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忠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近10年60例晚期肺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等作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提示长期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等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发生真菌感染,应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结论为预防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加强免疫及支持治疗,控制危险因素.
作者:刘文衡;郭万才;李远航;柳星;章会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 0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298例,感染发生率28.3%,以下呼吸道多见,占41.6%,其次为泌尿道,占30.2%;老年、侵袭性操作、吸烟史、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中线移位、意识障碍程度、住院日、丘脑梗死9项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胆固醇则为医院感染的保护因子.结论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尽可能把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控制到低限度.
作者:张旭;李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老年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建立PA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指纹图基因分型方法,对与流行病学相关或不相关34株菌株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同一反应体系,30株临床分离株和2株不相关株产生稳定RAPD特异带型,分型率为94.12%,长期住院的同一患者不同时期或不同患者同一时期PA的RAPD谱型存在差异.结论 RAPD指纹图基因技术分型率高,分辨率强,简便快捷,可在分子水平上对老年人长期住院感染PA提供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董玉梅;丁进亚;靳桂明;李力;李曙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全面提高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防止交叉感染,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方法对手术室医用垃圾进行了强化管理,由专人负责检查落实情况,对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处理.结果对医用垃圾按污染程度进行分类管理,效果很好,近几年来我院的无菌手术感染率一直维持在0.3%左右,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交叉感染现象.结论加强医用垃圾管理,落实管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
作者:张彦美;赵学芳;郑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调查方法随机抽取12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的30件工作服的衣前襟与袖口,以5 cm×5 cm标准灭菌规格板为取样界限,采用棉拭子法.
作者:刘晓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对11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粒细胞缺乏组(粒缺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非粒缺组).结果 119例中3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8.57%;医院感染率粒缺组83.33%,非粒缺组22.43%(P<0.005),粒缺组死亡率16.67%,非粒缺组28.3%(P<0.01);人均感染日粒缺组10.3 d,非粒缺组5.75 d(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粒细胞缺乏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缩短白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合理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是减少医院感染的主要方法.
作者:张蕾;陈世伦;杜晓玲;李有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验证单纯疱疹病毒(HSVⅡ)临床简单、实用、可靠的检测方法,以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检测单纯疱疹病毒并对阳性病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结果 100例可疑标本检出HSVⅡ阳性46份;阳性基因拷贝数范围在(450~5)×106.结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单纯疱疹病毒,能较好的解决假阳性污染,并实现准确定量;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提高疗效有较大指导意义.
作者:岳林;楚雅玲;王利芬;李亚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Otto型号斑马指示胶带,直接将它粘贴在包布上,用刻有拔管包、静切包、治疗巾等的章直接印在包外指示剂上,并盖上工作人员的章,再用打号机把有效日期打上.另一种方法,也可用手写法的方法把各种包类和灭菌有效期写在斑马纸上面空余的位置.将此胶带片粘贴在无菌包的包外角与包皮中央部重叠的边缘处,不可粘贴在包皮系带上,以免化学指标胶带不易撕掉.撕掉斑马纸时,只要撕斑马线对面的白色那边,即可轻易撕开,不留任何痕迹.
作者:杜红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腰椎间隙炎的诊治.方法对19例医源性腰椎间隙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反应蛋白升高12例,血沉升高17例,MRI正确诊断医源性腰椎间隙炎11例,非手术治疗16例,手术治疗3例,感染均治愈.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是主要血液检查方法,MRI可以早期诊断医源性椎间隙炎,治疗方案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李毅中;陈献南;李炎川;黄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血源性疾病的流行,医护人员由于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感染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防止针刺伤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徐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排序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79所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及细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0 688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2 296株,分离阳性率为26.68%,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需氧杆菌为主,占47.98%,革兰阴性杆菌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80%以上;与未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相比,大多数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对加酶抑制剂抗菌药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以头孢哌酮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达75.36%.结论为控制细菌的耐药性,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文细毛;任南;徐秀华;黄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及药敏情况.方法对21株豚鼠气单胞菌感染诱因、分布及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21株豚鼠气单胞菌在同期非肠道感染各种气单胞菌中占67.7%,居首位,其中6株菌为医院感染标本检出;其分布广泛,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创伤、腹腔、胆囊或胆管及神经系统感染;感染诱因与免疫力低下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21株菌对常用抗生素呈多重耐药.结论本菌引起非肠道感染日趋增多,分布广泛,且呈多重耐药,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李希涛;刘万顺;孟文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信息反馈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达到佳效果.方法利用信息反馈方式,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决策者或当事人,促使问题及时解决.结果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使医院感染管理设施逐步完善、控制意识逐步提高、控制措施得到落实.结论充分利用信息反馈方法,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金玉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揭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引起医院感染的一般规律,并对其作体外药敏试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法国ATB Expression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对临床标本和环境监测标本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引起医院感染的MRCNS中,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多44.5%,MRCNS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尿道感染分别占23.5%和41.9%;而环境监测中留置导管等、氧气湿化瓶、吸痰机等所检出的MRCNS分别占环境监测的55.5%、11.1%和22.2%.结论 MRCNS的耐药状况严峻,它引起的医院感染呈增多趋势;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利福平等抗生素对MRCNS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于患者使用较多的介入性治疗器械如导尿管、氧气湿化瓶等应经常对其进行监控,及时防止感染的发生.
作者:余续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科于1997年8月起开始采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组成混合液(甲庆液),对会阴侧切伤口彻底清洗,明显降低了会阴侧切伤口的感染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海波;邢玲;李金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不同重症监护(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ICU住院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病情予以分级评定.结果 1 918名患者共住院11 965 d,平均住院日为6.24 d;发生医院感染268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3.97%,日感染例次率为22.4‰;ASIS调正率平均为5.88‰,以普外ICU高,神内ICU次之;各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日感染率以单纯气管插管相关感染居首位,呼吸机相关感染次之.结论 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院的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力红;石海鸥;张京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新鲜小伤口微生物的分布,创伤时间对感染的影响,以及人体在意外受伤时正常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耐药性观察.方法于新鲜伤口中心及外围部位同时取样做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敏观察.结果96例标本中机会菌感染65例,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为预防急诊伤口感染,对伤口的早期处置、包扎及严格无菌操作应视为关键环节。
作者:崔龙秀;金凤玲;贾宝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医院不同类型的医务工作者中,随机抽查48支记录笔,分别于消毒前、后的细菌检测.1 结果1.1 未消毒的医用笔48支,细菌菌落计数平均为51.34 CFU/cm2,培养分离出细菌79株,其中葡萄球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9株,奈瑟菌属8株,枯草杆菌8株,大肠埃希菌属7株,肠球菌7株,真菌6株,产单核李斯特菌3株,假白喉杆菌3株,嗜水性气单胞菌2株,阴沟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各1株.
作者:赵业凤;汪翠英;衡湘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及病原体的分布.方法对419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后进行前瞻性加回顾性调查.结果感染部位以手术表浅切口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常见的病原体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以外源性感染为主,针对感染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周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妇科采用20%洁尔阴作为阴道冲洗液,为了解该液在连续使用过程中的杀菌作用及久置后该液污染,对该液先后进行了5次细菌学监测,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了改进依据.
作者:周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