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

赵明红

关键词:普外科, 切口感染, 目标性监测
摘要:我院1997~1998年普外科手术1 455例,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6.94%,2001~2002年目标性监测普外科手术2 015例,发生切口感染70例,感染率为3.47%.现报道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小儿脐炎1例

    2003年5月,我们从1例败血症患儿脐内分泌物中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现报告如下.1 病例患儿,男,35 d,因高热、哭闹不安来我院儿科就诊.体格检查,T39.8℃,P140次/min,WBC 22.6×109/L,N 0.82,L0.16,M 0.02,足月儿貌,发育一般、神志清,反应稍差,面色苍白,口、鼻周青紫,前囟平坦,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无杂音,肝脾未及,质软.脐部见有脓性分泌物,肛门及外生殖器正常,拥抱反射活跃.以小儿脐炎、败血症收留住院,给予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治疗10 d后,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作者:范广忠;张春雷;孟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目的为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9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患者,72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滴度. 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总感染率分别为30.60%、86%、88.1%,其中既往感染率分别为30.6%、62.0%、71.4%,急性感染率分别为0%、24.0%、16.7%;总感染率、既往感染率及急性感染率病例组明显增高(优势比分别为15.15、4.47、18.48,可信区间分别为6.9~33.29、2.31~8.67、2.41~141.73);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各亚组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平均几何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IgM抗体病例组仅4例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及感染阳性率差别均无明显性.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及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均较高,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构成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但抗体滴度与病情的进展无明显关系.

    作者:李涛;吴正林;许香广;张国良;黄建平;胡雪松;李松;吴剑胜;方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复数菌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复数菌感染病例的易感因素及感染病原菌. 方法回顾性调查3年来综合ICU患者复数菌感染的诱发因素及相关病原菌. 结果 844例医院感染病例中,278例为复数菌感染(32.94%);患者多为年龄偏大、住院时间较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加之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反复使用,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均导致复数菌感染增多. 结论复数菌感染病情危重难以控制,治愈率低,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针对性合理用药;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以降低复数菌的感染率.

    作者:许敏;刘敏;史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型防回吸手机防止牙科综合治疗台水道生物膜形成及污染作用的研究

    目的对新型防回吸齿科手机通过在手机内部冷却水和冷却气管道内安装逆止阀等特殊装置来防止回吸现象发生的有效性进行临床细菌学评价. 方法选取防回吸手机和常规手机各10支,分别编为防回吸手机组和常规手机组,以临床去龋备洞和开髓为实验对象,采用同牙磨转法,检测回吸导致的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及冷却水雾细菌的污染. 结果防回吸手机连接的水路系统细菌量明显低于常规手机组(P<0.05),防回吸手机冷却水雾中的细菌量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机(P<0.05). 结论防回吸手机在临床的运用有利于防止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污染,确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性,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傅春来;胡涛;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动态观察

    目的分析本地区2000年1月~2003年6月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该期间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与非产ESBLs菌株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所分离出的34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有154株,占45.2%;大肠埃希菌454株中ESBLs阳性201株,占43.4%,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以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显著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P<0.001);但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 结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阳性率高,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迁,防止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局部流行.

    作者:叶晓光;王若伦;林红燕;魏衍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臭氧对医院被服类物品消毒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试验探讨一种适用于医院被服类物品消毒的臭氧消毒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测定开机不同时间的臭氧工作浓度和工作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检测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结果臭氧被服消毒机开机120 min塑料袋中臭氧浓度达1 765.43 mg/m3,而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低于国家规定工作场所安全浓度;消毒80 min对布片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杀灭率达100%;消毒120 min对布片载体上黑曲霉菌孢子杀灭率达100%;对医院使用中棉絮表面的自然菌杀灭率>90%;有机物对臭氧被服机的消毒效果没有影响. 结论臭氧对污染于被服类物品上的细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消毒效果,其在医院消毒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灶平;刘衡川;张弘;林怡伶;王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SARS患者检验标本处理方法的探讨

    医院检验科直接与SARS患者的血液和尿、便、痰等送检标本接触,存在较大的传染性.为避免标本成为另一个传染源,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十分重要.检验人员要注意做到:

    作者:苗晋华;王春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肠球菌属感染及耐药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及其耐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2年11月分离出肠球菌属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情况. 结果我院痰标本共分离肠球菌属病、侵入性操作和长期持续使用抗生素可能是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药敏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和青霉素对粪肠球菌敏感性为83.3%和77.8%,屎肠球菌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二者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为100%,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分离率为80.2%. 结论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万古霉素抗菌活性强,合理及时治疗是关键.

    作者:王臻;童朝辉;王辰;张洪玉;杜小玲;王清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集1999~2003年感染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并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 结果4年来我院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培养出86株病原菌,细菌分布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菌株中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7株;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耐药菌株均显示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目前,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结论外科切口术后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耐药菌株应严密监测与控制.

    作者:姚正国;范秋莲;姚月球;陈国强;汪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医院供应室层流洁净室的消毒管理

    为了提高洁净室的空气质量,我院供应室无菌区安装了10万级垂直层流.层流属于机械除菌中的过滤除菌,通过过滤系统不断向室内送入有一定洁净度的空气,保持室内洁净并将污染空气排除,是室内控制无尘无菌理想的手段.层流净化在医院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管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丽瑜;王召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口腔科病房感染的病原体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口腔科病房感染的病原体及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1995~2002年口腔科所有分离的细菌、真菌及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感染的病原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60.6%,革兰阴性杆菌31.3%、真菌8.0%;在细菌感染中革兰阳性球菌占65.9%,革兰阴性杆菌34.1%;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8%;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33.6%,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65.6%;细菌的耐药性除万古霉素无变化外,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 结论口腔科病房感染的病原体虽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已逐渐成为重要致病菌,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升高,应及时作细菌学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高鲁胶;朱德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SARS流行期间医院集中空调的管理

    集中空调的使用使医院的环境布局更加合理整洁,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但是近来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增加了人们对通过集中空调传播SARS的担忧,因此,类似SARS 的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期间,如何管理和使用集中空调是非常重要的医院管理课题.

    作者:韩哲臣;李泽文;张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淋病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分析

    目的为了解淋病患者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肺炎支原体(Mpn)、生殖道支原体(Mg)、穿透支原体(Mpe) 、发酵支原体(Mf)、梨形支原体(Mpi)和沙眼衣原体(Ct)合并感染情况. 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0例女性淋病患者宫颈分泌物和91例男性淋病患者尿道分泌物做了上述7种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 结果在女性淋病患者中,Uu、Mh、Mpn、Mpe、Mg、Mf、Mpi和Ct的检测率分别为46%、34%、18%、13%、11%、4%、0、13%,在男性淋病患者中,Uu、Mh、Mg、Mpe、Mpn、Mf、Mpi和Ct的检测率分别为48.4%、14.3%、13.2%、13.2%、8.8%、1.1%、0、5.5%. 结论在淋病患者中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合并感染严重.

    作者:俞信忠;许平;袁江英;曾艳;郑淑芳;吴满武;袁哲夫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加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减少漏报发生,避免医院感染. 方法从2002年1月开始,每月分别对门诊、病房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对漏报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传染病在门诊漏报率较高,占查出漏报的86.36%,总计漏报传染病病种8种. 结论传染病漏报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强化管理,加大检查国度;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疫情报告专职人员的作用,采取及时而有效的监控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漏报率.

    作者:霍云艳;姚林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研究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疗法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中心内发生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1],然而透析并发的感染又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占透析患者死亡的第2位,死亡率为12%~38%[3].

    作者:韦秋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不同方法空气消毒效果评价

    对1999年1月~2000年12月无菌室空气消毒使用电子灭菌器,2001年1月~2002年12月无菌室空气消毒使用多功能臭氧消毒机,两种仪器的消毒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占敏;瑞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手术科室抗生素使用的调查

    目的了解我院非手术科室抗生素的使用,加强质量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减少医院感染. 方法 2002年全部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236份病历按设计好的项目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36份病历中有166份使用了抗生素,其种类有18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治疗感染120例,占72.29%,预防感染46例,占27.71%;联合用药中选用≥2种抗生素者122例,占73.49%;给药途径以静脉点滴为主,占给药途径的79.10%. 结论全部用药基本合理,由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使我院在治疗、预防控制感染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赵萍;江景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肾衰竭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寻找防治对策. 方法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和细菌药敏. 结果医院感染死亡的高危人群是老人、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为肺感染,常导致呼吸衰竭而致死;常见的易感因素是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菌种复杂,耐药率高. 结论要重视高危人群的医院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和规范侵袭性的操作;由于菌种复杂,治疗中要积极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药才可能有效.

    作者:秦曙光;傅君舟;李剑文;马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生素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应用于临床,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其耐药机制越来越复杂.各种抗生素敏感性下降,临床感染的细菌也逐渐发生了变迁.

    作者:常东;蒋伟;黄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放射科在SARS预防和控制中的管理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发生首例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至2003年5月底,短短数月时间,SARS在我国部分城市和20余个国家及地区开始流行,在流行的国家及城市均有综合性医院暴发SARS的报告.医院内传播是SARS流行初期主要的传播方式,医护人员是主要的受感人群.

    作者:王向阳;张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