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吸病房医院感染痰培养的阈值监测

叶爱群;刘萍;王宏志;宁放

关键词:基准感染率, 阈值, 阈值曲线, 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能在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直接监测的预报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方法阈值监测法.结果医院感染菌占痰培养检出致病菌的26.8%,医院感染人数占同期出院人数的2.04%;医院感染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白色念珠菌为第3位,乙酸钙不动杆菌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菌;新老病区医院感染菌的P(基准感染率)值分别为1.8%和2.5%;预报了1990年8、9月份呼吸病房将要发生医院感染流行,并得以验证.结论阈值监测法可行,用其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可简捷直观地找出医院感染率是否显著增加,如果每隔几年根据基准感染率对曲线进行修改,将会有效发挥重要的监控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白血病继发多脏器真菌感染16例

    我院1984年以来诊治小儿急性白血病(AL)282例,其中继发真菌多脏器感染1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L15例,L24例,L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M33例,Ms2例).

    作者:王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谈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

    目的为减少介入性诊疗感染发生率.方法从介入性诊疗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处置等3个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结果医院加强了综合管理,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只有实施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维珍;楼慧萍;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菌区不同阶段空气含菌量监测

    目的保护供应室无菌区空气洁净度.方法对3个不同时期无菌区进行空气动态监测.结果无菌区空气含菌量:旧供应室100~500CFU/m3,新供应室100~200CFU/m3,加强管理后0~50 CFU/m3.结论改善条件,严格管理,加强人员在职教育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朝晖;王华生;袁凤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999年7月~2001年3月收治的15例17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认真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手术室无菌操作,术后合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王小玲;张力成;潘可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测定强化戊二醛破坏乙肝表面抗原的效果

    目的纠正强化戊二醛破坏乙肝表面抗原效果中的一些误区.方法在进行常规的强化戊二醛破坏乙矸表面抗原效果监测的同时设定了多组对照,包括戊二醛本身,戊二醛+乙肝表面抗原,戊二醛+中和剂,戊二醛+中和剂+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显示如果在不加入中和剂的情况下进行测定则会出现假阳性结果.结论用酶法检测强化戊二醛破坏乙肝表面抗原效果时,必须加入中和剂,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作者:王毅;杨小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为了解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我院4个临床科室的167名医护人员正在操作中的手带菌状况随机进行了细菌学监测研究.结果 167名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合格率为36.53%,其中医生手的合格率低于护士手合格率;不同科室医生手合格率不同,儿童牙病医生手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戴手套与不戴手套医生手带菌差异有显著性,戴手套医生手合格率低于不戴手套手合格率;护士手带菌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专业医护人员应严格认真规范洗手或每接触1位患者更换1次手套,以减少手表面微生物,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作者:姜宏敏;刘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氧气湿化瓶及导管细菌学调查

    引起医院感染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各种直接接触患者的器具物体表面染菌,对此我们进行专门调查.1 资料1997~1998年,对内外科病区及急诊室所用的氧气湿化瓶内壁及内导管消毒后进行细菌及微生物本底抽查,采集标本50份,做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

    作者:江开碧;马晓玲;施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呼吸病房医院感染痰培养的阈值监测

    目的研究一种能在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直接监测的预报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方法阈值监测法.结果医院感染菌占痰培养检出致病菌的26.8%,医院感染人数占同期出院人数的2.04%;医院感染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白色念珠菌为第3位,乙酸钙不动杆菌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菌;新老病区医院感染菌的P(基准感染率)值分别为1.8%和2.5%;预报了1990年8、9月份呼吸病房将要发生医院感染流行,并得以验证.结论阈值监测法可行,用其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可简捷直观地找出医院感染率是否显著增加,如果每隔几年根据基准感染率对曲线进行修改,将会有效发挥重要的监控作用.

    作者:叶爱群;刘萍;王宏志;宁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紫外线金属反光罩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无金属反光罩和金属反光材料不同,对紫外线强度影响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 方法采用UVR-254紫外线强度计,对病区安装的抛光铝板反光罩紫外线灯56支、无反光罩紫外线灯34支和51支不锈金属反光罩进行监测.2结果抛光铝板制成反光罩的紫外线灯管强度与无反光罩紫外线灯管强度有显著性差别(P<0.01),而装不锈钢与抛光铝板不同金属材料对紫外线强度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作者:江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PDCA循环预防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

    目的控制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方法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管理循环模式)进行管理,改进导尿时尿道口保护措施,严格导尿无菌操作控制泌尿道感染.结果由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率14%降低到5%.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因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卫红;刘宝;李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外科医院感染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对脑外科医院感染实行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目标性监测分步骤进行的方法.结果回顾性调查医院感染率7.11%;前瞻性调查医院感染率26.07%;目标性监测使医院感染率下降到21.32%,差异显著(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回顾性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水平,前瞻性调查结果能代表实际感染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结果目标开展目标监测,目标性监测是确有成效的监测.

    作者:王英人;陈进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1临床资料本组共152例,其中1980年1月~1989年12月(80年代组)116例,1996年1月~1998年12月(90年代组)36例.两组均为我院收治住院的农村患者,经血培养或骨髓培养分离鉴定为金葡菌败血症,血浆凝固酶阳性.药敏试验采用K-B法.

    作者:苏尊玮;李传达;张孝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化疗后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与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8例AL患者化疗前后CRP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78例AL患者经临床血像、骨髓像、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单抗检查而确诊.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14~62岁;78例AL患者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例.正常对照组52例选自本院健康查体者,男32例,女20例,年龄20~45岁.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 ml,测定按CRP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

    作者:魏绪廷;姜梅杰;于元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艾滋病在医院中的控制

    目的使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重点科室对艾滋病毒传播的重视.方法在医院中采取各种消毒方法,落实对艾滋病毒的控制措施.结果凡与血液及血制品有关的科室,引起了高度重视,避免了艾滋病毒的传播.结论艾滋病毒的传播在医院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者:杜宗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我院消毒方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7月~1995年3月采用0.5%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对手术器械浸泡消毒30min,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第二阶段,1995年4月~1997年11月间更换为2%的碱性戊二醛,浸泡手术器械6h.第三阶段,1997年12月~1998年12月,采用手术器械小包装灭菌法,即将能够进行高压灭菌的均行专项手术器械打包高压灭菌.压力0.25 Mpa,温度135℃,时间6 min(我院用连云港医疗设备厂生产的MQ-0.8型、MG-1.2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

    作者:吴彬;王爱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目的对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用BacT/Alert系统对2 6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评估.结论培养时间缩短至5d、24h以内阳性者为62.9%,48 h以内阳性者89.0%,72 h以内阳性者96.1%,培养阳性率为12.8%,共检出59种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达40.9%.结论 BacT/Alert无论从阳性出现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包括营养条件较高的细菌、阳性率均明显提高;而且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明确.

    作者:王卫萍;邵海砜;李珍大;张小卫;秦卫松;宗永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消毒剂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1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和完整的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由丝状体和孢子组成.真菌种类10余万种,大多对人体无害.真菌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但其不含有肽聚糖,真菌的胞壁一般由4层组成,外层是糖苷类、第二层是糖蛋白,第三层是蛋白质,第四层是几丁质的微原纤维.真菌以无性或有性方式繁殖.营养要求不高,在一般细菌培养基上能生长.培养真菌的适pH值为4.0~6.0,适温度为22~28℃.真菌生长缓慢,常需要培养1~4周.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不耐热,60℃ 1 h,菌丝与孢子均被杀死.对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不敏感[1].

    作者:陈昭斌;张朝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紫外线强度监测影响因素的研究

    为查清各项影响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保障监测结果正确可信,特开展相关因素对紫外线辐射强度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结果1.1 电压在160~250 V范围,紫外线强度与电压直线正相关,Y1=108X1-138.7,r=0.998,P>0.01,电压每波动1 V,紫外线强度相应增减1 μW/cm2.以正常电压220 V为基准(日常电压波动在180~230 V范围).电压引起紫外线变异系数为-40.4%~+14.4%.

    作者:林蓉金;缪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患者免疫功能与医院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免疫功能及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免疫调节治疗作用.方法对78例创伤患者及81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多参数测定,主要测定B细胞、T细胞亚群(CD3、CD4、CD8)、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吞噬细胞吞噬杀菌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等指标,对每一参数作统计学分析;并将78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消炎痛治疗组与普通对照组,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结果 78例创伤患者B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T细胞总数下降,尤以CD4明显,CD4/CD8比值也下降,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及吞噬杀菌功能均减弱,CRP含量明显升高,PGE2及β-EP均明显升高;医院感染率高于同期住院普通患者;消炎痛治疗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对照组.结论创伤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受损,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应用消炎痛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李辉;徐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71株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作用稍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两者比较哌拉西林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酶G杆菌的MIC90值,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低8~16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常见产酶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陈东科;张瑞琴;张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