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陈东科;张瑞琴;张秀珍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酶抑制剂, 产酶菌, 最低抑菌浓度
摘要: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71株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作用稍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两者比较哌拉西林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酶G杆菌的MIC90值,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低8~16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常见产酶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71株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作用稍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两者比较哌拉西林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酶G杆菌的MIC90值,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低8~16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常见产酶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陈东科;张瑞琴;张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性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

    目的分析老年性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0年间119例70岁以上老年性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所得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情况:长期大量吸烟者41.77%、食管癌切除弓上及颈部吻合术50%、手术时间超出3 h 47.27%、术前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者45.95%.结论长期大量吸烟、食管癌切除弓上及颈部吻合术、较长的手术时间、术后并有其他并发症的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

    作者:廉建红;王临英;张敏;吴雨雷;韦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为了解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我院4个临床科室的167名医护人员正在操作中的手带菌状况随机进行了细菌学监测研究.结果 167名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合格率为36.53%,其中医生手的合格率低于护士手合格率;不同科室医生手合格率不同,儿童牙病医生手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戴手套与不戴手套医生手带菌差异有显著性,戴手套医生手合格率低于不戴手套手合格率;护士手带菌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专业医护人员应严格认真规范洗手或每接触1位患者更换1次手套,以减少手表面微生物,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作者:姜宏敏;刘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119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高龄、血糖控制不佳、合并症、滥用抗生素、侵袭性操作等均为老年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积极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等是防治老年糖尿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赵怡;刘秀云;姬秋和;张南雁;张雅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孢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为证实头孢吡肟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与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总体上比头孢噻肟和氨曲南强,尽管头孢吡肟对染色体介导的I类头孢菌素酶的诱导作用弱并能耐受其水解,以致耐头孢他啶的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头孢吡肟的体外抗菌活性仍敏感,但由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在阴沟肠杆菌中的出现,使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高达27.9%.3种非发酵菌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也不比其他广谱头孢菌素更高,甚至在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头孢吡肟比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更高.结论对头孢吡肟而言,除非采取了有力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ESBL和多重耐药细菌(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扩散,使用头孢吡肟治疗严重感染的住院患者并不安全有效.

    作者:熊薇;张文池;陈如;刘守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变迁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1992~1996年及1997~1999年两个时间段中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及耐药性的变迁.结果 1997~1999年与1992~1996年比较,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多,由37%升高至44.4%;非发酵菌中仍以不动杆菌属(23.2%)和假单胞菌(15.7%)占前两位,而嗜麦芽黄单胞菌较前明显增加,由0.5%增加至4.6%;1997~1999年与1992~1996年相比,非发酵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也在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以及醋酸钙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

    作者:陈哲;王彦;王燕;陈宝元;陈光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PDCA循环预防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

    目的控制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方法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管理循环模式)进行管理,改进导尿时尿道口保护措施,严格导尿无菌操作控制泌尿道感染.结果由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率14%降低到5%.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因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卫红;刘宝;李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0名护士洗手的调查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加强对卫生洗手重要性的认识,笔者曾部分护士洗手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 对象与方法护士200人(内科80人、外科75人、妇产科5人、儿科5人、手术室12人、其他23人).调查项目:洗手范围;搓洗时间;洗手程序;揉搓步骤;擦手用物;做不到一患者一洗手的原因.

    作者:张晓春;林树德;吴建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紫外线金属反光罩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无金属反光罩和金属反光材料不同,对紫外线强度影响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 方法采用UVR-254紫外线强度计,对病区安装的抛光铝板反光罩紫外线灯56支、无反光罩紫外线灯34支和51支不锈金属反光罩进行监测.2结果抛光铝板制成反光罩的紫外线灯管强度与无反光罩紫外线灯管强度有显著性差别(P<0.01),而装不锈钢与抛光铝板不同金属材料对紫外线强度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作者:江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1临床资料本组共152例,其中1980年1月~1989年12月(80年代组)116例,1996年1月~1998年12月(90年代组)36例.两组均为我院收治住院的农村患者,经血培养或骨髓培养分离鉴定为金葡菌败血症,血浆凝固酶阳性.药敏试验采用K-B法.

    作者:苏尊玮;李传达;张孝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谈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

    目的为减少介入性诊疗感染发生率.方法从介入性诊疗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处置等3个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结果医院加强了综合管理,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只有实施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维珍;楼慧萍;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查找在手术中所用无菌物品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合格及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细菌数量超标原因,为控制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对容器装物品的量及盖盖的程度,不同种类的物品在放入高压锅时的排列顺序,对指示卡变色情况的影响,做了反复的试验;对空气、物体表面等手术前、中、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在高压蒸汽灭菌使用的容器、容器内装物品的量及容器盖的打开程度,均对化学指示卡变色有直接的影响;空气、物体表面监测中发现,人员数量的增加、手术中人员活动幅度大极容易污染空气、物体表面的工作,是细菌数量超过指标的主要原因.结论通过查找灭菌后指示卡不变色及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超标原因,有利于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使切口感染率为0.12%.

    作者:马凤英;李华英;宋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化疗后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与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8例AL患者化疗前后CRP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78例AL患者经临床血像、骨髓像、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单抗检查而确诊.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14~62岁;78例AL患者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例.正常对照组52例选自本院健康查体者,男32例,女20例,年龄20~45岁.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 ml,测定按CRP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

    作者:魏绪廷;姜梅杰;于元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呼吸病房医院感染痰培养的阈值监测

    目的研究一种能在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直接监测的预报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方法阈值监测法.结果医院感染菌占痰培养检出致病菌的26.8%,医院感染人数占同期出院人数的2.04%;医院感染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白色念珠菌为第3位,乙酸钙不动杆菌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菌;新老病区医院感染菌的P(基准感染率)值分别为1.8%和2.5%;预报了1990年8、9月份呼吸病房将要发生医院感染流行,并得以验证.结论阈值监测法可行,用其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可简捷直观地找出医院感染率是否显著增加,如果每隔几年根据基准感染率对曲线进行修改,将会有效发挥重要的监控作用.

    作者:叶爱群;刘萍;王宏志;宁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消毒剂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1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和完整的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由丝状体和孢子组成.真菌种类10余万种,大多对人体无害.真菌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但其不含有肽聚糖,真菌的胞壁一般由4层组成,外层是糖苷类、第二层是糖蛋白,第三层是蛋白质,第四层是几丁质的微原纤维.真菌以无性或有性方式繁殖.营养要求不高,在一般细菌培养基上能生长.培养真菌的适pH值为4.0~6.0,适温度为22~28℃.真菌生长缓慢,常需要培养1~4周.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不耐热,60℃ 1 h,菌丝与孢子均被杀死.对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不敏感[1].

    作者:陈昭斌;张朝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目的对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用BacT/Alert系统对2 6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评估.结论培养时间缩短至5d、24h以内阳性者为62.9%,48 h以内阳性者89.0%,72 h以内阳性者96.1%,培养阳性率为12.8%,共检出59种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达40.9%.结论 BacT/Alert无论从阳性出现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包括营养条件较高的细菌、阳性率均明显提高;而且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明确.

    作者:王卫萍;邵海砜;李珍大;张小卫;秦卫松;宗永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中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药敏实验和等电点分析筛选出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然后通过诱导实验分析了其Amp Cβ-内酰胺酶表型,后,通过PFGE分型技术考察了其克隆构成情况.结果在35株阴沟肠杆菌中,28株(80%)高产AmpCβ-内酰胺酶,其中18株(65%)属完全去抑制型,10株(35%)属部分去抑制型;28株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染色体DNA指纹图呈17种克隆的多克隆构成模式.结论阴沟肠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中流行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的菌株,完全去抑制型为其主要表型;其内源性感染方式使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株呈多克隆构成模式.

    作者:张磊;李萍;冯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4例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分析及防治

    目的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14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结果淋菌实验室检查阳性者14例,检出率为同期眼科患者的0.16%.结论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预防的重点,在于孕妇的产前检查及治疗,助产人员对可疑新生儿的正确眼部预防处理,医院婴儿室的严格管理.

    作者:刘晓雁;卢竞;鲁杰;邱国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患者免疫功能与医院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免疫功能及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免疫调节治疗作用.方法对78例创伤患者及81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多参数测定,主要测定B细胞、T细胞亚群(CD3、CD4、CD8)、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吞噬细胞吞噬杀菌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等指标,对每一参数作统计学分析;并将78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消炎痛治疗组与普通对照组,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结果 78例创伤患者B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T细胞总数下降,尤以CD4明显,CD4/CD8比值也下降,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及吞噬杀菌功能均减弱,CRP含量明显升高,PGE2及β-EP均明显升高;医院感染率高于同期住院普通患者;消炎痛治疗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对照组.结论创伤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受损,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应用消炎痛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李辉;徐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34例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伴真菌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通过对34例重型颅脑损伤出现真菌尿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危险因素及滋生和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菌种.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有昏迷时间长、留置尿管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并发症多等危险因素;真菌感染:白细胞>10个/HP,真菌计数>10/ml;真菌滋生:高倍下可见真菌丝,白细胞<10个/HP.结论避免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尿液性状判定真菌尿是滋生或感染并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的措施.

    作者:罗新名;肖建军;张兵;刘正义;高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