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萍;张军民;刘丽;崔岩;杨继勇;Augustine F Cheng
目的探讨高危科室患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0年6月高危科室3 323例的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结果 3 32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15例,真菌感染76例,易感因素为长期应用抗生素、化疗、激素和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反复应用及侵袭性操作,均是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反复应用、保护易感患者、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时预防和诊断是控制真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作者:王琳;嵇菊珍;王菊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测定JL消毒剂的杀菌效果与腐蚀性,为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载体浸泡法测定其杀菌效果.结果含有效氯1 250 mg/L溶液作用40 min,对布片表面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率达100.00%,含有效氯1 000 mg/L溶液作用30 min,可将不锈钢片表面HBsAg抗原性破坏;其杀菌效果随有效氯浓度减少、作用时间缩短、有机物存在而下降;其含有效氯1 250 mg/L溶液对不锈钢、碳钢与铜无腐蚀,对铝基本无腐蚀. 结论 JL消毒剂是一种具有较好杀菌效果、使用安全的新型消毒剂.
作者:张成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冬季肠道鼠伤寒暴发流行的因素、流行病学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对儿科病房在冬季发生的两次肠道鼠伤寒暴发流行期间被感染的29例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29例病例中<1岁年龄组患儿感染率明显较高,占86.21%;其中25例病例的基础疾病是呼吸系统感染,占86.21%;两次肠道鼠伤寒在儿科病房暴发流行的时间均为新疆气温较低的冬季;29例病例在反复送检便常规后均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加强对医务人员、实习生、工勤人员和患儿家长进行医院感染的教育工作以及改善病房条件,做好尿布的消毒管理是控制肠道鼠伤寒暴发流行的关键.
作者:李英;宋江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引起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原因以指导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的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 结果胃癌术后医院感染与年龄、电解质、营养状态、白细胞水平、术前抗菌、术前输血、手术范围有关,前两者P<0.05,后5项P<0.01.结论改善营养、纠正血白细胞水平及电解质紊乱、术前预防抗菌治疗、减少术前输血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唐绍贤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医院洗衣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回收、清洗消毒和发放全院患者的衣服、被服、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及重复使用的医用敷料.工作质量的优劣,会对医院感染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院从医院感染管理角度出发,加强了对洗衣房的质量控制,效果明显.
作者:孙廷禹;谢秀娥;姜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肾移植术后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2例进行调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肾移植患者应用单克隆抗T淋巴细胞抗体/抗胸腺依赖T淋巴细胞球蛋白(OKT3/ATG)者,或多次激素冲击治疗者,或硫唑嘌呤(AZA)导致粒细胞减少者,CMV视网膜炎发病机会增高;更昔洛韦对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有效,但要有足够的疗程.结论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CMV视网膜炎的治愈有重大意义.
作者:韩修武;管德林;李晓北;王建文;刘静;韩志友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气溶胶喷雾对医院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杀灭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微粒子气溶胶喷雾器,对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进行气溶胶喷雾,用布片作为染菌载体,采用喷雾沉降染菌;空气消毒效果采用空气中自然菌作为观察对象;杀菌效果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结果 0.1%过氧乙酸和1.5%过氧化氢水溶液气溶胶,作用60 min,对表面上细菌繁殖体可杀灭99.90%以上;0.5%过氧乙酸和6.0%过氧化氢水溶液气溶胶,作用60~90 min,对表面上细菌芽胞亦可杀灭99.90%以上.结论 0.1%过氧乙酸和1.5%过氧化氢水溶液气溶胶,作用60 min,对空气中自然菌杀灭率可达94%.
作者:杨华明;王长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52例VAP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体的构成、药敏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VAP的发生率为47.2%,VAP的发生与年龄、疾病的程度、机械通气的时间、体位及鼻胃管等有关;VAP主要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药敏监测4种细菌广泛耐药. 结论 VAP多发生于老年人,死亡率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国俊;刘景春;何渊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液在常温条件下保存后细菌生长的可能性.方法 36袋CPDA(枸橼酸钠-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保养液)全血置于28℃孵育箱内贮存72 h,检测其质量指标,然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血液各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28℃条件下可贮存血液72 h.
作者:骆群;刘景汉;韩玮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及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21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静滴甲泼尼龙(M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作为诱导期免疫抑制治疗;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为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急性排斥反应时静滴Mp治疗,无效时给予ALG或OKT;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MV-PP65抗原,术后头3个月每周1次.结果 214例肾移植受者中,126例(61.7%)术后发生CMV感染;70例(32.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2例(74.3%)发生CMV感染,明显高于无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51.4% (P<0.01);在126例CMV感染和88例无CM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中,诱导期免疫抑制剂ALG平均剂量分别为(14.1±1.3)支和(13.2±0.9)支(P>0.05),平均疗程分别为(4.7±1.3) d和(4.4±0.9) d(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3%和20.5%(P<0.01). 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率高;术后短期的ALG诱导治疗可能不增加CMV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后免疫抑制剂尤其是ALG或OKT3的使用与CMV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许元文;郑克立;梁艳冰;毛海萍;朱兰英;余学清;吴培根;沈清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确定气管插管48h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 方法观察气管插管48 h内的机械通气患者,确定有无肺炎的临床指征,记录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因呼吸或心脏停搏或意识水平减低而插管者与其他原因相比发生肺炎有显著相关性(P<0.01);多次吸引、急诊插管、应用镇静剂、心肺复苏、Glasgow昏迷指数<9,与插管后肺炎发生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可被认为是对患者分层及选用VAP预防药物的主要因素.
作者:赵施竹;纪双庆;纪文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易感因素.方法对我院1994年2月~2000年7月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50岁组显著高于<50岁组(P<0.05),白细胞数<1.0×109/L组感染率显著高于白细胞数>1.0×109/L的各组(P<0.05).结论白血病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和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有关,与性别和白血病类型无显著关系.
作者:傅佳萍;狄黎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使临床重视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旧称脑膜败血性黄杆菌)的致病情况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调查我院2000年3例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致肺部感染的病例,对其发展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加强消毒隔离措施,3例患者肺炎均痊愈.结论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日渐增多,其生物特性致使病情较难控制,对此类感染的患者其治疗应及时使用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同时加强消毒隔离管理.
作者:张晓炜;宋佩茹;董云秋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性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宫颈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PCR法检测了宫颈癌、癌前病变组织、慢性宫颈炎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PV、HSV-2、CT和NG 4种病原微生物存在状况.结果在宫颈组织中合并感染时,4种病原微生物由于其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宫颈疾病的进程,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结论在检测宫颈炎等良性病变发现有病原微生物合并感染时,应提高警惕,及早用药.
作者:李秀荣;任洪佳;陈黎明;韩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乙型脑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临床类型、住院时间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3年6月~2000年10月住院治疗的乙型脑炎患者162例及其各类临床危险因素. 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44.5%,儿童103例,医院感染率28.3%,构成比63.58%;老年患者30例,医院感染率8.24%,构成比18.52%;以重型、极重型病例为主,住院时间长,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泌尿系占28.8%. 结论乙型脑炎重型、极重型易并发各种感染,临床上应针对各类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使患者度过临床极期,降低病死率.
作者:段玲;杨学文;章银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为了检验一次性塑料平皿在沉降法测定空气细菌中的可靠性.方法用玻璃平皿作为对照,对一次性塑料平皿和玻璃平皿进行配对设计检验.结果两种平皿采样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一次性塑料平皿采样结果偏低. 结论静电可能导致一次性塑料平皿采样结果低于玻璃平皿;建议空气细菌监测规范中应对平皿材质加以注明.
作者:边秀兰;马俊荣;张运栋;杨昌跃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科室护士的结核菌感染以及患者的带菌状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将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采用孟都氏法检测,分别对护士90人次;患者856人次和正常人群219人次对照,3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士组阳性率低于患者组(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护士组中内科护士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呼吸科护士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病区(P<0.05).结论护士感染结核菌的危险性(RR)为正常对照组的2.22倍,说明接触带菌患者对护士影响较大,应加强自我保护.
作者:那美玲;王友光;李先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对每个手术病例进行预测,确定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高危病例,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预防SSI的发生.方法采用尤度法 ,所用初选自变量为14个,后入选自变量为7个:X4、X5、X7、X8、X9、X12、X14,计算出SSI非高危病例(Y1)和SSI高危病例(Y2)的条件概率.结果符合率67.95%,灵敏度78.67%,特异度67.27%,假阳性率32.73%,假阴性率为21.33%;应用于1999年的资料进行回代性判别,总符合率68.95%,灵敏度80.37%,特异度68.27%,假阳性率31.73%,假阴性率19.63%.结论应用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出SSI的高危病例,在术前的手术方案制订以后即可进行;预测方法比较简单,可在各类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彭元娥;朱谦;牛桂林;张玉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特征.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29种抗生素的MIC值. 结果 29种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抗生素中青霉素类抗生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分别为82.2%和89.7%;10种头孢类抗生素中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布烯的敏感性在85%左右,头孢曲松和头孢克洛为50%左右,其余均<50%;被测试的两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只有7.7%,美罗培南敏感性为87.2%;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率均为2.6%;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除萘啶酸为56.4%,其他均<25%;氯霉素的敏感性为15.4%;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布烯、美罗培南和甲氧苄啶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较高的活性. 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体外药敏结果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布烯、美罗培南和甲氧苄啶可作为由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感染的治疗药物.
作者:罗燕萍;张军民;刘丽;崔岩;杨继勇;Augustine F Cheng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现状.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1997~1999年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21%,例次率为8.06%;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达35.57%、36.84%、36.28%;脐部感染的构成比34.8%,占首位;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47.46%.结论医院感染的高危新生儿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新生儿感染以外源性感染为主;提示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应注重对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控,特别是加强新生儿脐部的管理.
作者:杨菊香;邓宗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