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李心元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患病率.方法 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79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心电监测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共发现有128例患儿出现心律失常,其类型分别为:(1)束支传导阻滞97例(75.8%);(2)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14.2%),其中合并右束支阻滞5例(3.9%),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1例(0.8%);(3)异位心律25例(19.5%),分别为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10例(7.8%),室性早搏8例(6.3%),单纯房性早搏5例(3.1%),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6%).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失常以束支传导阻滞常见,其次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异位心律少见.易合并心律失常的先天性心脏病为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心内膜垫缺损.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高.
作者:袁越;唐浩勋;迟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CRP.结果 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组CRP阳性率为88.33%,肺炎支原体肺炎组CRP阳性率为13.3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CRP检测对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早期鉴别及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RP升高时,可考虑为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或提示有较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作者:于凤丽;王丹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昏迷是儿科急诊临床工作中常见到的危急症状之一,其病因十分庞杂,包括颅内、颅外疾病,感染或非感染原因.国内曾有报道,病因明确的昏迷不良预后率为37.5%,而病因不明确昏迷的不良预后率为100%,提示早期识别昏迷原因,施以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途径.有机酸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平时症状隐匿,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昏迷甚至猝死.
作者:李尔珍;朱彦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脏性猝死可突然发生在任何时候,较难预测,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目前尚十分有效的措施,但严密监测高危人群,及时发现并及时正确的施救,有助于提高心搏骤停儿童的存活率.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与血液流变学(血流变)的关系.方法 将2005年6月~2007年4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单纯性新生儿高胆100例分为心肌酶异常组(观察组)和心肌酶正常组(对照组),行心电图及血流变检测,并观察轻、中、重度高胆患儿血流变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流变表现为低切变和高切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心肌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显著降低.治疗后随着胆红素水平下降,上述指标也恢复正常,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随着高胆程度的加重,上述五项指标升高,而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新生儿高胆引起心肌损害,高浓度脂溶性的胆红素在血循环中引起微血管中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血液黏度增加,可致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缺氧加剧,引起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早期治疗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预防新生儿高胆造成的心肌损害.
作者:于浩滨;朱立春;沈文莉;吴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危重新生儿转运对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沧州市中心医院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将沧州市所辖15个县市40多家医院产、儿科组成转运网络,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部分进行转运前危重病例评分,开展了宫内转运及反向转运.结果 我院4年来转运418例危重新生儿,途中无一例死亡,转运后死亡14例,自动出院12例,抢救成功率96.6%.宫内转运26例均成活,成功率100%.反向转运22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100%.110例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危重组69例,成活66例,成活率96%;极危重组11例,成活5例,成活率45%.结论 迅捷安全的转运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
作者:姚庆云;肖敏;张德生;林霞;王瑞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呼吸道疾病,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咳嗽、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目前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支气管扩张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是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的关键.我们用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2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发伦;何金宁;陈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治疗中对肺氧合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将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0例N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保护通气组(PV组)和传统通气组(CV组),每组20例.对两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肺氧合功能指标、并发症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PV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和氧浓度显著低于CV组(P均<0.05);呼气末正压高于CV组(P<0.01);两组通气频率(RR)差异无显著性(P>0.05).(2)PV组PaCO2高于CV组(P<0.01);pH低于CV组(P<0.01);两组PaO2差异无显著性(P>0.05).(3)PV组上机后48 h与72h氧合指数明显低于CV组(P<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的比率在机械通气后72 h也高于CV组(P<0.01),PaO2/FiO2在各监测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4)P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低于CV组(P<0.05).(5)两组脑室内出血及动脉导管开放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V组上机时间均短于CV组(P<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肺部气体氧合,维持适当血氧分压,减少并发症,缩短上机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不增加脑室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的发病率.
作者:孙轶;周晓光;刘放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非离子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对不同浓度肺表面活性物质(PS)活性的影响.方法 (1)体外实验:利用闭泡式表面张力仪测量PEG、不同浓度PS(Curosurf)、血浆及混合物的大表面张力(γmax)和小表面张力(γmin),并计算其稳定系数(S.I.).(2)体内实验:大鼠经气管滴入3 mg/ml的3×109 CFU/ml大肠杆菌,24~36 h后,对大鼠行气管插管并左侧颈动脉插管术,机械通气15 min.然后将PaO2≤26.6 kPa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经气管分别滴入2 ml/kg生理盐水(NS组),Curosurf(PS组)、Curosurf与5%PEG混合物(1/2PS+PE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不给细菌).大鼠机械通气180 min后,用生理盐水[20 ml/(kg·次)]灌洗大鼠右肺三次,测定灌洗液的γmin.结果 (1)体外实验:1.25 mg/ml的PS γmin<2 mN/m,S.I.>1.6,而0.62 mg/ml和0.31 mg/ml的PS γmin>10 mN/m,S.I.<0.8;加入5%PEG后,混合物γmin<2 mN/m,S.I.>1.6;血浆存在时,不同浓度PS与PEG混合物不同程度地降低了γmin,提高了S.I..存在1%血浆时,1.25、0.62 mg/ml PS与PEG混合物γmin<2 mN/m,S.I.>1.6,并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体内实验:1/2PS+PEG组和PS组大鼠肺泡灌洗液γ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NS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E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不同浓度PS的活性,逆转因血浆蛋白引起的失活.
作者:孙丽萍;甘小庄;董声焕;宋国维;郭琳瑛;王翀;李红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儿,男,2岁,因误吸汽油3.5 h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5 h误吸汽油一口后出现呛咳,烦躁不安,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给予吸氧,静脉输入维生素C、速尿、地塞米松、西米替丁、5%葡萄糖150 ml等,症状无好转,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颜面发绀,急转入我院.病后无抽搐、无咯血.入院时查体:T 36.7℃,R 57次/min,P 170次/min,BP 95/6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不清,躁动,呼吸急促,可闻到汽油气味,颜面发绀,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球结膜轻度水肿、颈软.双肺闻及密集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70次/min,无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
作者:杨显贵;王华;李海燕;郭淑艳;张敬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19例快速自行消退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11例,女8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6.5岁.入院时GCS评分9~15分,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0~30 ml.经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于伤后12 h内消退者9例,~24h者6例,~72 h者4例.结论 脑脊液经撕裂的蛛网膜冲洗血肿,使之得以稀释扩散及重新分布,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脑血管搏动的去纤维化作用、颅骨骨折伴硬脑膜撕裂、颅缝与囟门未完全闭合、适当增高的颅内压等也有助于血肿快速消退.
作者:杨涌杰;洪洋;吕涛;李刚;关俊宏;蒋兆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方法 将102例HMD患儿按临床症状和X线胸片结果分为轻中度HMD组(Ⅰ、Ⅱ级)72例,重度HMD组(Ⅲ、Ⅳ级)30例.对不同程度HMD患儿实施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械通气、或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不同医护对策,强化有关早产儿护理技巧,并观察其总体和分组医护疗效.结果 所有HMD患儿呼吸支持中CPAP为主者占55.9%,且PS治疗者为46例,不到总数一半,但总体痊愈率达82.4%;CPAP组中加用PS未见提高疗效(P>0.05),但机械通气组加用PS确能提高疗效(P<0.05).结论 HMD发病程度和临床经过轻重不一,配合不同医疗手段及护理对策亦应各有侧重.对轻中度HMD早期予CPAP治疗即可,若不耐受再予PS和机械通气,Ⅲ级、Ⅳ级HMD原则上应机械通气并予PS.HMD早产儿若干护理技巧是患儿痊愈的重要保证.
作者: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张谦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危重患者的转运,速度无疑是安全的一大要素.因此,航空转运发展史始终紧跟着航空器发展史(表1).在发达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转运早已成为社会医疗救护转运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伤病员通过飞机转运到各医疗中心[1].
作者: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312例,送检痰标本217份,分离到阳性菌株149株,阳性率68.7%,其中革兰阴性(G-)菌占65.8%;革兰阳性(G+)菌占32.2%;真菌占2.0%.排列前五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产ESBLs肺炎克雷白杆菌株,占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的5.3%.耐甲氧西林金葡菌3株、溶血性葡萄球菌2株.G-菌耐药率高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低的是亚胺培南;其次是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佐巴坦、阿米卡星.而G+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地区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以G-杆菌为主,肺炎克雷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青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几乎全部敏感.
作者:CHEN Hong;JIANG Jin-biao;WU Fu-gen;谢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尽管心脏性猝死(SCD)在小儿很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对家庭和医疗机构来讲都是巨大的打击.新的研究发现,美国SCD每年为45万例,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有近5万患者死于各种原因的猝死[1,2].SCD的定义是由于心脏原因从出现症状的1 h内出现非预测性的自然死亡,或既往没有表现出致命的症状,但在睡眠过程中患者出现无目击者的死亡[3].该病有2个发病高峰:从出生~生后6个月和年龄在45~65岁之间[4].在成人常见的原因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占所有SCD患者的80%.
作者:张清友;杜军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脏性猝死(SCD)的概念或定义至今尚未得到完全的共识.多数专家和学者主张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剧1 h内发生的死亡[1,2].SCD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不可预料和病死率高等特征.约80%的SCD病例发生在院外(尤其是在家中),能被成功地心肺复苏而幸存的机会很少.SCD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人类和医学面临的大挑战之一.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手术创伤、腹腔炎性渗出和肠壁水肿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并存的黏连性肠梗阻.若对本症认识不足,常常导致不必要的手术,甚至造成肠瘘、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我院近年来采用在B超监视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丽娜;李心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危重儿院前急救系统转运模式及方法,以利于进一步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方法 对我院接诊转运的107例危重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患儿全部转运成功,转运半径300 km.结论 正确评估患儿能否安全转运直接关系到危重儿的预后,而院前转运系统的实施提高了危重患儿诊治的整体水平.
作者:李长金;谭忠友;骆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正常和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确定新生儿血浆8-iso-PGF2α正常参考值范围,分析HIE患儿8-iso-PGF2α水平变化及其对HIE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 正常新生儿72例,HIE患儿129例,分别于生后第1、3和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8-iso-PGF2α浓度.结果 (1)新生儿生后1周血浆8-iso-PGF2α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3.39±6.25)ng/L(95%可信区间11.78~16.56 ng/L).(2)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于生后24 h内达高峰,轻、中、重度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分别为(51.48±17.70)、(121.78±33.99)和(240.80±91.91)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生后第1天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水平(P<0.01);生后第3天,轻度和中度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下降至正常新生儿水平(P>0.05),但重度HIE患儿于生后7 d的血浆水平仍高于正常新生儿水平.(4)以正常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浆8-iso-PGF2α的均值+2倍标准差作为区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诊断HIE的特异性为93.9%,敏感性为97.2%.结论 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峰值于病程第1天出现,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相关;血浆8-iso-PGF2α水平测定是一项评估HIE患儿病情可靠的生化指标.
作者:胡大磊;肖昕;郝虎;黄润忠;陈文清;陈志辉;周晓光;叶贞志;张清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168例肺炎患儿中发生继发性腹泻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组加服醒脾养儿颗粒.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显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满意,尤以合并轻、中度营养不良性贫血患儿的疗效更佳,且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徐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