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过敏性紫癜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林新富;林志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 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为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4年内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8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共28例,占同期住院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的32.1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常见,继发性紫癜性肾炎、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结论过敏性紫癜医院感染率为32.18%,与继发紫癜性肾炎、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密切相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6月住院透析患者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多见于慢性肾功衰,好发部位为下呼吸道,常见病原菌为G-杆菌.结论对血液透析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为充分透析,提高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许志忠;戚刚;朱再志;胡素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郴州地区农村医疗机构中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农村人群中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现状.方法收集郴州市辖区12所主要服务于农村人口的医疗机构,1999年1月~2000年7月期间分离、鉴定的4 226株细菌并作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常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4.6%,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属等;大部分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羧苄西林(羧苄青霉素)、红霉素、妥布霉素等耐药,对阿米卡星(丁胺卡那)、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头孢他啶(复达欣)等敏感;对头孢唑林、头孢拉丁、环丙沙星等耐药率达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菌必治)耐药率达80%;耐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的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52.1%和61.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淋球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等高度耐药.结论基层医院同样需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的新动态,以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作者:陈亚光;龙秀官;吴志坚;欧阳育琪;罗志坚;吴润常;蒋晶星;苏湘兰;林杰;徐雨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部感染细菌耐药现状

    Weinstein教授[1]回顾了过去100年来住院患者中细菌耐药性的3个变化趋势.他表示,第1个变化趋势发生于1920~1960年间,当时出现的问题是住院患者中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但由于医药界很快生产出较好的抗生素,其耐药问题得到了解决.至70年代革兰阴性菌成了难题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它们成为医院难对付的细菌.当时,人们开始应用越来越多的头孢菌素对付这类革兰阴性菌.第3个变化趋势是革兰阳性菌耐药问题的再次出现.头孢菌素的应用似乎诱发了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增加,而静脉导管的使用也增加了患者皮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

    作者:张杰;王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特性

    目的了解中医院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发生率和药敏情况,为防止产ESBLs细菌的传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产ESBLs细菌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检测,抗生素敏感测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 174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48株产ESBLs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27株,肺炎克雷伯菌21株,总检出率为27.6%;检出的产ESBLs细菌对所有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对三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等其他抗生素有极高的耐药性,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丁胺卡那)耐药性较低,对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全部敏感.结论在中医院产ESBLs细菌的发生率也较高,产ESBLs细菌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易引起区域性暴发流行.

    作者:陈茶;黄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肺炎3例体会

    重症肝炎大多病情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合并细菌性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应用抗生素受到很大限制.笔者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肺炎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8年6月~199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肝炎病例中合并肺炎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1~52岁,其中亚急重症肝炎1例,慢性重症肝炎2例,全部为乙型肝炎.大叶型肺炎1例,支气管肺炎2例.3例都在用鱼腥草注射液前,用过抗生素4~9 d无效而改用本治疗.

    作者:王军;于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危中风患者尿路真菌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重危中风患者尿路真菌感染的基本情况.方法回顾调查神经内科1998年1月~2000年5月住院重危中风病例,重点复习发生尿路真菌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 305例重危中风患者中发生尿路真菌感染25例,发生率8%;25例具有基础病情重、卧床期长,应用广谱抗细菌药及留置导尿时间长等真菌感染易患因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死亡13例,死亡率52%.结论重危中风患者是尿路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尿路真菌感染提示预后不良,临床中应重视尿路真菌感染的诊治.

    作者:李长安;霍金莲;陈晓东;王津存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使用中消毒液细菌污染原因分析与控制

    目的通过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的测定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用滴加法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使用中消毒液均存在细菌超标现象,发生率为8.13%,控制后降到1.48%.结论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超标现象比较严重,只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消毒液才能避免消毒液被污染.

    作者:唐丽萍;董丽华;李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活性炭体外对万古霉素等7种抗生素吸附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和比较活性炭体外对万古霉素等7种抗生素的吸附能力.方法采用在普通培养瓶中加(FAN)或不加活性炭(SA),用于培养含有各种抗生素的模拟标本,在全自动血培养仪上测定其阳性报警时间.结果活性炭瓶(FAN)中的细菌生长繁殖情况明显好于普通瓶(SA),活性炭对红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吸附浓度为16 μg/ml;对阿米卡星为8 μg/ml;对左氧氟沙星为4 μg/ml;对万古霉素、青霉素为2 μg/ml;而对亚胺培南只有1 μg/ml.结论活性炭对7种抗生素体外都有很好的吸附作用,选择活性炭瓶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赵旺胜;唐新;童明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及药敏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及其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327例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中采集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菌群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327例标本中320例有细菌生长,其中需氧菌328株,厌氧菌436株,以G-菌为主;在需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176株;厌氧菌中以类杆菌属为主,占219株;大多数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占64.7%;单纯需氧菌和单纯厌氧菌感染分别占25%和10.3%;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在90%以上,厌氧菌对甲硝唑(灭滴灵)的敏感率在97.7%.结论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G-菌所占比例较大.所有菌种都是人体正常菌种,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性细菌感染是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特征;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厌氧菌对甲硝唑仍较为敏感.

    作者:孙桂珍;杨道贵;魏玉芝;李风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临床单袋人血浆的消毒研究

    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临床单袋人血浆中各种病毒的灭活能力,以及处理后对血浆正常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感染法评价病毒的灭活效果,用生化、免疫测定法判定血浆成分的破坏情况.结果在国产PVC血浆袋中加入200 ml人血浆,然后加入光敏剂亚甲蓝使其终浓度为1 μmol/L时,再给以20 0001ux强度的红色光照射,作用10 min后,可使105.09TCID50的HIV、106.25TCID50的VSV和106.50TCID50的Sindbis病毒完全灭活;作用30 min,血浆中主要成分的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各种酶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仍大于80%,血浆的抗原性无特殊变化.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灭活输血传播之病毒的能力,并能保证绝大部分血浆的正常活性.

    作者:张文福;钟儒波;袁庆霞;刘蓉;姚楚水;沈德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75%酒精喷雾消毒血压计袖带控制细菌污染的研究

    目的寻找建立一套完善简便而有效的控制血压计袖带细菌污染的方法.方法上肢一侧经75%酒精喷雾消毒后测血压.结果不消毒者细菌数为(17.56±26.45) CFU/cm2,连续应用20人次,细菌数114.2 CFU/cm2;消毒者细菌数为(0.95±1.3) CFU/cm2.连续应用20次细菌数4.48 CFU/cm2,P<0.01.结论 75%酒精喷雾消毒是一个简便可行而又非常有效地控制血压计袖带细菌污染的方法.

    作者:崔丽华;刁连英;金媛;韩素杰;杨海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儿急性白血病强化疗后并发医院感染的防治

    目的为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强化疗后合并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1997年12月,在我科进行化疗的149例次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58.4%,而住层流床和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感染率明显低.结论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环境卫生、消毒隔离、应用G-CSF能降低医院感染率;大部分医院感染用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立克菌星效果较好.

    作者:高飞;席家水;王宝灿;尹洪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脉动真空式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与灭菌检测符合率的关系

    目的比较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条件下,对灭菌检测符合率和重复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菌片、热电耦、化学指示卡和B-D试验4种检测方法,对密封性能优良、一般、较差和极差4种条件下的灭菌器进行灭菌比较.结果密封性能优良的灭菌器,各项灭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和重复性都十分理想;而隐性密封不良条件下灭菌检测符合率显著降低,重复性变差.结论灭菌检测符合率降低和重复性的变差,是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的主要特征;其危害是造成灭菌检测结果的误判,从而对灭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作者:果海青;尉效军;左风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尿道电切术术后留置导尿管相关部位菌群动态变化及耐药分析

    目的针对前列腺增生这一高危人群术后留置导尿管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染菌情况,探讨其细菌谱及药敏谱,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方法 3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于24、48、72、92 h分别采集尿道口、尿管内壁及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对阳性病菌做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尿路感染率较一般导尿患者高,部分病原菌耐药性较强,本研究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这与报道的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有差异.结论高危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在药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同时应加强护理.

    作者:郝海燕;刘新建;王东来;潘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性肺炎临床研究

    目的为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性肺炎发生率.方法采用临床统计分析,对感染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患者的9.1%,与入院时应用抗生素、病房消毒和原发病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新生儿病房应建立严格消毒制度,对患两种疾病以上患儿,应加强护理与支持治疗.

    作者:白梅;关富山;程爱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的防治

    目的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感染的综合防治.方法总结56例次HSCT患者经过肠道净化、层流室隔离、无菌护理等预防措施后合并感染的发生及治疗.结果 56例次合并感染35例次,于(+8.24±7.52) d出现,部位集中在口咽部、肠道、呼吸道,感染前口服氟康唑(大扶康)组真菌感染6例,未服氟康唑组真菌感染13例.结论 HSCT后感染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关系密切,口咽部清除细菌对降低感染有重要作用,口服氟康唑可预防真菌感染,足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对HSCT早期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王平;韩晓萍;周绮;王全顺;吴晓雄;楼方定;张伯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处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理论和经验.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56例重度脑创伤昏迷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结果发现ICU的医院感染菌群分布、耐药性及抗生素的选择使用不同于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更有别于社会获得性感染,在ICU的医院感染中,肺部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例很高,尿路感染低于国外报道,菌(败)血症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关系密切,感染性腹泻发生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之后,ICU的医院感染细菌耐药率高,对氟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ICU期间医院感染发生率、耐药率很高,值得重视.

    作者:曾清;郭发良;张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支气管肺癌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肺癌患者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手段.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住院的38例老年肺癌伴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率为32.76%,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有22例(57.89%);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各种有创诊疗手段;手术;放、化疗等免疫抑制使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为老年支气管肺癌患者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诊断的关键是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治疗上提出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与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同样重要.结论老年支气管肺癌患者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刘政;李占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气管全麻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危险因素及条件.方法对临床3 027例气管全麻术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并对其病原学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查3 027例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357例,医院感染率为11.79%,尤以肺部感染为主,伤口感染次之;手术时间与手术伤口类型与各部位感染有明显关系;致病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导,为59.61%,革兰阳性球菌明显增多,占35.58%,真菌感染占4.8%,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多重耐药呈增加趋势.结论发现引起气管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除与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染性,包括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原发疾病严重程度和免疫防御功能等有关外,另外医疗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均与感染发生都有关,明显增加感染的机会,从而针对气管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气管全麻患者的感染率.

    作者:吴超;张亚英;沈黎;李春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去除白细胞输血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过滤的血液,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同种免疫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按操作规程在无菌间操作.结果滤过前后悬浮细胞中的白细胞浓度分别为(7.446±1.925)×109/L和(6.970±2.851)×105/L,白细胞的清除率为(99.9900±0.0469)%;红细胞的回收率:(83.05±5.529)%,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回收率与血液的保存时间无显著关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有所降低,血小板含量显著减少.结论去除白细胞血液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减少医院输血后感染和并发症,保证安全科学输血,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锡金;刘景汉;陈民才;石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