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切口应用抗菌促生液效果观察

李大健;张丽敏;李二建;李一萍

关键词:感染, 腹部手术, 抗菌药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促生液预防腹部切口感染及促进愈合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腹部清洁手术314例,清洁-污染手术42 2例,手术结束后用抗菌促生液于切口内,全身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清洁手术无1例切口感染,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1.2%,切口愈合时间平均提前1.2 d.结论抗菌促生液可以有效的预防切口感染,促进愈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深部真菌感染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特点、诱因及治疗.方法分析53例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小儿患者年龄、基础疾病、高危因素及治疗.结果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常见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多见;并有多部位受累,菌血症发生.结论出生时的状况,小儿所患基础疾病及激素、抗生素、化疗、免疫抑制剂、静脉营养的应用与发病关系密切;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有效.

    作者:王建文;唐锁勤;吕善根;冉丛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1例

    2000年4月,我院从一患者小腿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李国伟;周中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常用消毒剂知识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掌握消毒剂知识的情况,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随机抽查了106名医务人员掌握消毒剂知识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胡秀华;冯少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以选择抗生素预防治疗的对象.方法分析48 例医院感染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8例无SBP的配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原有肝性脑病史、SBP史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管压迫和血管加压素或奥曲肽治疗者PT延长逾10 s及腹水总蛋白低于15 g/L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 .而且SBP组患者血清和腹水补体均值明显降低,血清肌酐显著升高.结论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各项指标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内易感SBP的危险因素,对具这些因素的患者宜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以防SBP发生.

    作者:杨大明;孟宪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剖腹产术后合并黄杆菌Ⅱ b群切口感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工人,诊断为宫内孕第1胎临产,于2000年8月15日急诊入院.入院后检查骨盆较小,行剖腹产术.术后第5天,体温39℃,感觉鼻塞、咽痛、血白细胞:15.9×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占89%,淋巴细胞占11%,予速感宁2片,每日3 次,头孢唑林(先锋霉素Ⅴ号)2 g,静脉滴注.术后第7天,体温39℃,发现伤口纱布全部浸湿,伤口缝针处可见黄绿色脓性分泌物且恶臭味,拆线后充分引流脓汁约30 ml,查脓腔深约4 cm,急查脓汁培养,药敏试验.伤口用盐水冲洗,庆大霉素冲洗脓腔.放置凡士林纱条充分引流.脓汁分泌物培养为黄杆菌Ⅱb群(F.Ⅱb),对庆大霉素、

    作者:高萍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破伤风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1999年1~5月,收治重症破伤风患者4例,平均住院日18 d .采取了有效地措施,外科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医院感染及职业接触感染.

    作者:张利;高娃;李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浅谈我院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目的为提高医院感染(HAI)管理水平,抓好有关H AI管理系统的各项工作.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网络,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做好HAI监控、管理工作. 结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消毒灭菌的效果.结论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使HAI发生率由4.25%下降至3.35%.

    作者:许志平;井玉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童结缔组织病医院感染菌群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结缔组织病医院感染菌群分布,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对216例儿童结缔组织病符合医院感染的62 例患儿中,进行骨髓培养、血培养和中段尿培养等98例次的各种检测,并对其中的18例医院感染患儿,以间接的免疫荧光抗体法和试管凝集法进行了军团菌的检测.结果 20例检出病原菌(32.26%),其中大肠埃希菌7例(35%),军团菌6例(30%),奈瑟球菌3例(15%),金黄色葡萄球菌、细球菌、类白喉杆菌各2例(各10%),绿色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各1例(各5%).结论儿童结缔病合并医院感染时的菌群,以大肠埃希菌占优势,而军团菌的感染不容忽视.

    作者:马成云;赵善瑞;徐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中Fa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Warrthin -Starry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p,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胃癌组织Fas基因蛋白的表达. 结果正常胃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12.05%±3.59%,胃癌组织中F as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Hp阳性癌组织低于阴性癌组织;Fas基因表达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Hp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减弱细胞凋亡而起作用.

    作者:王要军;权启镇;孙自勤;张霞;江学良;尹格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分析

    目的为了解全院多例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方法对本院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事件进行相关性调查和原因分析. 结果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是隔离知识缺乏.结论医院应重视卫生员上岗前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并加强对卫生员的管理和保护.

    作者:龙献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细菌学分类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在小儿败血症中的细菌分布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特点.方法利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葡萄球菌分类试剂、Kloos的分类方法进行鉴定,并进行了17种抗生素的低抑菌浓度和β-内酰胺酶试验.结果 108株菌株分离到10种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位居前4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占61.1 %,MRS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次之.结论儿科败血症葡萄球菌感染不能简单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应具体鉴定到种,以更好地监测其流行趋势及耐药谱变化;对MRS的治疗建议首选万古霉素.

    作者:单才华;贺超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33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细菌对药物敏感性进行测定.方法分析33例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症状与体征、X线检查、治疗与转归等;以及痰细菌培养方法和测定阴沟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80%患者有基础疾病, 其中COPD常见,混合菌感染11例(33%),混合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真菌 ;药物敏感测验提示阴沟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而氨曲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为较敏感抗生素.结论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87.8%为老年人、84.4%为医院感染,多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治疗困难;应重视痰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的测定,选用有效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作者:李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70例新生儿输血及输血制品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调查

    目的了解婴儿输血和血制品后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情况. 方法 70例产妇分娩前CMV-IgG,IgM均阴性,其婴儿因各种疾病需输血及输注其他血制品,输注前婴儿血CMV-IgM均阴性,输注后3~4个月复查 CMV-IgM.结果 70例婴儿血CMV-IgM阳性有6例,发生率为8.57% ,输单一种血制品27例,CMV-IgM阳性率是0,输注多种血源的血液及多种血制品,CMV-I gM阳性率是13.95%(P<0.05).结论输血和血制品婴儿可以感染CMV;输多个血源的血液或血制品比输单个血源或血制品感染CMV机会大得多 .

    作者:郑惠童;邹红梅;程冰梅;刘倩筠;高伟玲;黄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卫生学监测应规范化操作

    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卫生学监测,督促加强医院清洁和消毒措施的落实.方法分析总结了医院在空气、物表、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果各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不规范操作仍较普遍,从而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可比性等 .结论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应以相应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作指导,规范化操作.

    作者:薛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00株弯曲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目的了解近几年弯曲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分析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做敏感性. 结果 1994~1998年氨基糖苷类、硫霉素、多粘菌素B、克拉霉素、麦迪霉素均无耐药菌;红霉素耐药为1.9%~4.5%,氟喹诺酮类为30.2%~54.5%,且氟喹诺酮类之间有完全性交叉耐药;头孢一、二代无敏感菌株;三代耐药菌多在50%以上.结论红霉素耐药菌5年来相对稳定,仍可作为治疗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 次选氨基糖苷类、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氟喹诺酮类、头孢类治疗效果差.

    作者:侯凤琴;沈宝铨;孙新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小儿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DFI)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小儿血液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例,重型再障2例,恶性淋巴瘤1例;DFI感染种类:曲霉素1例,热带白色念珠菌1例,念珠菌1例,余为临床诊断;L-AMB静滴从0.5mg/kg*d增至4 mg/kg*d,使用达6周者3例,1周~10d者2例.结果 4例治愈,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主要副作用为高热、寒战等,1例出现肾损害.结论 L-AMB治疗小儿DFI无严重的副作用,且疗效肯定.

    作者:陈纯;黄绍良;方建培;钟凤仪;薛红漫;夏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致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流行病学监控提供依据.方法质粒的检测采用Kako-Liu快速法和改进的Meyer法进行.结果西安地区致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为60.9%;并有48%的耐药性质粒可发生转化;鼠伤寒沙门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低为4.88%,其次头孢曲松为9.76%,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为14.64%,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为90.24%,其次氨苄西林为8535%,对其他多种抗生素也有不同的耐药.结论西安地区致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彭道荣;于文彬;孙怡群;丁振若;徐修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液病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析

    目的调查血液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A)暴发情况,预防交叉感染.方法对血液科1周内出现4例患者陆续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进行调查.结果 4例患者前后发病,症状相同,检出同种细菌;从工作人员手和空气中培养出相同菌种,示意为医院交叉感染.结论血液科医务人员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再教育 ,提高医院感染意识,制订控制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作者:张玉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HT5”H 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医院感染性眼内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0.205%,其中1例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眼球摘除;2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结论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杜绝玻璃体切除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姚毅;黄一飞;赵军平;尹东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使用中消毒剂污染调查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为了解使用中消毒剂污染的种类及其耐药性 .方法选择四川某地15所县级以上医院,以无菌技术随机抽取230 份使用中消毒剂,按<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消毒剂中球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WH O推荐的Kirby-Bauer法对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54株球菌,菌种主要为葡萄球菌、微球菌和链球菌,其比例分别为59.26%、38.89%和1.85%;对青霉素等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表明,具有1种以上耐药的耐药率为100.0%;其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高,分别为81.25%和85.71%;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90.62%和85.71%.结论目前使用中消毒剂污染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它们普遍耐药且多重耐药性严重.

    作者:陈昭斌;张朝武;叶梅君;殷强仲;余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