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喹诺酮类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筛选及其特点

刘皈阳;陈世铭;王睿;刘庆锋;方翼;陈迁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环丙沙星, 司帕沙星, 表皮葡 萄球菌, 非特异性耐药, 细菌质粒, 细菌耐药机制
摘要:目的建立应用四环素筛选氟喹诺酮类(FQNs)非特异性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方法,并探讨耐药性经质粒介导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选择培养对四环素高度耐药的突变菌株,并从中选择环丙沙星(CPLX)和司帕沙星(SPLX)耐药菌株,用K-B纸片法评价耐药性的遗传稳定性;提取细菌质粒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细菌对FQNs的敏感性分析质粒与FQNs耐药的联系. 结果经过4次筛选后,所获得的突变菌株全部对两种FQNs耐药(MIC≥1 μg/ml),其中有1 /3菌株达到中等程度耐药水平(MIC≥4 μg/ml),在空白MH琼脂平板上连续培养10代后, 细菌对两种FQNs的耐药性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中度耐药水平;耐药菌中含有17 kbp的可自主复制质粒,敏感菌和质粒消除菌则未检测到质粒存在.结论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经四环素选择培养后可获得对FQNs非特异性耐药的菌株,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定位于细菌质粒,并可能经由质粒介导传播.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卫生学监测应规范化操作

    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卫生学监测,督促加强医院清洁和消毒措施的落实.方法分析总结了医院在空气、物表、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果各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不规范操作仍较普遍,从而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可比性等 .结论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应以相应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作指导,规范化操作.

    作者:薛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为确切了解护理人员在临床实际中的洗手情况.方法采用连续或间断观察的方法,对4所综合性医院的178名护士洗手行为进行观察,对每位对象实际观察2 h,然后运用问卷法,请观察对象对洗手的认识和其实际遵循洗手规定等进行自我评价.结果观察得到护士实际工作中的洗手率平均为16.36%±12.95%;实际观察的各项洗手率与自我评价的洗手率存在明显的差异,统计学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控制致病菌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应引起重视.

    作者: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黄靖雄;何愿如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白塞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白塞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白塞病(BD)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结核感染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胸部X线片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78例患者中48例合并明确的结核感染,并且经抗结核治疗后BD症状减轻;在这48例结核感染的BD患者中,肺部结核感染为25例,占52.1%, 其他部位结核感染为23例,占47.9%.结论结核感染与白塞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白塞病的诊断治疗中,应注意发现结核感染的线索,并进一步做出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系统的治疗.

    作者:关英齐;李晓兰;李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常用消毒剂知识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掌握消毒剂知识的情况,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随机抽查了106名医务人员掌握消毒剂知识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胡秀华;冯少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内源性感染的现状

    近年来,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加强,外源性感染(EI)减少, 而内源性感染(EnI)增多,致病菌有易位细菌(TB)和原位细菌(IB),前者有细菌移位(BD)和细菌移生(BC),移位方向有横向移位(HD)和纵向移位(LD),后者由细菌复能(BR)所致.常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菌群失调等有关[1,13,14].

    作者:孟宪意;刘爽;孟庆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阴沟肠杆菌致伤口感染 1例报告

    1 病例患者男,42岁,因车祸致下肢多处骨折3 d而入院,入院后第11 d行左股骨颈、髋骨、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顺利,术后一般情况可,入院24 d左膝创口破溃流脓,入院35 d又出现髋部伤口破溃流脓,两处伤口脓液培养均为阴沟肠杆菌感染.药物敏感试验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黄胺类等18种抗生素耐药,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敏感,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入院70 d出现咳嗽、咯痰、胸片示肺不张,痰培养为真菌感染.共住院75 d,由于患者感染伤口情况改善不明显,高热,加之选用抗生素困难,转上级医院治疗.

    作者:甘慧芝;彭双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分析

    目的为了解全院多例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方法对本院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事件进行相关性调查和原因分析. 结果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是隔离知识缺乏.结论医院应重视卫生员上岗前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并加强对卫生员的管理和保护.

    作者:龙献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率低的原因分析

    对我市10所基层医院感染率的统计学资料调查中发现从1994~19 99年,每年度的医院感染率均在2%~3%之间,处于较低水平,分析主要原因除了与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措施认真有效落实外,还与以下4个方面的客观原因有关.现分析如下.

    作者:孙启云;孙希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生态分布初步调查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肠道微生态菌群. 方法采集30例大于60岁老年健康医务人员及32例小于60岁中青年健康医务人员粪便,每例作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9种细菌;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在19种细菌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肠杆菌、棒状杆菌、酵母样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数值上两组人群有显著差异P <0.05;比较不同性别组对19种菌的数值差异表明,除乳杆菌外均无统计学差异,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中的主要6种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1.结论医务人员肠道菌群有意义的高于非医务人群.

    作者:张秀珍;陈东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00株弯曲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目的了解近几年弯曲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分析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做敏感性. 结果 1994~1998年氨基糖苷类、硫霉素、多粘菌素B、克拉霉素、麦迪霉素均无耐药菌;红霉素耐药为1.9%~4.5%,氟喹诺酮类为30.2%~54.5%,且氟喹诺酮类之间有完全性交叉耐药;头孢一、二代无敏感菌株;三代耐药菌多在50%以上.结论红霉素耐药菌5年来相对稳定,仍可作为治疗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 次选氨基糖苷类、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氟喹诺酮类、头孢类治疗效果差.

    作者:侯凤琴;沈宝铨;孙新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深部真菌感染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特点、诱因及治疗.方法分析53例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小儿患者年龄、基础疾病、高危因素及治疗.结果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常见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多见;并有多部位受累,菌血症发生.结论出生时的状况,小儿所患基础疾病及激素、抗生素、化疗、免疫抑制剂、静脉营养的应用与发病关系密切;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有效.

    作者:王建文;唐锁勤;吕善根;冉丛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方法对4年476例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连续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漏报病例与医院感染病例的比率1996年为86.3%;1997 年为40.2%;1998年为37.9%;1999年为16.2%.结论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医务人员的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许小平;马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控资料分析

    目的监测医院感染率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结果全年调查出院患者数23 534人,医院感染率4.44%;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手术伤口感染列前3位;科室医院感染率血液内科居首位为33.84%,ICU、神经外科次之;医院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9%,革兰阳性菌占31.3%,真菌有上升趋势占22.8 %;消毒效果总合格率为97.6%.结论继续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为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的病原体送检率,以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沈倍义;徐可蓉;胡福兰;肖伟;李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根管充填材料的细菌检测

    本实验对新开盒、刚调配的根充材料,与放置于治疗台上24 h后的根充材料及对放置于24 h后再进行甲醛熏蒸消毒的根充材料进行细菌检测,初步探讨了目前根充材料的使用情况.

    作者:陈细多;郭华;黄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病原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产ESBL菌株, 同时监测其耐药性,指导此类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用Etest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药敏试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药敏试条.结果医院感染产ESBL为66.67%,非院感为11.84%;主要产酶菌为肺炎克雷伯菌,次为大肠埃希菌,其他细菌也有产酶株;产酶菌对头孢菌素有较高耐药性,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药物也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检测ESBL菌株,有助于临床治疗此类细菌引起的感染,防止医院感染产ESBL病原菌的暴发性流行.

    作者:张勇昌;赵桂兰;赖伟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嗜血杆菌在儿科的检出特点及药敏研究

    目的研究在常规工作中提高嗜血杆菌检出率的方法,探讨嗜血杆菌在患儿身体各部位、年龄、季节的感染特点和耐药状况.方法改进培养基分离儿科4 924份标本中的该菌并归纳分析.结果 [ HT5”SS 检出该菌583株,标本检出率:咽30.2%,痰8.7%,阴道15.4%,支气管1.9%,胸水 0.8%;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8%、28%;β-内酰胺酶16.6%.结论使用300 γ/片杆菌肽可提高检出率;重视该菌呼吸道外感染;以药敏指导治疗.

    作者:郭玉芬;张美和;甄景慧;曹立;李奕;吴秀珍;董芳;张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70例新生儿输血及输血制品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调查

    目的了解婴儿输血和血制品后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情况. 方法 70例产妇分娩前CMV-IgG,IgM均阴性,其婴儿因各种疾病需输血及输注其他血制品,输注前婴儿血CMV-IgM均阴性,输注后3~4个月复查 CMV-IgM.结果 70例婴儿血CMV-IgM阳性有6例,发生率为8.57% ,输单一种血制品27例,CMV-IgM阳性率是0,输注多种血源的血液及多种血制品,CMV-I gM阳性率是13.95%(P<0.05).结论输血和血制品婴儿可以感染CMV;输多个血源的血液或血制品比输单个血源或血制品感染CMV机会大得多 .

    作者:郑惠童;邹红梅;程冰梅;刘倩筠;高伟玲;黄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关节腔积液中检出格氏李斯特菌1例

    格氏李斯特菌(Listeria grayi)是1992年国际上又重新命名的一个菌种,2000年6月我们从1例住院患者右下肢膝关节关节腔积液中连续两次分离到该菌,报告如下.

    作者:林九玲;李百丽;秦开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调查

    我们从1997年8月~2000年8月对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支患者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勤;石德秀;廖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结核药复方制剂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3种主要抗结核药复方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结果药物单独抗结核菌作用以异烟肼强,利福平次之,吡嗪酰胺体外抗结核菌活性较低;从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看,利福平与异烟肼有相加作用,利福平与吡嗪酰胺、异烟肼与吡嗪酰胺皆有协同作用;将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按120∶80∶250的比例联合用药,其抗菌作用比单独的利福平、异烟肼强1~2倍.结论体外实验结果与其他报道中的动物模型实验及人在结核病化疗实验联合证明,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单药的抗结核效能,使结核病的短程化疗得以实现.

    作者:刘勇;张智洁;王群;党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