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美玲;王友光;李先珍
1998年,英国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着手制定医疗机构相关感染的国家循证指南(nation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发展一套医院内预防感染的标准原则(standard principles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s in hospitals),预防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南(guidelines for preventing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后者与在急性病医院短期留置导尿管和中央静脉导管有关.在英国,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9%,每年至少发生100 000例医院感染,耐药菌是严重威胁,医院感染的年花费达360万英镑.医院感染难以根除,但约有30%可以预防. 该指南由多方面的专家一起制定,由护士领头,参加者有感染预防人员、临床流行病学专家、逆转录病毒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研究人员等.严格的指南制定过程应用了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临床和相关证据重要的评价、相关指南的证据.临床人员参加了指南制定的各个阶段.标准原则致力于为综合医疗机构提供医院感染预防的循证指南,提供给所有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所有时间内、护理所有医院住院患者时执行.
作者:吴安华;徐秀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确定气管插管48h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 方法观察气管插管48 h内的机械通气患者,确定有无肺炎的临床指征,记录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因呼吸或心脏停搏或意识水平减低而插管者与其他原因相比发生肺炎有显著相关性(P<0.01);多次吸引、急诊插管、应用镇静剂、心肺复苏、Glasgow昏迷指数<9,与插管后肺炎发生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可被认为是对患者分层及选用VAP预防药物的主要因素.
作者:赵施竹;纪双庆;纪文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现状.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1997~1999年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21%,例次率为8.06%;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达35.57%、36.84%、36.28%;脐部感染的构成比34.8%,占首位;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47.46%.结论医院感染的高危新生儿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新生儿感染以外源性感染为主;提示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应注重对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控,特别是加强新生儿脐部的管理.
作者:杨菊香;邓宗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危科室患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0年6月高危科室3 323例的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结果 3 32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15例,真菌感染76例,易感因素为长期应用抗生素、化疗、激素和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反复应用及侵袭性操作,均是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反复应用、保护易感患者、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时预防和诊断是控制真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作者:王琳;嵇菊珍;王菊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深部酵母菌医院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的变化.方法用常规方法及BACT ALERT 120血培养仪检测,用显色培养法及VITEK YBC鉴定,用ATB Fungus试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酵母菌3 532株,其中检出假丝酵母菌3 127株,占88.5%;假丝酵母菌中检出多的是白色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分别占67.3%和14.9%;检出真菌多的部位是呼吸道,占全部标本的67.3%;764株酵母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5FC、AMB、NYS较敏感,MIC、ECO、KET耐药. 结论不同标本中,酵母菌的检出率不同,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合理筛选抗真菌药物及发现耐药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东科;许宏涛;陶凤容;胡云建;宣天芝;张秀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抗酸杆菌感染、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萋-纳法腹水抗酸染色,同时常规检查观察80例次肝硬化腹水.结果抗酸杆菌感染率达70.0%,且多无特异感染临床症状,将56例阳性与24例阴性腹水对照观察,发现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与总胆红素的增高呈正相关,腹水常规检查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将腹水抗酸杆菌阳性者按有无抗痨治疗分为两组,未抗痨39例,综合治疗后好转出院25例,占64.1%,余14例因其他并发症死亡;抗痨治疗17例,4例导致肝功急剧衰竭而死亡,占23.5%;好转8例,仅占47.0%,5例死于其他并发症.结论本组病例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高,但抗痨治疗还应慎重.
作者:宋闽宁;黄文棋;夏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999年9月收治的60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0例危重患者中真菌检查阳性32例(A组)、阴性28例(B组);A组MOF发病率(81.3%),明显高于B组(21.4%),其病死率(71.8%),亦明显高于B组(17.8%)(P<0.01);A、B两组病例病程中长期应用广谱、高效抗生素者分别为96.9%、25.0%,应用呼吸机者分别为53.1%、7.1%,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分别为50.0%、7.1%,应用各种侵入性诊疗措施者分别为100.0%、64.1%. 结论危重患者医院真菌感染与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呼吸机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措施等有关,是影响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勇;马钧;景炳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乙型脑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临床类型、住院时间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3年6月~2000年10月住院治疗的乙型脑炎患者162例及其各类临床危险因素. 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44.5%,儿童103例,医院感染率28.3%,构成比63.58%;老年患者30例,医院感染率8.24%,构成比18.52%;以重型、极重型病例为主,住院时间长,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泌尿系占28.8%. 结论乙型脑炎重型、极重型易并发各种感染,临床上应针对各类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使患者度过临床极期,降低病死率.
作者:段玲;杨学文;章银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医院2000年7~12月间52例患者ESBLs阳性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产ESBLs菌株引发医院感染率占34.90%,病死率为5.7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呼吸道插管、泌尿道插管、免疫抑制药、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结论有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要严密监测有无感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尽量减少插用导尿管及其他插管,谨慎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免疫抑制剂均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萍;刘丁;余志海;陈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化脓性眼内炎不同时间段致病菌种及药敏的变化,寻找有效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抗生素.方法对355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原因及致病菌种依据时间的不同进行分析比较,280例标本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阳性做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355例化脓性眼内炎,81.13%是眼外伤所致,280例行标本送检,阳性检出率为49.64%,致病菌种以革兰阳性菌居首位,条件致病菌是化脓性眼内炎的主要菌群,真菌逐年增多明显;各细菌对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具有偏高趋势. 结论化脓性眼内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射抗生素,有必要监测菌种和药敏的变化.
作者:胡淑英;谭素芬;林丽萍;胡穗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性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宫颈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PCR法检测了宫颈癌、癌前病变组织、慢性宫颈炎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PV、HSV-2、CT和NG 4种病原微生物存在状况.结果在宫颈组织中合并感染时,4种病原微生物由于其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宫颈疾病的进程,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结论在检测宫颈炎等良性病变发现有病原微生物合并感染时,应提高警惕,及早用药.
作者:李秀荣;任洪佳;陈黎明;韩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肾移植术后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2例进行调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肾移植患者应用单克隆抗T淋巴细胞抗体/抗胸腺依赖T淋巴细胞球蛋白(OKT3/ATG)者,或多次激素冲击治疗者,或硫唑嘌呤(AZA)导致粒细胞减少者,CMV视网膜炎发病机会增高;更昔洛韦对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有效,但要有足够的疗程.结论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CMV视网膜炎的治愈有重大意义.
作者:韩修武;管德林;李晓北;王建文;刘静;韩志友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电梯按钮污染状况,为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调查医院内7部电梯按钮,同时采样宾馆2部电梯按钮作对照,进行菌落计数,同时鉴定细菌并作药敏试验. 结果调查9部电梯按钮全部有细菌污染,计数低为8 CFU/cm2,高为1 800CFU/cm2,医用电梯按钮污染比宾馆电梯的严重,其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医院内污染菌高于宾馆. 结论医用电梯按钮污染严重,污染菌菌谱与医院内感染常见菌菌谱相近,必须重视对医院电梯按钮的消毒管理.
作者:吴志坚;欧阳育琪;陈亚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病区使用中央空调前、后空气中细菌总数及种类的变化,以探讨空调环境可造成的不利因素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择使用中央空调前、后的20间老年科病房,进行空气细菌学监测,检测细菌总数及细菌的种类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使用中央空调前、后空气中平均细菌数(CFU/m3)分别为438.3和525.4 ,且使用空调后细菌超标率高于使用空调前的20%;使用空调前、后细菌种类差异不明显,但使用空调后真菌及芽胞杆菌属检出率明显增多. 结论使用空调后细菌超标率明显高于使用空调前,应采取积极有利措施,以防中央空调环境对空气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者:阮晓红;朱会英;曹洪涛;邹小宁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冬季肠道鼠伤寒暴发流行的因素、流行病学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对儿科病房在冬季发生的两次肠道鼠伤寒暴发流行期间被感染的29例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29例病例中<1岁年龄组患儿感染率明显较高,占86.21%;其中25例病例的基础疾病是呼吸系统感染,占86.21%;两次肠道鼠伤寒在儿科病房暴发流行的时间均为新疆气温较低的冬季;29例病例在反复送检便常规后均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加强对医务人员、实习生、工勤人员和患儿家长进行医院感染的教育工作以及改善病房条件,做好尿布的消毒管理是控制肠道鼠伤寒暴发流行的关键.
作者:李英;宋江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合并结核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的稀释剂,对378例糖尿病患者和485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两次PPD试验,两次都强阳性者,再做其他检测. 结果糖尿病患者PPD试验的强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PD试验的强阳性率(P<0.0001).结论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PPD检测,是非常必要的,PPD试验为临床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性科学实验依据.
作者:刘杰;辛秀梅;孙涛;张明霞;丁金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激后白细胞变化规律与多发伤伤情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以阻断SIRS对机体有害刺激的发生和发展. 方法由急诊收入院的多发伤79例,统一设计、定标、予以PHI、APACHEⅡ及Ⅲ、ISS记分;连续监测血常规,定期了解血生化、血蛋白等;记录各种并发症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结果入院后24 h 血WBC>12×109/L者61例,占总数77.2%,符合SIRS诊断者71.9%;ISS>17者占其中62.3%,ISS平均值明显高于WBC<12×109/L者,APACHEⅡ、Ⅲ差异也有显著性;伤后1.5~3 h白细胞可达反应峰值,2~3 d降至正常,严重多发伤者需4~6 d. 结论白细胞升高与伤情有明确关系,应加强对严重多发伤早期处理力度;及时处理原发病灶;有效防范、阻断并迅速纠正各种内环境紊乱.
作者:郝江;乌盛平;文家福;柏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对每个手术病例进行预测,确定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高危病例,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预防SSI的发生.方法采用尤度法 ,所用初选自变量为14个,后入选自变量为7个:X4、X5、X7、X8、X9、X12、X14,计算出SSI非高危病例(Y1)和SSI高危病例(Y2)的条件概率.结果符合率67.95%,灵敏度78.67%,特异度67.27%,假阳性率32.73%,假阴性率为21.33%;应用于1999年的资料进行回代性判别,总符合率68.95%,灵敏度80.37%,特异度68.27%,假阳性率31.73%,假阴性率19.63%.结论应用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出SSI的高危病例,在术前的手术方案制订以后即可进行;预测方法比较简单,可在各类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彭元娥;朱谦;牛桂林;张玉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特征.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29种抗生素的MIC值. 结果 29种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抗生素中青霉素类抗生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分别为82.2%和89.7%;10种头孢类抗生素中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布烯的敏感性在85%左右,头孢曲松和头孢克洛为50%左右,其余均<50%;被测试的两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只有7.7%,美罗培南敏感性为87.2%;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率均为2.6%;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除萘啶酸为56.4%,其他均<25%;氯霉素的敏感性为15.4%;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布烯、美罗培南和甲氧苄啶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较高的活性. 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体外药敏结果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布烯、美罗培南和甲氧苄啶可作为由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感染的治疗药物.
作者:罗燕萍;张军民;刘丽;崔岩;杨继勇;Augustine F Cheng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丽珠肠乐预防使用抗生素后继发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对102例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分为丽珠肠乐1组、2组及对照组.分别于使用抗生素2周及3周对其粪便及痰液进行真菌培养,其中丽珠肠乐1组全程口服丽珠肠乐,丽珠肠乐2组于2周后给予丽珠肠乐口服,而对照组则不用丽珠肠乐.结果应用丽珠肠乐可减少因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粪、痰中真菌阳性发生率. 结论对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加用丽珠肠乐可预防继发真菌感染.
作者:张家洪;马经平;黄河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