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

徐维珍;楼慧萍;王静

关键词:介入性诊疗, 全面管理
摘要:目的为减少介入性诊疗感染发生率.方法从介入性诊疗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处置等3个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结果医院加强了综合管理,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只有实施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减少感染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阴道分泌物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孕妇阴道分泌物与医院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年3~4月在我院待产或临产的75例阴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并追踪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结果近期性生活的孕妇阴道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8%,破膜12 h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增高达64%,阴道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孕妇其新生儿感染率高达55%.结论阴道分泌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与性生活及胎膜早破等因素有关,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院内新生儿感染有密切关系,我们真对该感染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洪莉;杨河欣;梁君;李彩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我院消毒方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7月~1995年3月采用0.5%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对手术器械浸泡消毒30min,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第二阶段,1995年4月~1997年11月间更换为2%的碱性戊二醛,浸泡手术器械6h.第三阶段,1997年12月~1998年12月,采用手术器械小包装灭菌法,即将能够进行高压灭菌的均行专项手术器械打包高压灭菌.压力0.25 Mpa,温度135℃,时间6 min(我院用连云港医疗设备厂生产的MQ-0.8型、MG-1.2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

    作者:吴彬;王爱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菌区不同阶段空气含菌量监测

    目的保护供应室无菌区空气洁净度.方法对3个不同时期无菌区进行空气动态监测.结果无菌区空气含菌量:旧供应室100~500CFU/m3,新供应室100~200CFU/m3,加强管理后0~50 CFU/m3.结论改善条件,严格管理,加强人员在职教育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朝晖;王华生;袁凤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球菌耐药现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的分析肠球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提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肠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出56株粪肠球菌和17株屎肠球菌;17株屎肠球菌中除1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庆大霉素敏感外,其他16株菌对万古霉素以外的15种抗生素均为100%耐药;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的是苯唑西林,耐药率达96.42%,青霉素耐药率为10.71%,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78%;10μg/片庆大霉素耐药率为89.28%、120μg/片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8.57%;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1.07%,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在20%~98.21%范围之间;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未见耐药,万古霉素也未见耐药;但其中有13株菌表现中度敏感占23.21%.结论屎肠球菌的耐药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实验室的报告进行调整.

    作者:宣天芝;陶风容;李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34例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伴真菌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通过对34例重型颅脑损伤出现真菌尿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危险因素及滋生和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菌种.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有昏迷时间长、留置尿管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并发症多等危险因素;真菌感染:白细胞>10个/HP,真菌计数>10/ml;真菌滋生:高倍下可见真菌丝,白细胞<10个/HP.结论避免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尿液性状判定真菌尿是滋生或感染并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的措施.

    作者:罗新名;肖建军;张兵;刘正义;高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院细菌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为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1998两年间我院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仍是引发感染的主要细菌;与1997年相比,1998年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细菌和克雷伯菌的平均耐药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克雷伯菌,平均耐药率增加1.4倍;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效能;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总耐药率明显上升.结论医院感染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问题不容忽视,如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

    作者:董崴;古东东;鲍燕燕;史成和;张永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社区获得性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58例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6年1月~1997年间痰抗酸杆菌培养阳性3 907例中,经菌型鉴定证明为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Runyon分类法,感染Ⅵ型偶然分支杆菌38例,龟分支杆菌20例;男39例,女19例;病程8~40年;主要症状咳嗽、咯白粘痰、咯血、发热;X线胸片两侧受累者60.3%,左侧24.1%,右侧15.5%;对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耐药率很高,而对卡那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者病程长、症状不特异、耐药率高、抗结核治疗疗效差.

    作者:褚海青;李惠萍;何国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殊人群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目的针对特殊科室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及分析,评价临床开展监测的质量.方法对重点人群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医院感染现状调查,共调查78人;对照相同时间回顾性监测方法,评价临床监测质量.结果开展目标性监测将医院感染管理贯穿于医疗活动,使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发病规律、影响因素,保护易感人群,努力减低感染率,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0.51%;各专业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显著,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别住院患者感染率以70岁以上组为高.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评价临床监测质量,深入研究医院感染发病规律,保护易感人群,减低感染率.

    作者:胡烨;胡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患者免疫功能与医院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免疫功能及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免疫调节治疗作用.方法对78例创伤患者及81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多参数测定,主要测定B细胞、T细胞亚群(CD3、CD4、CD8)、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吞噬细胞吞噬杀菌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等指标,对每一参数作统计学分析;并将78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消炎痛治疗组与普通对照组,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结果 78例创伤患者B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T细胞总数下降,尤以CD4明显,CD4/CD8比值也下降,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及吞噬杀菌功能均减弱,CRP含量明显升高,PGE2及β-EP均明显升高;医院感染率高于同期住院普通患者;消炎痛治疗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对照组.结论创伤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受损,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应用消炎痛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李辉;徐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为了解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我院4个临床科室的167名医护人员正在操作中的手带菌状况随机进行了细菌学监测研究.结果 167名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合格率为36.53%,其中医生手的合格率低于护士手合格率;不同科室医生手合格率不同,儿童牙病医生手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戴手套与不戴手套医生手带菌差异有显著性,戴手套医生手合格率低于不戴手套手合格率;护士手带菌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专业医护人员应严格认真规范洗手或每接触1位患者更换1次手套,以减少手表面微生物,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作者:姜宏敏;刘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广东湛江地区近3年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败血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特点.方法采用BacT 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近3年间送检的1 767份可疑败血症血标本中检出的19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动态分析其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引起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1.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6.8%)和大肠埃希菌(9.2%);产粘质CNS引起的败血症所占比例增高;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红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持速上升,多重耐药明显;1999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优力新)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耐药率高达10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三代(头孢他啶、氨曲南)、呋喃类敏感.结论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为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产粘质CNS的检测对CNS败血症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丽;林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紫外线强度监测影响因素的研究

    为查清各项影响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保障监测结果正确可信,特开展相关因素对紫外线辐射强度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结果1.1 电压在160~250 V范围,紫外线强度与电压直线正相关,Y1=108X1-138.7,r=0.998,P>0.01,电压每波动1 V,紫外线强度相应增减1 μW/cm2.以正常电压220 V为基准(日常电压波动在180~230 V范围).电压引起紫外线变异系数为-40.4%~+14.4%.

    作者:林蓉金;缪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71株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作用稍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两者比较哌拉西林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酶G杆菌的MIC90值,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低8~16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常见产酶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陈东科;张瑞琴;张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1临床资料本组共152例,其中1980年1月~1989年12月(80年代组)116例,1996年1月~1998年12月(90年代组)36例.两组均为我院收治住院的农村患者,经血培养或骨髓培养分离鉴定为金葡菌败血症,血浆凝固酶阳性.药敏试验采用K-B法.

    作者:苏尊玮;李传达;张孝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1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规范化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医疗费用合理支出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对149例清洁手术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短期规范化应用抗生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方法与术后用药并延长给药时间(>3 d)的方法,进行1:1对照比较,进行临床疗效和经济学分析评价.结果证实前者使医院感染率降低,耐药菌群产生减少,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并使医疗费用降低.结论本研究采用清洁手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规范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方法科学,效果显著,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较强.

    作者:李宁;李有信;冯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管性痴呆医院感染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VD)医院感染基本情况.方法应用回顾性配对调查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月10年间VD患者中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VD组医院感染为15.1%,对照组为7.6%(P<0.05).VD感染以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大面积梗死性痴呆、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为主,三者共占7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占82%;感染的高危因素与VD严重程度、合并症及器官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结论 VD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监控、积极预防.

    作者:邓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对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激素的应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医院感染率42.85%,多因素分析表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的长短、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等,是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减少危险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是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翠;张剑平;刘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体外循环术中病毒性肝炎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目的针对体外循环手术特点,提出病毒性肝炎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近1年收治的148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医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148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HAV 2例,HBV 107例,HCV11例,HDV 16例,HEV 12例;全部患者在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均未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结论健全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卫生宣教,加强规范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及交感染中起决定作用.

    作者:李双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泌尿道感染与留置导尿管时间相关性研究

    导尿术在抢救危重患者、术后患者及产妇分娩后的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大大增加了院内泌尿道感染的机会.几年来我院院内泌尿道感染仅低于呼吸道感染.本文对我院1999年62例院内泌尿道感染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敏;王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消毒剂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1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和完整的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由丝状体和孢子组成.真菌种类10余万种,大多对人体无害.真菌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但其不含有肽聚糖,真菌的胞壁一般由4层组成,外层是糖苷类、第二层是糖蛋白,第三层是蛋白质,第四层是几丁质的微原纤维.真菌以无性或有性方式繁殖.营养要求不高,在一般细菌培养基上能生长.培养真菌的适pH值为4.0~6.0,适温度为22~28℃.真菌生长缓慢,常需要培养1~4周.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不耐热,60℃ 1 h,菌丝与孢子均被杀死.对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不敏感[1].

    作者:陈昭斌;张朝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