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副百日咳博德特菌的鉴定及相关问题探讨

姚玉虹;石连仲;师静霞;陈国玉;徐迪诚

关键词:副百日咳博德特菌, 鉴定
摘要:目的探讨副百日咳博德特菌鉴定方法及细菌检验相关问题. 方法借助支气管炎痰培养在血平板上的菌落产生褐色素,将其用革兰阴性菌简易定属方法鉴定,进一步检查生物学特征,测定菌株的DNA碱基组成(G+C mol%),后确认. 结果鉴定为副百日咳博德特菌. 结论在不具备博德特菌诊断血清条件下采用临床革兰阴性菌属简易法鉴定副百日咳博德特菌,操作简便、可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变化趋势,制定有效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方法对我院近3年>60岁住院患者13 708例,采取前瞻性监测并结合回顾性调查. 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30例,平均感染发生率4.60%;感染例次491例,平均感染例次率5.04%;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真菌. 结论开展前瞻性监测可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同时使内源性感染控制在底水平.

    作者:李梅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40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后的临床特征. 方法观察和比较感染性休克发生时和发生后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结果 72.5%患者死亡,10例不发热者均死亡;25例血和(或)腹水培养的细菌培养阳性,G-菌占72%;血WBC及中性分类增高;血Alb和Pa明显下降;血BUN、CR、Glo和Bil升高. 结论 (1)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后容易死亡;不发热者,预后凶险;(2)感染性休克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作者:陈黎明;王陆军;曾珍;张晓峰;韩玉坤;张鸿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细菌基因分型技术及其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验诊断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使得细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变得更加准确、简洁和快速.各种细菌基因分型技术逐渐成为临床上监测和鉴定细菌的主要手段[1,2],它在判定医院感染的暴发、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寻找感染源以及识别一些特殊的致病菌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这些基因分型技术的方法及其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刘丁;府伟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金黄杆菌属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 方法研究52例金黄杆菌属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菌株的低抑菌浓度,测定金黄杆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 结果 52例中>60岁者36例,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38.5%为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药敏试验提示该菌耐药性广,头孢哌酮/舒巴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及哌拉西林为相对敏感抗菌药物;20株菌株的LD50范围为4.11×106/~5.68×108/小鼠,提示该菌属的毒力相对较弱. 结论金黄杆菌属毒力较弱,其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老龄患者,细菌耐药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治疗应依据药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作者:陈吉泉;颜泽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压力蒸汽灭菌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的问题1.1 灭菌知识欠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及供应室宣教力度不足,不能把压力蒸汽灭菌知识,如其灭菌原理、灭菌范围、物品灭菌方式的选择、灭菌监测、待灭菌物品的要求等对临床科室广泛宣教,致使临床科室灭菌知识欠缺.

    作者:宋玉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万古霉素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方法调查我院1997年5月~2001年4月住院的中重度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4例, 31例应用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万古霉素,3例应用国产去甲万古霉素,每支剂量均0.5g(以万古霉素计),用法:0.5g加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3次,疗程4~62 d. 结果 22例痰培养检出 MRSA,4例检出MRSE,临床有效率76.5%,死亡率8.8%;细菌清除率60% ;相关肝、肾功损害分别为2例、4例,占17.6%. 结论万古霉素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低,高龄患者以小剂量使用较为安全.

    作者:任小平;孙莉;苗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997~2001年武汉地区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目的回顾武汉地区部、省、市三级医疗机构1997~2001年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情况并探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按<消毒与灭菌评价方法及标准>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要求对医院开展消毒效果监测. 结果 5年共检测各类样品2 624件,合格2 542件,检测合格率为96.88%;各类检测项目中,紫外线灯强度、无菌器械包检测合格率均达100%,空气检测合格率低,仅为74.19%. 结论武汉市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较高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1995年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有进行修订的必要.

    作者:罗同勇;邓兵;齐昌俐;魏杰;梁建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配药注射器有效使用时间的研究

    目的确定注射器启封后的有效使用时间. 方法对12个科室的120具注射器在启封后配制非抗生素药液与抗生素药液过程中每隔1 h采样培养做微生物学鉴定. 结果启封后配制非抗生素药液,4 h内无细菌生长,7 h内样本合格率达88.81%;配制抗生素药液,5 h内无细菌生长,7 h内样本合格率达93.33%. 结论配药注射器使用有效时间定为4 h.

    作者:张晓霞;闫丽;张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病念珠菌感染基因扩增检测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针对血液病真菌感染日益严重趋势,建立念珠菌基因扩增技术并应用于临床. 方法本研究应用Lyticase 破真菌壁提取DNA,采用二对引物分别对白色念珠菌EO3125bpDNA和念珠菌细胞色素P450 L1A1 243 bpDNA进行基因扩增;并分别对白色念珠菌标准株、临床样本株、其他念珠菌和不同细菌菌株进行基因扩增特异性比较,同时应用该技术检测血液病患者痰液和血液中念珠菌. 结果基因扩增显示EO3125 bp DNA只有标准株和临床样本白色念珠菌阳性,细胞色素P450 L1A1 243 bp DNA具有念珠菌种的特异性,临床血液和痰液标本检测阳性率显著提高,与临床病情一致. 结论血液病念珠菌感染基因扩增技术敏感性、特异性显著增强,而且耗时显著缩短,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沈建箴;吕联煌;佘菲菲;朱春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医用灭菌器对腹腔镜器械灭菌效果的观察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的腹腔镜器械都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灭菌.但戊二醛具有腐蚀性、刺激性,且浸泡时间长等缺点,同时也不易满足接台手术连续使用腹腔镜器械的要求.我院自2001年8月引进汇日医用(内镜)灭菌器对腹腔镜器械灭菌并进行监测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金颖;胡祖荣;苏润霞;赵根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0年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目的通过对医院感染综合性和目标性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 1991~2001年对住院约10万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结果提供医院感染发生率、科室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感染漏报率等有关医院感染可靠资料;在综合性医院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血液肿瘤科、高压氧科和老年病房,感染率波动6.1%~15.6%;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中,除上呼吸道感染外,前3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27.5%~41.1%)、尿路感染(5.2%~19.5%)和手术后切口感染(12.5%~3.8%). 结论针对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调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10年间,医院感染率和感染漏报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

    作者:徐武夷;古东东;潘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为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VAP的疗效,我们于2001年3月~2003年3月间用美国惠氏-百宫制药厂生产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治疗VAP66例,临床疗效观察如下.

    作者:王黎恩;陆佩文;殳儆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PDCA法应用于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的尝试

    PDCA循环方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式.即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来进行.使医疗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自1998年以来,我们尝试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的工作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亚庆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调查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同时表达这两类酶的现状及耐药性,指导医生临床用药. 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用K-B法对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在68株阴沟肠杆菌中,8 株持续高产AmpC酶, 14 株产ESBLs,3株同时表达这两种酶. 结论产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不产酶菌,且多重耐药,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能较好地检测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为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建议,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施金玲;蔡璇;李从荣;彭少华;李红霞;李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76例婴幼儿眼分泌物菌群分布

    我室对76例<3岁的婴幼儿眼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结果分析发现65.8%的眼分泌物有细菌生长,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耿奇;杨选英;李洪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某院2000年肿瘤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整理该院2000年肿瘤住院的病历资料,填写统一的个案登记表,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本研究调查肿瘤住院病例977例次,发现医院感染237例次,发病率为24.3%;男性感染率为22.1%,女性感染率为29.6%,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有、无医院感染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4.1%、2.7%,差异有显著性,相对危险度为11.4;感染易发生在下呼吸道. 结论医院感染增加了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客观上促进了患者的死亡,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须控制呼吸道感染.

    作者:汪勇;刘力克;黄春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患者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治疗及预后情况. 方法对2002年1~12月经标本送检证实为产ESBLs细菌感染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45例产ESBLs细菌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30例、肺炎克雷伯菌15例,与非产ESBLs菌比较耐药性明显增高,有39例合并有1~4项基础疾病,死亡率22.22%,抗菌药物应用中不按药敏结果使用的高达53.33%. 结论 ESBLs细菌感染者耐药性明显增高,往往合并有多项基础疾病,强化医师对ESBLs的认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必要.

    作者:王豫平;王慕云;廖致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对美涤克灵免水消毒洁手液消毒功效的研究

    目的测试美涤克灵免水消毒洁手液(60% 酒精凝胶,简称美涤克灵)在医疗环境中的抗菌效果;评估美涤克灵在反复多次使用后的安全性. 方法对美涤克灵与普通洁手液和杀菌性洁手液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比较;实验的设计和方法是遵照美国医护人员手部消毒标准步骤而完成的;手部皮肤对各种实验液体经25次连续使用后的反应由皮肤病专家进行鉴定. 结果美涤克灵在标准的洗手过程中杀菌效果为好,其次是杀菌性洁手液,再次是普通洁手液;美涤克灵和实验中使用的其他两种洁手液均未造成对手部皮肤的不良反应. 结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无论是从杀菌效果、使用的便宜性或对手部皮肤的保护性来看,美涤克灵都是理想的医用消毒洁手液;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美涤克灵也应是普通人群在居家、旅游、工作和上学等日常生活中的理想保健用品,因为该产品杀菌效果强、极宜使用,而且反复使用后对皮肤没有副作用.

    作者:Kathleen Sanders;张子明;关立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一次性使用剖宫产手术包的应用改进

    由于实施剖宫产手术时,产妇体内羊水量和出血量很多,而一次性使用手术包的设计缺陷影响了这些液体的吸收,故而导致这些液体从手术野顺势而下,溅到医务人员身上,对医务人员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鉴于此,我们对一次性使用剖宫产手术包进行了改进,并且在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杨红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医院感染例会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为科学有效地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管理,我院近年实施医院感染例会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该会议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内容包括医院感染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实践,此例会制度具有高效、可操作性强,能在大多数医院普遍开展.

    作者:胡贤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