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周立新;张秀平;方滨;李轶男;誉铁鸥;毛克江;苏艳玲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ICU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ICU感染患者两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3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的敏感率约在70%;对复方磺胺的敏感率低,约在1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ICU应注意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B-D试验中常见技术差错及防范

    B-D试验全称布维-狄克试验(Bowie-Dick test),目的是检测预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中空气的排除效果,灭菌器在每日使用前均需做B-D试验,以检验灭菌器的功能.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应尽量防范技术差错,以免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作者:张秀月;董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我们对13例感染性眼内炎进行分析.

    作者:高玉娟;张钢琴;陈守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结核病的防治

    近年来,结核病(tuberculosis)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低下,结核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明显为高.移植术后结核病在防治上有其特殊性,笔者拟就肝移植患者为例,对近年来在其发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耿;王槐志;董家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医院感染的控制对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随着医学知识迅猛飞速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增加,也随着新的疾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人类将面临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在医疗过程中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

    作者:丁彦文;李改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双歧杆菌对严重烧伤患者美罗培南应用后肠菌群的调节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烧伤患者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后,紊乱肠菌群调整作用.方法严重烧伤患者23例应用美罗培南(6 g/d)7 d后, 随机分为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2);双盲法给予双歧杆菌悬液和生理盐水(100 ml/d),疗程5 d;分别于美罗培南应用前及用后0、1、3、5 d,常规方法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真菌、大肠埃希菌量.结果美罗培南应用7 d,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量骤减近100倍,真菌数激增100倍;双歧杆菌治疗1 d,肠道双歧杆菌数增加100倍,3 d后真菌量减少约25倍;对照组在停用美罗培南后5 d 肠道菌群始基本恢复;腹泻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后3 d肠道菌群恢复,对照组5 d恢复.结论长期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停药后外源性补充双歧杆菌能较快恢复肠道生态,治愈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作者:王忠堂;盛志勇;蔡宝仁;肖光夏;王甲汉;彭毅志;罗奇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供应室管理中的五常法

    目的介绍五常法在供应室管理中的运用和作用.方法科室成立五常法工作小组,将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运用于供应室的环境管理和物品管理.结果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创造了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供应室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的先进科室,成为医院开展五常法的示范点科室.结论五常法是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环境的方法,在供应室的环境和物品管理中,它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可以促进供应室的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薛燕峰;张友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从住院患者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MRSA的检测及分析,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MRSA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高原地区从烧伤创面每年检出的MRSA的菌数及检出率比较有逐年下降趋势,与平原地区比较MRSA的检出率明显偏低.结论高原气候对MRSA的检出有一定影响,正确处理烧伤创面、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医院感染是防治MRSA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晁生武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伦拿连灭菌剂在透析器复用中灭菌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伦拿连灭菌剂复用透析器的灭菌效果.方法使用0.5%过氧乙酸(A组)、2%甲醛(B组)和3.5%伦拿连(C组)复用透析器,观察3组热原反应和透析器破膜发生率.结果随机抽取3组血路管、透析器进行细菌学监测,无细菌生长;C组、B组和A组热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2%、2.54%和1.82%,提示3组间热原反应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2.5,P<0.05);透析器破膜发生率分别为0.053%、0.46%和2.92%(χ2=107.1,P<0.05),提示3组间透析器破膜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选用伦拿连灭菌剂对透析器进行复用灭菌,热原反应及透析器破膜发生率明显低于过氧乙酸和甲醛.

    作者:丁小容;游励红;梁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煤工尘肺患者院内肺炎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院内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 NP)致病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对1998至2001年102例煤工尘肺NP患者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分离出致病菌14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3株,占65.0%;革兰阳性菌34株,占23.8%;真菌16株,占11.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3.8%,肺炎克雷伯菌为36.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63.6%.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尘肺NP患者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因此加强耐药菌株监测,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作者:刘培跃;朱召明;孔令文;孙永习;代俊合;魏善和;陈忠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面向市场经济医院感染专职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健康需求的扩大、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卫生保健形势的发展,感染专职人员由于担负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职能,尤其是抗SARS的特殊时期,更应当审时度势,以专职人员的素质为保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作者:曹佩珍;钟晓珊;黄芳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肠杆菌科临床分布调查

    目的对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对2001年及2002年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肠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杆菌在全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排第3位;本菌感染构成比在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血液透析及消化内科病房较高;在>70岁年龄组较高;肠杆菌在物体表面和痰液标本中构成比高于其他标本.结论肠杆菌分布特点与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呈正相关,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和消毒,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作者:熊辛;茆尤尤;经晓杰;刘红艳;魏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影响B-D测试的几个因素

    我院自1997年开始,对脉动真空灭菌柜每日进行B-D实验,具体做法为:实验包由50 cm×90 cm的纯棉布巾组成,布巾先横折为3层,再纵折形成6层,将折好的布巾一条摞一条,摆放时,按折叠侧左右交替摆放,务求两侧厚度相等.

    作者:郑自娜;张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从SARS流行浅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目的从SARS流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管理对策.方法纵观医院管理的现状,查找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结果医院感染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领导对工作不重视,法律意识淡漠,医护人员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缺乏,不能合理使用消毒剂,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当,医院建筑有缺陷和就医流程不合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及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是医院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需加强管理.

    作者:韩哲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严重烧伤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为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依据住院时间及不同治疗措施,将收治的8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成两组,1990年4月~1994年12月(A组)及1995年1月~2000年12月(B组),进行分析.结果 B组抗生素应用种类、时间分别较A组少、短,二重感染发生率及创面脓毒症发病率却较A组低(P<0.05).结论手术方式改变、抗生素应用观念的更新、促进创面愈合药物的使用及注意隔离措施实施、扶持机体的免疫功能,可减少烧伤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种类.

    作者:吴祖煌;刘敏;詹新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2001~2003年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动态

    目的调查头孢克洛及其他5种抗生素对社区获得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中心收集菌株,集中复检菌种和检测细菌对6种抗生素的MIC值;菌种复检采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D-cc4的GPI或NHI卡或特异单克隆乳胶试剂;Etest方法测试菌株MIC值.结果共检测611株菌,其中309株流感嗜血菌、120株肺炎链球菌、61株粘膜炎莫拉菌、61株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60株β-溶血性链球菌;2003年监测结果表明:35.8%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高耐株由2001~2002年的8%上升至10%;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菌为9.4%,阿奇霉素对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由2001~2002年的74.2%、63.2%和33.3%上升至82.5%、88.3%和57.4%.结论 2003年社区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头孢克洛对所检测的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社区中轻度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张秀珍;胡云建;赵敏;倪语星;许淑珍;黄心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部感染痰细菌分离及耐药性的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社区及医院肺部感染常见致病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1999~2003年9月共153例肺部感染患者回顾性调查,比较社区和医院肺部感染痰培养189株致病菌和细菌的变化,以及2001年9月~2003年9月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1999年8月~2001年8月社区肺部感染G+菌占49.2%,G-菌占50.8%,发生明显变化;医院肺部感染主要还是G-菌;但近2年白色念珠菌感染较1999年8年~2001年8月的15%上升27.5%;药敏体外试验G+菌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阿米卡星高敏;G-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敏;经临床观察氟康唑对念珠菌感染有较好疗效.结论了解本院所处社区及医院内致病菌变迁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运小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脑外科病房细菌监测及分析

    目的通过对脑外科病房环境进行细菌学观察,分析抢救病房和普通病房空气与物体表面细菌检出及分布,以减少医院感染.方法对脑外科抢救病房与普通病房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抢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细菌数均高于普通病房,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微球菌属为主.结论抢救病房由于人流物流影响易出现医源性感染,应加强抢救病房细菌监测和管理,改善病房环境,从而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韩永毅;朱平安;彭海珍;谭萍;赖秀花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消毒液容器的规范管理

    为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笔者对消毒液容器(盛装碘酒、乙醇容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实行创新管理,得到了临床的好评和肯定,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刘晓芳;徐芳;张桂华;赵玉兰;李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艾条熏蒸与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效果比较

    医院室内空气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探讨一种经济、实用且又安全高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我们用艾条熏蒸与紫外线照射两种空气消毒方法,进行菌落数监测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月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支气管-肺部感染中非典型病原体的表达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衣原体、支原体两种非典型病原体的表达.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29例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两种非典型病原体急性感染指标:衣原体抗体IgM、支原体抗体IgM及冷凝集实验,并常规细菌学检查,与同期住院的普通性下呼吸道感染(普通组)40例,门诊及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难治感染组衣原体急性感染率68.9%,支原体急性感染率难治组34.5%,显著高于普通组和上感组;衣原体混合支原体、衣原体混合其他致病菌感染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和上感组.结论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且易与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衣原体、支原体的慢性感染可能是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

    作者:孔令敏;叶秀香;杨琳红;高震;李慧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