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浩莉;田恒忠;崔新凤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对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激素的应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医院感染率42.85%,多因素分析表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的长短、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等,是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减少危险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是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翠;张剑平;刘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1997年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HBV)病毒感染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探讨预防感染的几点措施.1 资料来源与方法2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例,其中男性为150人,女性为70人.用酶联法对220例患者进行乙肝血清两对半检查,并实行全年监测.
作者:高媛;王雅范;赵怀洲;阎涵;赵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1984年以来诊治小儿急性白血病(AL)282例,其中继发真菌多脏器感染1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L15例,L24例,L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M33例,Ms2例).
作者:王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1998两年间我院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仍是引发感染的主要细菌;与1997年相比,1998年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细菌和克雷伯菌的平均耐药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克雷伯菌,平均耐药率增加1.4倍;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效能;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总耐药率明显上升.结论医院感染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问题不容忽视,如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
作者:董崴;古东东;鲍燕燕;史成和;张永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用BacT/Alert系统对2 6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评估.结论培养时间缩短至5d、24h以内阳性者为62.9%,48 h以内阳性者89.0%,72 h以内阳性者96.1%,培养阳性率为12.8%,共检出59种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达40.9%.结论 BacT/Alert无论从阳性出现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包括营养条件较高的细菌、阳性率均明显提高;而且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明确.
作者:王卫萍;邵海砜;李珍大;张小卫;秦卫松;宗永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6年1月~1997年间痰抗酸杆菌培养阳性3 907例中,经菌型鉴定证明为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Runyon分类法,感染Ⅵ型偶然分支杆菌38例,龟分支杆菌20例;男39例,女19例;病程8~40年;主要症状咳嗽、咯白粘痰、咯血、发热;X线胸片两侧受累者60.3%,左侧24.1%,右侧15.5%;对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耐药率很高,而对卡那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者病程长、症状不特异、耐药率高、抗结核治疗疗效差.
作者:褚海青;李惠萍;何国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受血者接受TTV-DVA阳性血后引起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套式PCR和PCR产物测序,对献血者和受血者进行TTV感染率的调查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23份献血者血清检出TTV感染9 6份(43.1%),22名受血者输注TTV-DNA阳性血后,有14名(63.6%)转为阳性,其中两名与供血者TTV-DNA序列同源性达100%.仅1例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本组献血者中TTV感染率较高,TTV可经血传播感染,但其致病性较弱,4周后,少数受血者TTV-DNA可转为阴性.
作者:刘玉英;郑山根;金方;李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加强对卫生洗手重要性的认识,笔者曾部分护士洗手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 对象与方法护士200人(内科80人、外科75人、妇产科5人、儿科5人、手术室12人、其他23人).调查项目:洗手范围;搓洗时间;洗手程序;揉搓步骤;擦手用物;做不到一患者一洗手的原因.
作者:张晓春;林树德;吴建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紫外线有无金属反光罩和金属反光材料不同,对紫外线强度影响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 方法采用UVR-254紫外线强度计,对病区安装的抛光铝板反光罩紫外线灯56支、无反光罩紫外线灯34支和51支不锈金属反光罩进行监测.2结果抛光铝板制成反光罩的紫外线灯管强度与无反光罩紫外线灯管强度有显著性差别(P<0.01),而装不锈钢与抛光铝板不同金属材料对紫外线强度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作者:江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控制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方法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管理循环模式)进行管理,改进导尿时尿道口保护措施,严格导尿无菌操作控制泌尿道感染.结果由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率14%降低到5%.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因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卫红;刘宝;李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肠球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提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肠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出56株粪肠球菌和17株屎肠球菌;17株屎肠球菌中除1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庆大霉素敏感外,其他16株菌对万古霉素以外的15种抗生素均为100%耐药;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的是苯唑西林,耐药率达96.42%,青霉素耐药率为10.71%,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78%;10μg/片庆大霉素耐药率为89.28%、120μg/片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8.57%;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1.07%,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在20%~98.21%范围之间;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未见耐药,万古霉素也未见耐药;但其中有13株菌表现中度敏感占23.21%.结论屎肠球菌的耐药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实验室的报告进行调整.
作者:宣天芝;陶风容;李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根据医院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对消毒供应室管理内容和程序进行分析、阐述.结果通过严格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质量.结论科学合理地管理可以提高消毒供应水平,确实起到了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
作者:宫玉玲;徐然;王华生;贾晓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一种能在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直接监测的预报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方法阈值监测法.结果医院感染菌占痰培养检出致病菌的26.8%,医院感染人数占同期出院人数的2.04%;医院感染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白色念珠菌为第3位,乙酸钙不动杆菌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菌;新老病区医院感染菌的P(基准感染率)值分别为1.8%和2.5%;预报了1990年8、9月份呼吸病房将要发生医院感染流行,并得以验证.结论阈值监测法可行,用其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可简捷直观地找出医院感染率是否显著增加,如果每隔几年根据基准感染率对曲线进行修改,将会有效发挥重要的监控作用.
作者:叶爱群;刘萍;王宏志;宁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1992~1996年及1997~1999年两个时间段中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及耐药性的变迁.结果 1997~1999年与1992~1996年比较,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多,由37%升高至44.4%;非发酵菌中仍以不动杆菌属(23.2%)和假单胞菌(15.7%)占前两位,而嗜麦芽黄单胞菌较前明显增加,由0.5%增加至4.6%;1997~1999年与1992~1996年相比,非发酵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也在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以及醋酸钙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
作者:陈哲;王彦;王燕;陈宝元;陈光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伴真菌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通过对34例重型颅脑损伤出现真菌尿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危险因素及滋生和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菌种.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有昏迷时间长、留置尿管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并发症多等危险因素;真菌感染:白细胞>10个/HP,真菌计数>10/ml;真菌滋生:高倍下可见真菌丝,白细胞<10个/HP.结论避免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尿液性状判定真菌尿是滋生或感染并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的措施.
作者:罗新名;肖建军;张兵;刘正义;高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室于2000年9月从1例患者腹壁脓肿物中分离出1株皮氏伯克霍尔德菌生物一型(Burkholderia pickettii biovar1).现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男,28岁,2000年6月29日曾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一月余后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右下腹阵发性锐痛,自服消炎药病情无明显好转.近4 d来发现右下腹部有一约鸡蛋大小肿块,伴剧痛、畏寒,发热,乏力,无腹胀、腹泻、血便病史.在我院门诊诊断为腹壁脓肿,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于2000年9月18日再次住院.9月20日行肿块穿刺抽出黄白色脓液,做细菌培养,随后做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脓肿于腹内斜肌、腹横肌下,细菌培养检出皮氏伯克霍尔德菌生物一型.经用克林霉素、头孢拉定、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近两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储从家;孔繁林;吴惠玲;高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化疗后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与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8例AL患者化疗前后CRP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78例AL患者经临床血像、骨髓像、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单抗检查而确诊.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14~62岁;78例AL患者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例.正常对照组52例选自本院健康查体者,男32例,女20例,年龄20~45岁.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 ml,测定按CRP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
作者:魏绪廷;姜梅杰;于元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消毒方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7月~1995年3月采用0.5%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对手术器械浸泡消毒30min,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第二阶段,1995年4月~1997年11月间更换为2%的碱性戊二醛,浸泡手术器械6h.第三阶段,1997年12月~1998年12月,采用手术器械小包装灭菌法,即将能够进行高压灭菌的均行专项手术器械打包高压灭菌.压力0.25 Mpa,温度135℃,时间6 min(我院用连云港医疗设备厂生产的MQ-0.8型、MG-1.2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
作者:吴彬;王爱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重复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并提出经验性对策.方法住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等治疗好转脱机后再感染,治疗中需要重复机械通气;对本组患者取其深部痰标本培养及药物敏感测定,连续两次相同阳性结果为观察有效标本.结果阴沟杆菌、不动杆菌分别占26.09%和24.6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39%,金黄色葡萄球菌10.15%,白色念珠菌8.69%,表皮葡萄球菌7.24%;细菌对常用几大类抗生素耐药株多于敏感株,少数细菌对少数药物敏感性大于耐药性;5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全面预防、积极支持为抢救成功之关键.
作者:艾华;沈爱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证实头孢吡肟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与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总体上比头孢噻肟和氨曲南强,尽管头孢吡肟对染色体介导的I类头孢菌素酶的诱导作用弱并能耐受其水解,以致耐头孢他啶的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头孢吡肟的体外抗菌活性仍敏感,但由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在阴沟肠杆菌中的出现,使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高达27.9%.3种非发酵菌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也不比其他广谱头孢菌素更高,甚至在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头孢吡肟比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更高.结论对头孢吡肟而言,除非采取了有力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ESBL和多重耐药细菌(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扩散,使用头孢吡肟治疗严重感染的住院患者并不安全有效.
作者:熊薇;张文池;陈如;刘守桂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