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防治新进展

常立文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预防, 治疗, 早产儿
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极不成熟早产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因此,预防BPD的发生、发展远比治疗重要.本文针对导致BPD发病的中心环节,系统介绍了预防早产,防治机械通气、氧化应激和感染或炎性导致的肺损伤等方面的进展.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脑损伤是导致早产儿远期神经系统伤残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早产儿脑损伤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赖颅脑影像学检查和脑功能测定.本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治要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以有助于临床医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刘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儿桥本甲状腺炎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一例

    患儿,女,8岁.因“胸闷2个月,全身水肿20 d”入院,患儿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平卧时加重,坐起或休息后稍缓解,曾于外院按“心肌炎合并心包积液”住院治疗15d(具体治疗不详),自动出院,患儿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近20d患儿出现双下肢及面部水肿,夜间无法入睡,不能平卧,遂入我院,病程中患儿呼吸费力,气短,有少许咳嗽,无明显咳痰,追问病史后发现,入院前6个月有明显的畏寒表现.食纳差,精神差,活动受限,大小便正常,无发热、皮疹、关节痛及盗汗,无长期服用激素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手术外伤史.患儿宫内缺氧,出生时有窒息抢救史,Apgar评分不详,体重3250g.

    作者:黄晓碧;江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他巴唑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一例

    患儿,女,7岁,因“肉眼血尿1周,发热3d”入院.患儿入院前l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无尿急、尿频、尿痛,家人未在意.入院前3d出现发热,体温高38.5℃,伴有单声咳嗽,于院外肌注药物2次(具体不详),效果差,故为明确诊治入院.既往8个月前,在外院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直规律口服他巴唑8个月.

    作者:乌日娜;王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是其首选和基础用药,然而临床中约有10% ~ 20%的患者对激素耐药,耐药机制复杂.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受体参与了耐药的发生.本文就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做一综述.

    作者:张秀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有效性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诊断为新生儿ALI的患儿,22例新生儿采用PS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组),20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前及使用PS后的血气指标及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OI)、X线胸片动态变化,并随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PS后,肺顺应性增加,2h、24 h、72 h的动态肺顺应性分别为(0.56±0.09) ml/(cm H2O·kg)、(0.73±0.12) ml/(cm H2O·kg)、(0.52±0.14) ml/(cm H2O·kg),与对照组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S后2h、24 h、72 h的O1分别为345.5±23.9、338.2±26.7、317.6±27.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21.4±24.2)h、住院时间(12.5±2.1)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x2 =3.57,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P>0.05).结论 PS气管内滴入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作为治疗新生儿ALI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降低了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尹同进;杨代秀;叶巍岭;董莉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ICU婴儿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PICU婴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PICU收治的141例脓毒症患儿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存活组与死亡组)的研究策略,以患儿入院日为研究起点,死亡或出院为终点,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并选择性别、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脓毒症严重程度、脏器受累数、入PICU当天的危重病评分、血生化指标(乳酸、白蛋白、血糖)、血气指标(碱剩余、碳酸氢根、pH值)、是否休克、培养阳性等14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41例患儿的年龄1~12个月,其中脓毒症72例,严重脓毒症69例,死亡29例,病死率为20.6%.29例死亡患儿中,13例有基础疾病.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感染部位均以肺部为主,分别占47.2%(34/72)、47.8%(33/69);血培养均有34例阳性,分别占47.2% (34/72)、49.3% (34/69).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基础疾病、年龄、脓毒症严重程度、休克、脏器受累数、危重病例评分、血乳酸、血气pH值、碱剩余、碳酸氢根与脓毒症死亡有关.经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脓毒症严重程度(OR=22.5,95%CI=5.089,99.475)和脏器受累数(OR=3.305,95%CI=2.152,5.075).结论 婴儿脓毒症严重程度越重和器官受累数越多,死亡风险越大.

    作者:李璧如;安康;曹清;赵醴;钱娟;王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氧致慢性肺疾病新生鼠肺组织Smad4、Smad7表达及其可能作用

    目的 探讨在高氧致新生鼠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s,CLD)发生、发展过程中,肺组织Smad4、Smad7蛋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 将出生12h内的64只新生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对照组),每组均为32只.采用高体积分数氧诱导CLD模型,于实验1、3、7、14d分离大鼠肺组织.应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肺组织纤维化评分以确定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肺组织中Smad4、Smad7的表 达水平.结果 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强(肺组织纤维化评分7 d:2.67±0.21 vs 0.58±0.17;14 d:4.48±0.24 vs 0.63±0.13,P<0.05);肺组织Smad4、Smad7蛋白主要定位于肺上皮细胞及间质成纤维细胞;Smad4蛋白表达强度明显增强(7 d:122.35±10.30 vs 140.08±7.77;14 d:129.70±7.33 vs 144.99 ±6.49,P<0.05);Smad7蛋白表达第14天明显减弱(132.16±4.38 vs126.22±6.49,P<0.05).结论 暴露高氧中的新生鼠,肺组织信号传导蛋白Smad4表达上调及Smad7表达下调可能与CLD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郭春艳;富建华;薛辛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儿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使用API和VITEK-2系统鉴定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6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结果 3年来我院儿童血流感染共分离致病菌724株,分离多的前五位细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35株)、肺炎克雷白菌属(91株)、大肠埃希菌(59株)、粪肠球菌(50株)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40株).其中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78.7%和27.5%,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73.6%的肺炎克雷白杆菌和67.8%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除两株肺炎克雷白杆菌外,均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儿童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应重视血培养病原菌的耐药监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作者:刘建华;周秀珍;张智洁;崔兵;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马链球菌感染脓毒症一例

    患儿,男,7个月,因“精神不振4d、发热3d、拒乳及呼吸困难2d”入院.患儿于1周前右手腕部被热猪血烫伤,家属给予烫伤膏外敷,未予其他治疗.患儿入院前3d开始发热,体温未测.家属给予口服感冒药,无抽搐.入院前2d患儿开始呕吐,每日2~3次,每次量不多,均为胃内容物,拒食,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颜面略发绀,烦躁,呻吟.入院前16 h未再排尿.病程中,排黄色稀便数次,量不多.入院查体:T 37.4℃,P 210次/min,R 72次/min,BP 80/50 mm Hg(1 mm Hg =0.133 kPa),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0%以上.危重状态,颜面苍白,口周发绀,呼吸急促,呻吟,烦躁,重度呼吸困难,鼻扇(+),三凹征(+).

    作者:程立红;林佳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五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8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早产儿、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常规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肾脏CT检查.结果 8例血培养阳性患儿中5例尿培养有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尿常规均有白细胞升高,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肾窦强回声改变,CT检查可见肾窦区斑片状高密度影,其中1例并发肾脓肿改变.确诊病例均给予氟康唑静点治疗,其中2例由于疗程短,出现复发.结论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且症状隐匿,需常规多次行尿常规、尿培养及泌尿系统影像检查,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要足疗程治疗,疗程至少6~8周,防止复发.

    作者:王国华;戴春来;李玉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童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增强儿科临床医生对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STS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2例STSS患儿既往体健,均有发热,1例以咳嗽、气促、呼吸费力为主要症状,另1例主要表现为皮疹、肢体肿胀.2例患儿病情均在数小时内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抗感染及其他综合治疗,2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上并不多见,且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变化较大,只有早期识别、诊断本病,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作者:林苗苗;何时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腹泻病致横纹肌溶解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儿,男,6个月,因“腹泻3d,无尿、反应差1d”入院,解大便5~6次/d,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次量较多,无黏液脓血,无腥臭,无发热,无呕吐.2d前曾在门诊补液治疗,病情无好转,未及时复诊,入院当天无尿,刺激后不哭,无抽搐.患儿出生后母乳喂养,已添加米粉等辅食,患儿及其母均无特殊饮食(如小龙虾等)及中毒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陆燕;张旭;邓为彬;吴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北京地区3至12岁1581例健康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探讨健康儿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1581例健康儿童分为3~6岁、~10岁、~12岁3组,按年龄、性别及室性早搏发生与否分组进行心律失常发生率、HRV的5项时域值的比较.结果 (1) ECG和24h心电监测(Holter)示健康儿童的平均心率、慢心率和快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R、QTc间期相反,除PR间期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儿童Holter和ECG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0,P<0.05).(3)不同年龄组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与3~6岁组比较,~ 10岁和~12岁组室性早搏发生危险度明显增加(OR =1.31和2.04).(4)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6)按室性期前收缩分组,HRV的5项时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健康儿童的心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QTc间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2)健康儿童Holter检测心律失常中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高.(3)健康儿童中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青春前期更明显.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无关.(4)健康儿童HRV存在年龄差异,提示儿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5)青春期前,男女间HRV的差异为显著,提示可能此年龄段男女间心脏自主神经发育的不一致性.(6)健康儿童室性早搏的发生大部分为良性早搏.

    作者:马丽娟;石琳;吴铁吉;郑彤;李露萍;王琍;汪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童院内心肺复苏结局及分析

    目的 研究医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发生及结局,并分析需要CPR患儿的预后,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应用Utstein模式登记表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需要CPR且年龄>28 d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ing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24 h为近期预后(复苏成功)的评价标准,对于出院患儿,在出院后6个月应用小儿脑功能类别量表进行脑功能评价.结果 需要CPR患儿共36例,其中ROSC> 24 h共15例,占需要CPR患儿的41.7%,存活至出院共7例,占需要CPR患儿的19.4%.单因素分析ROSC> 24 h组患儿在起始心脏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与ROSC< 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24h组起始心脏节律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在CPR中如需要进行除颤则预后欠佳,基础疾病为心脏病患儿预后不佳;对出院患儿随访除1例失访外,4例患儿脑功能评分在2级以下,4级及5级各1例.结论 我院院内CPR成功率与发达国家报道类似,起始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影响近期预后,CPR患儿能够存活则神经系统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张欣;李星;王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氧合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8例,分为PS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68例,PS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 70 ~ 100 mg/kg,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肺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治疗组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6h、12h、24 h、48 h的PaO3/FiO2、呼吸机有效指数均高于常规治疗组,而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治疗组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66±13)h、(82 ±26)h]和用氧时间[(86±13)h、(103±25)h)]均较常规治疗组[(80 ±18)h、(101 ±36)h和(104±16)h、(125 ±29) h]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S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常明;卢红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儿反应差和反复抽搐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 患儿,女,15 d,因“反复抽搐5d”入院.患儿系G1P1,孕41周,剖宫产出生,无宫内窘迫,无胎膜早破,无窒息抢救史,出生时羊水清,脐带、胎盘无异常,出生体重3500 g,24h内解胎粪,生后4h开奶,母乳喂养,生后1周,患儿突然出现不吃、少哭,无发热,5d前于外院就诊,医生发现患儿抽搐,抽搐方式不详,每次抽搐约1 min左右,住院5d,给予头孢硫脒及头孢曲松抗感染,鲁米那止痉,甘露醇降颅压,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完善相关检查,抽搐原因未明确,患儿吃奶少,仍有抽搐,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门诊以“抽搐原因待查”收入院.母亲孕期正规产检,无病毒感染史及特殊用药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作者:张淑莲;陈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四例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CCHS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反复青紫、高碳酸血症、撤机失败的4例患儿临床资料,经过相关检查,除外可导致低通气的心、肺、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原发病,并行CCHS主要致病遗传基因Phox2b检测,结合文献,对照CCHS诊断标准.结果 4例患儿均有CCHS典型临床特征:清醒时有足够的通气,睡眠时呼吸频率减慢,通气不足,出现青紫、高碳酸血症,对低通气所致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无觉醒反应.基因检测均证实存在Phox2b基因突变,2例经予以无创通气治疗,l例3个月大时顺利出院,继续家庭无创通气,1例1个月时出院,家庭监护治疗,随访至今,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对于持续存在的睡眠状态下通气不足、反复高碳酸血症、撤机失败,而无心、肺、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原发病,需考虑CCHS,Phox2b基因检测可作为CCHS的重要诊断手段,无创通气治疗可为CCHS患儿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

    作者:韩涛;邓亚玲;杨尧;李秋平;梁婧;杨常栓;尹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危重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同期入住PICU的脓毒症患儿42例为脓毒症组,先天性心脏病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手术治疗后的患儿20例为术后组,检测入院次日及手术后次日晨血清GH和IGF-Ⅰ水平,选择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比较组间GH、IGF-Ⅰ水平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GH水平为(6.71±6.62) ng/ml,术后组GH水平为(8.86±8.06) ng/ml,,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87±3.3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脓毒症组与术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IGF-Ⅰ水平为(63.72±54.17) ng/ml,与术后组(119.06±102.12) ng/ml和健康对照组(154.22±107.10) ng/ml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内存活者与死亡者比较GH无统计学意义差异,IGF-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危重症时GH水平升高对机体应激具有积极作用;脓毒症时IGF-Ⅰ水平显著降低,可作为反映重症感染存在的较灵敏指标,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田杨;曾洁群;朱翠平;郑锐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儿阑尾炎诊治体会

    病例1:男,孕34周产,年龄29 d,体重4.1kg,因腹胀伴呕吐2d入院.患儿进奶后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排便量少.查体精神反应差,腹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迂曲扩张,腹肌韧,叩诊呈鼓音,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腹部立位平片显示多量液气平面.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示:WBC 15.55×109/L,RBC 3.16×1012/L,Hb 97 g/L,CRP 60.9 mg/L.术前诊断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肠末端及回盲部与后腹膜及腹壁粘连成团,肠间隙及肠管表面较多陈旧性黄色脓胎,阑尾呈黄白色,破絮状.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坏疽、粘连肠梗阻,行阑尾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病理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坏疽穿孔、阑尾周围炎.术后恢复顺利.

    作者:潘俊涛;侯广军;王献良;耿宪杰;王家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结果的关系

    目的 探讨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胸闷、叹气等儿童157例,男86例,女71例,年龄3 ~18岁,平均(11.34±3.29)岁.在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上述症状,取得受试者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进行HUTT.HUTT前监测患儿基础状态下空腹微量血血糖.结果 (1) HUTT阴性组(n=63)与HUTT阳性组(n=94)之间空腹血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40 ±0.52) mmol/L vs (5.35±0.61) mmol/L,t=-0.590,P>0.05].(2) 94例HUTT阳性儿童中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仅l例未纳入统计,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n=67)、混合型血管迷走性晕厥(n=10)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n=16)之间空腹血糖未见组间差异[(5.34±0.54)mmol/L vs (5.07 ±0.64) mmol/L vs (5.49 ±0.81) mmol/L,P均>0.05].(3) 67例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n=16)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51)两种诱发方式的空腹血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32±0.54) mmol/L vs(5.35 ±0.55) mmol/L,t=0.166,P>0.05].(4)空腹血糖<5.5 mmol/L与≥5.5 mmol/L两组的HUTT阴性率[37.63%(35/93) vs43.75%(28/64)]和HUTT阳性率[62.37% (58/93) vs 56.25% (36/6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 =0.585,P>0.05).结论 空腹血糖对儿童HUTT结果没有预测价值.

    作者:林萍;李芳;王成;罗海燕;祝立平;康美华;储卫红;冉静;李云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