传播是SARS流行初期主要的传播方式,医护人员是主要的受感人群.

    作者:王向阳;张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黄杆菌属医院感染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本院5年中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现况. 方法黄杆菌属的分离和鉴定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AMS 60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GIN)和药敏卡(GNS). 结果发现感染者多为脑外科、ICU和呼吸科病房患者;均有吸氧、吸痰史,有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史,对亚胺培南>95%耐药,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各>90%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60%. 结论黄杆菌属医院感染有逐年增多趋势,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该菌治疗的首选药物,提示与老年、有基础病及并发症、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应用、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呼吸器具及空气消毒不严格有关.

    作者:董晓勤;陈冠凤;周田美;吴巍;汪涛;范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4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4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 结果本组分析434例急性脑卒中医院感染率为17.51%,与全院平均感染率5.99%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伴意识障碍者感染率40.85%,远高于无意识障碍者12.95%,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有81.61%医院感染发生在住院初<2周;76例医院感染均使用了抗生素;行气管插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率92.00%,无气管插管者下呼吸道感染率8.07%,二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脑卒中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病情危重、侵入操作及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危险因素,入院初2周是医院感染的好发时段,应重点预防.

    作者:陈健;高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2例婴幼儿医院感染性肠炎的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医院感染性肠炎的细菌谱与药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份婴幼儿医院感染病例. 结果病原菌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福氏痢疾杆菌所占比重大(37.5%、28.1%),敏感率高的前3位抗生素为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及庆大霉素. 结论婴幼儿医院感染性肠炎的病原菌主要系肠道杆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有利于早期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史林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膀胱造瘘术永久性置管膀胱内定植菌检测

    目的对30例行永久性耻骨上膀胱造瘘术门诊定期更换导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内定植菌培养检测,为药物治疗及预防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在导管与集尿器衔接处用碘伏棉签局部消毒后用5 ml空针抽取拔管前、重新置管后的尿样标本各5 ml,置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结果30例患者膀胱内均有不同类别的定植菌,置管后采取常规饮水及用0.9%生理盐水密闭式冲洗,采集尿液样本细菌培养检测,统计学处理χ2检验细菌检出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永久性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的患者,是潜在的医院感染因素,操作得当、用药合理、防护到位可以减少或避免全身感染的发生.

    作者:蔡兰萍;唐丽君;李金梅;国希云;张雅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医院供应室层流洁净室的消毒管理

    为了提高洁净室的空气质量,我院供应室无菌区安装了10万级垂直层流.层流属于机械除菌中的过滤除菌,通过过滤系统不断向室内送入有一定洁净度的空气,保持室内洁净并将污染空气排除,是室内控制无尘无菌理想的手段.层流净化在医院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管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丽瑜;王召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手术科室抗生素使用的调查

    目的了解我院非手术科室抗生素的使用,加强质量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减少医院感染. 方法 2002年全部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236份病历按设计好的项目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36份病历中有166份使用了抗生素,其种类有18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治疗感染120例,占72.29%,预防感染46例,占27.71%;联合用药中选用≥2种抗生素者122例,占73.49%;给药途径以静脉点滴为主,占给药途径的79.10%. 结论全部用药基本合理,由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使我院在治疗、预防控制感染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赵萍;江景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体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菌株构成及耐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1996年1月1日~2002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88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进行病原体分析及药敏实验. 结果医院感染菌株以G-菌为主,占68.83%,其中大肠埃希菌比例高为38.96%;其次G+菌占27.27%,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9.09%;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结论根据药敏实验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郇英;刘兆孔;毕延萍;王少媛;刘敏;郇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生素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应用于临床,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其耐药机制越来越复杂.各种抗生素敏感性下降,临床感染的细菌也逐渐发生了变迁.

    作者:常东;蒋伟;黄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臭氧对医院被服类物品消毒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试验探讨一种适用于医院被服类物品消毒的臭氧消毒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测定开机不同时间的臭氧工作浓度和工作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检测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结果臭氧被服消毒机开机120 min塑料袋中臭氧浓度达1 765.43 mg/m3,而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低于国家规定工作场所安全浓度;消毒80 min对布片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杀灭率达100%;消毒120 min对布片载体上黑曲霉菌孢子杀灭率达100%;对医院使用中棉絮表面的自然菌杀灭率>90%;有机物对臭氧被服机的消毒效果没有影响. 结论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细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消毒效果,其在医院消毒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灶平;刘衡川;张弘;林怡伶;王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YKX/Y型医用空气消毒机除菌净化效果实验观察

    目的研究YKX/Y型医用空气消毒机除菌净化效果. 方法分别测定该机工作时的噪声强度、循环风量、紫外线强度及泄露情况以及开机后不同时间室内臭氧浓度,并进行空气模拟现场消毒实验. 结果 YKX/Y型医用空气消毒机常温下,开机30、60、120、240min,空气中均未检出臭氧,无紫外线泄露于环境中,循环风量为1 510.2 m3/h,正常工作时的大噪声为61 dB(A),在20 m3空间中,当温度为20~22℃,相对湿度为65%~70%时,该机开启30 min对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杀灭率可达99.93%;在120 m3实验室内,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为60%~68%时,开机2 h对空气中自然菌的平均消亡率可达93.13%;处理后空气中平均细菌总数为67 CFU/m3,达到卫生部环境空气Ⅱ类卫生标准(≤200 CFU/m3)的要求. 结论 YKX/Y型医用空气消毒机除菌效果比较明显,可以用于医院诊疗室和病房的常规空气消毒;在有人工作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处理.

    作者:王波;刘衡川;李灶平;兰全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肾衰竭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寻找防治对策. 方法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和细菌药敏. 结果医院感染死亡的高危人群是老人、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为肺感染,常导致呼吸衰竭而致死;常见的易感因素是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菌种复杂,耐药率高. 结论要重视高危人群的医院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和规范侵袭性的操作;由于菌种复杂,治疗中要积极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药才可能有效.

    作者:秦曙光;傅君舟;李剑文;马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动态观察

    目的分析本地区2000年1月~2003年6月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该期间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与非产ESBLs菌株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所分离出的34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有154株,占45.2%;大肠埃希菌454株中ESBLs阳性201株,占43.4%,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以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显著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P<0.001);但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 结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阳性率高,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迁,防止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局部流行.

    作者:叶晓光;王若伦;林红燕;魏衍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