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性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

廉建红;王临英;张敏;吴雨雷;韦森

关键词:老年性食管贲门癌, 手术治疗, 肺部感染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0年间119例70岁以上老年性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所得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情况:长期大量吸烟者41.77%、食管癌切除弓上及颈部吻合术50%、手术时间超出3 h 47.27%、术前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者45.95%.结论长期大量吸烟、食管癌切除弓上及颈部吻合术、较长的手术时间、术后并有其他并发症的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外科医院感染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对脑外科医院感染实行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目标性监测分步骤进行的方法.结果回顾性调查医院感染率7.11%;前瞻性调查医院感染率26.07%;目标性监测使医院感染率下降到21.32%,差异显著(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回顾性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水平,前瞻性调查结果能代表实际感染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结果目标开展目标监测,目标性监测是确有成效的监测.

    作者:王英人;陈进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为了解口腔专业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我院4个临床科室的167名医护人员正在操作中的手带菌状况随机进行了细菌学监测研究.结果 167名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合格率为36.53%,其中医生手的合格率低于护士手合格率;不同科室医生手合格率不同,儿童牙病医生手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戴手套与不戴手套医生手带菌差异有显著性,戴手套医生手合格率低于不戴手套手合格率;护士手带菌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专业医护人员应严格认真规范洗手或每接触1位患者更换1次手套,以减少手表面微生物,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作者:姜宏敏;刘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1临床资料本组共152例,其中1980年1月~1989年12月(80年代组)116例,1996年1月~1998年12月(90年代组)36例.两组均为我院收治住院的农村患者,经血培养或骨髓培养分离鉴定为金葡菌败血症,血浆凝固酶阳性.药敏试验采用K-B法.

    作者:苏尊玮;李传达;张孝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查找在手术中所用无菌物品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合格及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细菌数量超标原因,为控制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对容器装物品的量及盖盖的程度,不同种类的物品在放入高压锅时的排列顺序,对指示卡变色情况的影响,做了反复的试验;对空气、物体表面等手术前、中、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在高压蒸汽灭菌使用的容器、容器内装物品的量及容器盖的打开程度,均对化学指示卡变色有直接的影响;空气、物体表面监测中发现,人员数量的增加、手术中人员活动幅度大极容易污染空气、物体表面的工作,是细菌数量超过指标的主要原因.结论通过查找灭菌后指示卡不变色及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超标原因,有利于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使切口感染率为0.12%.

    作者:马凤英;李华英;宋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对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激素的应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医院感染率42.85%,多因素分析表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的长短、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等,是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减少危险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是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翠;张剑平;刘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我院消毒方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7月~1995年3月采用0.5%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对手术器械浸泡消毒30min,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第二阶段,1995年4月~1997年11月间更换为2%的碱性戊二醛,浸泡手术器械6h.第三阶段,1997年12月~1998年12月,采用手术器械小包装灭菌法,即将能够进行高压灭菌的均行专项手术器械打包高压灭菌.压力0.25 Mpa,温度135℃,时间6 min(我院用连云港医疗设备厂生产的MQ-0.8型、MG-1.2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

    作者:吴彬;王爱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氧气湿化瓶及导管细菌学调查

    引起医院感染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各种直接接触患者的器具物体表面染菌,对此我们进行专门调查.1 资料1997~1998年,对内外科病区及急诊室所用的氧气湿化瓶内壁及内导管消毒后进行细菌及微生物本底抽查,采集标本50份,做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

    作者:江开碧;马晓玲;施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广东湛江地区近3年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败血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特点.方法采用BacT 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近3年间送检的1 767份可疑败血症血标本中检出的19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动态分析其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引起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1.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6.8%)和大肠埃希菌(9.2%);产粘质CNS引起的败血症所占比例增高;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红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持速上升,多重耐药明显;1999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优力新)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耐药率高达10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三代(头孢他啶、氨曲南)、呋喃类敏感.结论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为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产粘质CNS的检测对CNS败血症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丽;林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目的为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根据医院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对消毒供应室管理内容和程序进行分析、阐述.结果通过严格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质量.结论科学合理地管理可以提高消毒供应水平,确实起到了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

    作者:宫玉玲;徐然;王华生;贾晓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PDCA循环预防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

    目的控制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方法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管理循环模式)进行管理,改进导尿时尿道口保护措施,严格导尿无菌操作控制泌尿道感染.结果由导尿引起泌尿道感染率14%降低到5%.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因导尿引起的泌尿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卫红;刘宝;李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泌尿道感染与留置导尿管时间相关性研究

    导尿术在抢救危重患者、术后患者及产妇分娩后的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大大增加了院内泌尿道感染的机会.几年来我院院内泌尿道感染仅低于呼吸道感染.本文对我院1999年62例院内泌尿道感染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敏;王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96例开颅术后留置管预防感染

    目的预防开颅术后留置引流管感染.方法开颅患者采取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各个环节都按无菌原则操作,对病情加强观察,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意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合理使用抗生素.结果 96例开颅术后留置引流管进行监测,除2例经取材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外,其余为无菌生长.结论在预防措施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瑞娟;杨雪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119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高龄、血糖控制不佳、合并症、滥用抗生素、侵袭性操作等均为老年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积极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等是防治老年糖尿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赵怡;刘秀云;姬秋和;张南雁;张雅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中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药敏实验和等电点分析筛选出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然后通过诱导实验分析了其Amp Cβ-内酰胺酶表型,后,通过PFGE分型技术考察了其克隆构成情况.结果在35株阴沟肠杆菌中,28株(80%)高产AmpCβ-内酰胺酶,其中18株(65%)属完全去抑制型,10株(35%)属部分去抑制型;28株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染色体DNA指纹图呈17种克隆的多克隆构成模式.结论阴沟肠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中流行高产Amp Cβ-内酰胺酶的菌株,完全去抑制型为其主要表型;其内源性感染方式使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株呈多克隆构成模式.

    作者:张磊;李萍;冯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20例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报告

    对1997年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HBV)病毒感染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探讨预防感染的几点措施.1 资料来源与方法2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例,其中男性为150人,女性为70人.用酶联法对220例患者进行乙肝血清两对半检查,并实行全年监测.

    作者:高媛;王雅范;赵怀洲;阎涵;赵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测定强化戊二醛破坏乙肝表面抗原的效果

    目的纠正强化戊二醛破坏乙肝表面抗原效果中的一些误区.方法在进行常规的强化戊二醛破坏乙矸表面抗原效果监测的同时设定了多组对照,包括戊二醛本身,戊二醛+乙肝表面抗原,戊二醛+中和剂,戊二醛+中和剂+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显示如果在不加入中和剂的情况下进行测定则会出现假阳性结果.结论用酶法检测强化戊二醛破坏乙肝表面抗原效果时,必须加入中和剂,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作者:王毅;杨小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继发多脏器真菌感染16例

    我院1984年以来诊治小儿急性白血病(AL)282例,其中继发真菌多脏器感染1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L15例,L24例,L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M33例,Ms2例).

    作者:王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目的对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用BacT/Alert系统对2 6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评估.结论培养时间缩短至5d、24h以内阳性者为62.9%,48 h以内阳性者89.0%,72 h以内阳性者96.1%,培养阳性率为12.8%,共检出59种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达40.9%.结论 BacT/Alert无论从阳性出现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包括营养条件较高的细菌、阳性率均明显提高;而且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明确.

    作者:王卫萍;邵海砜;李珍大;张小卫;秦卫松;宗永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管性痴呆医院感染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VD)医院感染基本情况.方法应用回顾性配对调查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月10年间VD患者中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VD组医院感染为15.1%,对照组为7.6%(P<0.05).VD感染以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大面积梗死性痴呆、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为主,三者共占7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占82%;感染的高危因素与VD严重程度、合并症及器官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结论 VD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监控、积极预防.

    作者:邓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产前阴道分泌物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孕妇阴道分泌物与医院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年3~4月在我院待产或临产的75例阴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并追踪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结果近期性生活的孕妇阴道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8%,破膜12 h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增高达64%,阴道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孕妇其新生儿感染率高达55%.结论阴道分泌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与性生活及胎膜早破等因素有关,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院内新生儿感染有密切关系,我们真对该感染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洪莉;杨河欣;梁君;李彩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