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探讨

杨大明;孟宪镛

关键词:腹水, 医院感染, 肝硬化, 预防,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 炎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以选择抗生素预防治疗的对象.方法分析48 例医院感染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8例无SBP的配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原有肝性脑病史、SBP史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管压迫和血管加压素或奥曲肽治疗者PT延长逾10 s及腹水总蛋白低于15 g/L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 .而且SBP组患者血清和腹水补体均值明显降低,血清肌酐显著升高.结论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各项指标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内易感SBP的危险因素,对具这些因素的患者宜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以防SBP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塞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白塞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白塞病(BD)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结核感染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胸部X线片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78例患者中48例合并明确的结核感染,并且经抗结核治疗后BD症状减轻;在这48例结核感染的BD患者中,肺部结核感染为25例,占52.1%, 其他部位结核感染为23例,占47.9%.结论结核感染与白塞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白塞病的诊断治疗中,应注意发现结核感染的线索,并进一步做出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系统的治疗.

    作者:关英齐;李晓兰;李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分析

    目的为了解全院多例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方法对本院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事件进行相关性调查和原因分析. 结果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是隔离知识缺乏.结论医院应重视卫生员上岗前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并加强对卫生员的管理和保护.

    作者:龙献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62例皮肌炎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为了解皮肌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2例皮肌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结果 62例皮肌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26例,感染率为41. 9%,医院感染率随住院时间和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时间延长而呈增高趋势;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者医院感染率达60.0%,与单独应用激素者医院感染率29.7%比较, 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占前3位;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共检出2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0株(47.6%)、革兰阳性球菌5株(23.3%)、真菌6株(28.6%); 发生医院感染后的病死率(34.6%)与无医院感染者的病死率(11.1%)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皮肌炎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影响预后.

    作者:王卫兵;石尧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方法对4年476例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连续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漏报病例与医院感染病例的比率1996年为86.3%;1997 年为40.2%;1998年为37.9%;1999年为16.2%.结论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医务人员的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许小平;马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科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儿科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期引起重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陪护及探视管理不善、过多和频繁的加床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结论论证了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关系的相关重要性,增强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感染管理,就能使感染率控制到低限度.

    作者:张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

    目的研究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32例深部真菌感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部真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0.51%,以老年患者居多;易感因素包括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化疗及放疗等.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及治疗困难,强调预防为主;提高认识,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是防治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章涛;宋绍辉;滕维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1例

    2000年4月,我院从一患者小腿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李国伟;周中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关节腔积液中检出格氏李斯特菌1例

    格氏李斯特菌(Listeria grayi)是1992年国际上又重新命名的一个菌种,2000年6月我们从1例住院患者右下肢膝关节关节腔积液中连续两次分离到该菌,报告如下.

    作者:林九玲;李百丽;秦开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破伤风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1999年1~5月,收治重症破伤风患者4例,平均住院日18 d .采取了有效地措施,外科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医院感染及职业接触感染.

    作者:张利;高娃;李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00株弯曲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目的了解近几年弯曲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分析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做敏感性. 结果 1994~1998年氨基糖苷类、硫霉素、多粘菌素B、克拉霉素、麦迪霉素均无耐药菌;红霉素耐药为1.9%~4.5%,氟喹诺酮类为30.2%~54.5%,且氟喹诺酮类之间有完全性交叉耐药;头孢一、二代无敏感菌株;三代耐药菌多在50%以上.结论红霉素耐药菌5年来相对稳定,仍可作为治疗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 次选氨基糖苷类、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氟喹诺酮类、头孢类治疗效果差.

    作者:侯凤琴;沈宝铨;孙新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浅谈我院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目的为提高医院感染(HAI)管理水平,抓好有关H AI管理系统的各项工作.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网络,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做好HAI监控、管理工作. 结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消毒灭菌的效果.结论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使HAI发生率由4.25%下降至3.35%.

    作者:许志平;井玉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生态分布初步调查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肠道微生态菌群. 方法采集30例大于60岁老年健康医务人员及32例小于60岁中青年健康医务人员粪便,每例作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9种细菌;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在19种细菌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肠杆菌、棒状杆菌、酵母样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数值上两组人群有显著差异P <0.05;比较不同性别组对19种菌的数值差异表明,除乳杆菌外均无统计学差异,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中的主要6种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1.结论医务人员肠道菌群有意义的高于非医务人群.

    作者:张秀珍;陈东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以选择抗生素预防治疗的对象.方法分析48 例医院感染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8例无SBP的配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原有肝性脑病史、SBP史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管压迫和血管加压素或奥曲肽治疗者PT延长逾10 s及腹水总蛋白低于15 g/L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 .而且SBP组患者血清和腹水补体均值明显降低,血清肌酐显著升高.结论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各项指标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内易感SBP的危险因素,对具这些因素的患者宜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以防SBP发生.

    作者:杨大明;孟宪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病原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产ESBL菌株, 同时监测其耐药性,指导此类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用Etest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药敏试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药敏试条.结果医院感染产ESBL为66.67%,非院感为11.84%;主要产酶菌为肺炎克雷伯菌,次为大肠埃希菌,其他细菌也有产酶株;产酶菌对头孢菌素有较高耐药性,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药物也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检测ESBL菌株,有助于临床治疗此类细菌引起的感染,防止医院感染产ESBL病原菌的暴发性流行.

    作者:张勇昌;赵桂兰;赖伟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小儿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DFI)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小儿血液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例,重型再障2例,恶性淋巴瘤1例;DFI感染种类:曲霉素1例,热带白色念珠菌1例,念珠菌1例,余为临床诊断;L-AMB静滴从0.5mg/kg*d增至4 mg/kg*d,使用达6周者3例,1周~10d者2例.结果 4例治愈,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主要副作用为高热、寒战等,1例出现肾损害.结论 L-AMB治疗小儿DFI无严重的副作用,且疗效肯定.

    作者:陈纯;黄绍良;方建培;钟凤仪;薛红漫;夏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卫生学监测应规范化操作

    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卫生学监测,督促加强医院清洁和消毒措施的落实.方法分析总结了医院在空气、物表、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果各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不规范操作仍较普遍,从而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可比性等 .结论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应以相应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作指导,规范化操作.

    作者:薛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实施整体护理降低血液疾病的医院感染率

    目的了解实施整体护理与血液疾病医院感染率的关系.方法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进行临床观察与资料分析.结果实施整体护理的1998年与未实施整体护理的1997年比较,医院感染率有明显下降,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血液疾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但通过整体护理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皮海珍;易霞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调查

    我们从1997年8月~2000年8月对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支患者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勤;石德秀;廖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结核药复方制剂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3种主要抗结核药复方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结果药物单独抗结核菌作用以异烟肼强,利福平次之,吡嗪酰胺体外抗结核菌活性较低;从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看,利福平与异烟肼有相加作用,利福平与吡嗪酰胺、异烟肼与吡嗪酰胺皆有协同作用;将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按120∶80∶250的比例联合用药,其抗菌作用比单独的利福平、异烟肼强1~2倍.结论体外实验结果与其他报道中的动物模型实验及人在结核病化疗实验联合证明,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单药的抗结核效能,使结核病的短程化疗得以实现.

    作者:刘勇;张智洁;王群;党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氟喹诺酮类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筛选及其特点

    目的建立应用四环素筛选氟喹诺酮类(FQNs)非特异性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方法,并探讨耐药性经质粒介导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选择培养对四环素高度耐药的突变菌株,并从中选择环丙沙星(CPLX)和司帕沙星(SPLX)耐药菌株,用K-B纸片法评价耐药性的遗传稳定性;提取细菌质粒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细菌对FQNs的敏感性分析质粒与FQNs耐药的联系. 结果经过4次筛选后,所获得的突变菌株全部对两种FQNs耐药(MIC≥1 μg/ml),其中有1 /3菌株达到中等程度耐药水平(MIC≥4 μg/ml),在空白MH琼脂平板上连续培养10代后, 细菌对两种FQNs的耐药性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中度耐药水平;耐药菌中含有17 kbp的可自主复制质粒,敏感菌和质粒消除菌则未检测到质粒存在.结论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经四环素选择培养后可获得对FQNs非特异性耐药的菌株,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定位于细菌质粒,并可能经由质粒介导传播.

    作者:刘皈阳;陈世铭;王睿;刘庆锋;方翼;陈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