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继发革兰阴性杆菌医院肺炎的菌型及耐药性研究

彭少华;李栋;施菁玲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 医院肺炎,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医院肺炎的发病机理、病原菌菌型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对本院COPD继发医院革兰阴性杆菌(GNB)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的298株GNB进行菌型分类,选用14种常用抗菌药物对298株GNB进行了体外MIC药敏试验.结果 298株GNB占COPD继发医院肺炎病原菌总数的68.7%,其中以非发酵菌为主,占45.3%;肠杆菌科细菌居第2,占43.3%;菌种分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分别居1、2、3位;本组病例中还分离出1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表明,所有GNB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GNB为COPD继发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控制GNB的耐药趋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已成为近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据我院近两年对细菌的监测,革兰阴性杆菌占我院常见菌的49.7%.大肠埃希菌排在我院常见菌的首位,分析其耐药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资料与方法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31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64株,占20.5%,1999年分离出细菌32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77株,占23.6%.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9050型微生物增长分析器和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

    作者:林秋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酶清洗液临床效果观察

    快速多酶清洗液是一种含有蛋白水解酶等多种酶的清洗液,可有效的分解人体的各种分泌物蛋白质、粘多糖、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我院应用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液对表面含有血污,齿缝、关节处含有污垢的器械及术后纱布按一定比例进行清洗,效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应用3M安必洁多酶清洗液,常用手术器械,腔镜手术器械,纱布.

    作者:曹依群;阚蜂玉;陆风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使用中消毒液细菌污染原因分析与控制

    目的通过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的测定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用滴加法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使用中消毒液均存在细菌超标现象,发生率为8.13%,控制后降到1.48%.结论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超标现象比较严重,只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消毒液才能避免消毒液被污染.

    作者:唐丽萍;董丽华;李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目的为降低留置尿管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严格消毒措施、避免不必要操作、改进引流方法和早期处理感染等一套较为完整的新护理方法.结果在1988年2月~2000年2月间,32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这套方法,仅出现2例感染,效果优于现行常规护理方法.结论常规法感染率87.5%,新法护理感染率6.2%,χ2=28.14,P<0.005,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刘冬兰;齐洁;谷建风;刘之苓;沈春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脉动真空式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与灭菌检测符合率的关系

    目的比较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条件下,对灭菌检测符合率和重复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菌片、热电耦、化学指示卡和B-D试验4种检测方法,对密封性能优良、一般、较差和极差4种条件下的灭菌器进行灭菌比较.结果密封性能优良的灭菌器,各项灭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和重复性都十分理想;而隐性密封不良条件下灭菌检测符合率显著降低,重复性变差.结论灭菌检测符合率降低和重复性的变差,是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的主要特征;其危害是造成灭菌检测结果的误判,从而对灭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作者:果海青;尉效军;左风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为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4年内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8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共28例,占同期住院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的32.1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常见,继发性紫癜性肾炎、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结论过敏性紫癜医院感染率为32.18%,与继发紫癜性肾炎、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林新富;林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兼职监控员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

    目的从加强兼职监控员的教育和管理入手,提高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效率.方法健全组织,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的完整网络;加强兼职监控员的培训,指导监督兼职监控员工作;对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实行奖惩考核挂钩,并表彰先进.结果兼职监控员参预医院感染监控的管理,成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的重要力量.结论充分发挥兼职监控员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降低了漏报率.

    作者:李春红;沈黎;张亚英;吴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性肺炎临床研究

    目的为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性肺炎发生率.方法采用临床统计分析,对感染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患者的9.1%,与入院时应用抗生素、病房消毒和原发病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新生儿病房应建立严格消毒制度,对患两种疾病以上患儿,应加强护理与支持治疗.

    作者:白梅;关富山;程爱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继发革兰阴性杆菌医院肺炎的菌型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医院肺炎的发病机理、病原菌菌型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对本院COPD继发医院革兰阴性杆菌(GNB)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的298株GNB进行菌型分类,选用14种常用抗菌药物对298株GNB进行了体外MIC药敏试验.结果 298株GNB占COPD继发医院肺炎病原菌总数的68.7%,其中以非发酵菌为主,占45.3%;肠杆菌科细菌居第2,占43.3%;菌种分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分别居1、2、3位;本组病例中还分离出1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表明,所有GNB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GNB为COPD继发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控制GNB的耐药趋势.

    作者:彭少华;李栋;施菁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6 543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加强监控.方法对我院1999年1~12月我院的6 543份病历进行了调查.结果有217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32%.检出致病菌88株,细菌检出率40.55%;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73%,革兰阳性球菌为23.86%,真菌为28.41%.结论 NI重在预防,应加强环境质量控制,加强洗手管理,加强对感染病原菌的分析鉴定及对抗生素的耐药动态监测,加强医务人员宣传教育.

    作者:徐廷模;杨薇;赵和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部感染细菌耐药现状

    Weinstein教授[1]回顾了过去100年来住院患者中细菌耐药性的3个变化趋势.他表示,第1个变化趋势发生于1920~1960年间,当时出现的问题是住院患者中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但由于医药界很快生产出较好的抗生素,其耐药问题得到了解决.至70年代革兰阴性菌成了难题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它们成为医院难对付的细菌.当时,人们开始应用越来越多的头孢菌素对付这类革兰阴性菌.第3个变化趋势是革兰阳性菌耐药问题的再次出现.头孢菌素的应用似乎诱发了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增加,而静脉导管的使用也增加了患者皮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

    作者:张杰;王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气管全麻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危险因素及条件.方法对临床3 027例气管全麻术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并对其病原学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查3 027例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357例,医院感染率为11.79%,尤以肺部感染为主,伤口感染次之;手术时间与手术伤口类型与各部位感染有明显关系;致病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导,为59.61%,革兰阳性球菌明显增多,占35.58%,真菌感染占4.8%,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多重耐药呈增加趋势.结论发现引起气管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除与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染性,包括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原发疾病严重程度和免疫防御功能等有关外,另外医疗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均与感染发生都有关,明显增加感染的机会,从而针对气管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气管全麻患者的感染率.

    作者:吴超;张亚英;沈黎;李春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限制性使用抗生素与控制医院感染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限制性使用抗生素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在医院各科住院环境、条件及感染监控措施等均未改变的情况下,对20余种三线广谱抗生素进行限制性使用后,并将两年度医院感染变化作对照研究.结果1999年度比1998年度抗生素使用率降低14.77%,三线广谱抗生素使用率降低28.55%,医院感染率降低2.23%,医药费用降低25.87%.结论限制性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医院感染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刘建钧;刘传木;王秀华;石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中湿包形成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灭菌发生湿包致湿因素以便减少或杜绝湿包的发生.方法采用半自动式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过程操作控制观察法,对989柜次、12 042个无菌包分组进行对照试验.结果 12 042个无菌包中,常规组6 140个无菌包中,湿包发生率11%,控制组5 902个无菌包中,湿包发生率为0.41%,χ2=616.87,P<0.005,控制组湿包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开机前排尽送气管道内的冷凝水、预热、抽真空、灭菌时严密观察供汽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干燥时间,是减少湿包、提高灭菌合格率的有效途径,对预防医院感染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飞宇;张雷锋;李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临床单袋人血浆的消毒研究

    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临床单袋人血浆中各种病毒的灭活能力,以及处理后对血浆正常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感染法评价病毒的灭活效果,用生化、免疫测定法判定血浆成分的破坏情况.结果在国产PVC血浆袋中加入200 ml人血浆,然后加入光敏剂亚甲蓝使其终浓度为1 μmol/L时,再给以20 0001ux强度的红色光照射,作用10 min后,可使105.09TCID50的HIV、106.25TCID50的VSV和106.50TCID50的Sindbis病毒完全灭活;作用30 min,血浆中主要成分的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各种酶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仍大于80%,血浆的抗原性无特殊变化.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灭活输血传播之病毒的能力,并能保证绝大部分血浆的正常活性.

    作者:张文福;钟儒波;袁庆霞;刘蓉;姚楚水;沈德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的产生及对11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对临床针对性治疗产ESBLs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提出了建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GNS-506药敏卡及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对从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166株革兰阴性菌作ESBLs的检测,比较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对产ESBLs耐药菌体外抗菌作用.结果产ESBLs耐药株占全部分离菌的21.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36.1%,大肠埃希菌占27.8%,阴沟肠杆菌占25%,铜绿假单胞菌占8.3%;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外产ESBLs耐药菌均表现出强抗菌作用;头孢西丁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他产ESBLs耐药菌对头孢西丁呈全部耐药;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结论产ESBLs革兰阴性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不容忽视;对产ESBLs革兰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李真;戴丽;张亚莲;刘颖;甄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构成及耐药谱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4年间出院的31 422人进行调查,确诊患医院感染者1 783例,对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进行药敏试验测定.结果医院感染发病率5.67%,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占46.4%,其次为手术伤口18.58%和泌尿道16.3%;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以G-菌为主,占58.22%,G+菌为27.85%,真菌为13.93%.结论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以G-杆菌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耐药菌株出现的关键措施.

    作者:吴多文;张显忠;刘慧;李丰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肺炎3例体会

    重症肝炎大多病情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合并细菌性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应用抗生素受到很大限制.笔者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肺炎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8年6月~199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肝炎病例中合并肺炎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1~52岁,其中亚急重症肝炎1例,慢性重症肝炎2例,全部为乙型肝炎.大叶型肺炎1例,支气管肺炎2例.3例都在用鱼腥草注射液前,用过抗生素4~9 d无效而改用本治疗.

    作者:王军;于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临床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特性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方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13株、大肠埃希菌35株,共48株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在48株产ESBLs试验菌株中,有2株大肠埃希菌被证明是亲缘关系密切的同源菌.结论 PFGE是研究临床菌株流行情况、分析菌株间同源性理想的分子分型方法.

    作者:崔岩;沈定霞;周贵民;李广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氧水用于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临床观察

    自1995年10月~2000年12月分别用75%酒精和3%双氧水气管切开伤口换药122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22例住院患者,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995年10月~1996年12月收治的30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8例,Glasgow计分均≤8分,年龄19~50岁;高血压性脑出血12例,年龄51~70岁,以75%酒精行气管切开伤口换药.观察组:1997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92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62例,Glasgow计分均≤8分,年龄18~63岁,高血压脑出血30例,年龄36~80岁,以3%双氧水行气管切开伤口换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营养状况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1.2 治疗方法气管切开手术均按照正规方法进行,换药方法相同,即用消毒剂棉球自伤口向外环形消毒,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伤口,然后以4层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作者:吴亚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