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云;孙希玲
目的监测医院感染率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结果全年调查出院患者数23 534人,医院感染率4.44%;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手术伤口感染列前3位;科室医院感染率血液内科居首位为33.84%,ICU、神经外科次之;医院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9%,革兰阳性菌占31.3%,真菌有上升趋势占22.8 %;消毒效果总合格率为97.6%.结论继续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为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的病原体送检率,以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沈倍义;徐可蓉;胡福兰;肖伟;李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卫生学监测,督促加强医院清洁和消毒措施的落实.方法分析总结了医院在空气、物表、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果各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不规范操作仍较普遍,从而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可比性等 .结论医院进行卫生学监测时,应以相应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作指导,规范化操作.
作者:薛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HT5”H 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医院感染性眼内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0.205%,其中1例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眼球摘除;2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结论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杜绝玻璃体切除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姚毅;黄一飞;赵军平;尹东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32例深部真菌感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部真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0.51%,以老年患者居多;易感因素包括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化疗及放疗等.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及治疗困难,强调预防为主;提高认识,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是防治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章涛;宋绍辉;滕维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导尿管伴随尿道感染(Utlc)的原菌谱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1月间,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患者尿液行细菌学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以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留置导尿管患者2 071例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535 株,阳性率25.8%;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约占65%;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不动杆菌及克雷伯菌属占前4位;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或阳性菌敏感率明显优于第一和二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也有较好的效果.结论留置导尿管致尿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出现多重耐药,抗生素应交叉使用,必要时联合应用.
作者:钟惟德;蔡岳斌;胡建波;王良圣;魏鸿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细菌对药物敏感性进行测定.方法分析33例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症状与体征、X线检查、治疗与转归等;以及痰细菌培养方法和测定阴沟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80%患者有基础疾病, 其中COPD常见,混合菌感染11例(33%),混合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真菌 ;药物敏感测验提示阴沟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而氨曲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为较敏感抗生素.结论阴沟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87.8%为老年人、84.4%为医院感染,多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治疗困难;应重视痰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的测定,选用有效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作者:李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近几年弯曲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分析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做敏感性. 结果 1994~1998年氨基糖苷类、硫霉素、多粘菌素B、克拉霉素、麦迪霉素均无耐药菌;红霉素耐药为1.9%~4.5%,氟喹诺酮类为30.2%~54.5%,且氟喹诺酮类之间有完全性交叉耐药;头孢一、二代无敏感菌株;三代耐药菌多在50%以上.结论红霉素耐药菌5年来相对稳定,仍可作为治疗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 次选氨基糖苷类、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氟喹诺酮类、头孢类治疗效果差.
作者:侯凤琴;沈宝铨;孙新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掌握消毒剂知识的情况,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随机抽查了106名医务人员掌握消毒剂知识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胡秀华;冯少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肠道微生态菌群. 方法采集30例大于60岁老年健康医务人员及32例小于60岁中青年健康医务人员粪便,每例作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9种细菌;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在19种细菌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肠杆菌、棒状杆菌、酵母样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数值上两组人群有显著差异P <0.05;比较不同性别组对19种菌的数值差异表明,除乳杆菌外均无统计学差异,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中的主要6种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1.结论医务人员肠道菌群有意义的高于非医务人群.
作者:张秀珍;陈东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以选择抗生素预防治疗的对象.方法分析48 例医院感染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8例无SBP的配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原有肝性脑病史、SBP史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管压迫和血管加压素或奥曲肽治疗者PT延长逾10 s及腹水总蛋白低于15 g/L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 .而且SBP组患者血清和腹水补体均值明显降低,血清肌酐显著升高.结论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各项指标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内易感SBP的危险因素,对具这些因素的患者宜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以防SBP发生.
作者:杨大明;孟宪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产ESBL菌株, 同时监测其耐药性,指导此类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用Etest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药敏试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药敏试条.结果医院感染产ESBL为66.67%,非院感为11.84%;主要产酶菌为肺炎克雷伯菌,次为大肠埃希菌,其他细菌也有产酶株;产酶菌对头孢菌素有较高耐药性,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药物也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检测ESBL菌株,有助于临床治疗此类细菌引起的感染,防止医院感染产ESBL病原菌的暴发性流行.
作者:张勇昌;赵桂兰;赖伟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实验对新开盒、刚调配的根充材料,与放置于治疗台上24 h后的根充材料及对放置于24 h后再进行甲醛熏蒸消毒的根充材料进行细菌检测,初步探讨了目前根充材料的使用情况.
作者:陈细多;郭华;黄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8年11月~1999年6月,产科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
作者:刘春荣;王飞;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致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流行病学监控提供依据.方法质粒的检测采用Kako-Liu快速法和改进的Meyer法进行.结果西安地区致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为60.9%;并有48%的耐药性质粒可发生转化;鼠伤寒沙门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低为4.88%,其次头孢曲松为9.76%,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为14.64%,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为90.24%,其次氨苄西林为8535%,对其他多种抗生素也有不同的耐药.结论西安地区致小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R质粒的携带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彭道荣;于文彬;孙怡群;丁振若;徐修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4月,我院从一患者小腿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李国伟;周中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调查血液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A)暴发情况,预防交叉感染.方法对血液科1周内出现4例患者陆续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进行调查.结果 4例患者前后发病,症状相同,检出同种细菌;从工作人员手和空气中培养出相同菌种,示意为医院交叉感染.结论血液科医务人员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再教育 ,提高医院感染意识,制订控制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作者:张玉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方法对4年476例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连续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漏报病例与医院感染病例的比率1996年为86.3%;1997 年为40.2%;1998年为37.9%;1999年为16.2%.结论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医务人员的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许小平;马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我市10所基层医院感染率的统计学资料调查中发现从1994~19 99年,每年度的医院感染率均在2%~3%之间,处于较低水平,分析主要原因除了与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措施认真有效落实外,还与以下4个方面的客观原因有关.现分析如下.
作者:孙启云;孙希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从1997年8月~2000年8月对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支患者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勤;石德秀;廖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医院感染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与平原地区相关资料对比.结果高原地区医院感染的特点:青壮年居多;原发疾病以内科、外科和高原性疾病为主;部位以上呼吸道、手术切口、烧伤创面感染为高;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为优势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较少.结论高原特殊气候、环境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是形成高原地区医院感染特点的主要因素,医务人员应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洪斌;王雪莎;何代平;黄云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