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伦;何金宁;陈胜利
目的 探讨ICU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趋势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2~2006年ICU住院患儿的所有分离菌株进行分析,检测方法严格按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新标准进行.结果 2002~2006年成都市儿童医院ICU患儿各类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1.9%、革兰阳性菌33.8%、真菌4.3%.本组病原菌前10位依次为大肠埃希杆菌(22.2%)、肺炎克雷白杆菌(12.5%)、金黄色葡萄球菌(9.7%)、表皮葡萄球菌(8.8%)、阴沟肠杆菌(8.5%)、其他葡萄球菌(7.4%)、铜绿假单胞菌(7.1%)、鲍曼不动杆菌(4.6%)、肠球菌属(4.3%)、化脓性链球菌(3.7%).痰培养和血培养病原菌排序不同.结论 2005~2006年与2002~2004年相比,本院ICU常见病原菌耐药趋势呈多态性变化.及时监测ICU病原菌耐药趋势变化对指导危重患儿合理用药致关重要.
作者:张国英;魏艳;王晓蕾;张励;郑静;黄成;廖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168例肺炎患儿中发生继发性腹泻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组加服醒脾养儿颗粒.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显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满意,尤以合并轻、中度营养不良性贫血患儿的疗效更佳,且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徐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均表现为血钠下降,尿钠升高,血浆平均渗透压下降.其中12例有脱水、低血容量表现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输液、补钠治疗;8例无脱水、低血容量表现者,予限制液体入量、限钠治疗.全部病例1~3 d血钠恢复正常,治愈12例,好转6例,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系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所致,治疗应具有针对性,早期纠正低钠血症在脑水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成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筛查及早期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的意义.方法 对深圳市2005年9月~2006年12月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筛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甲低患儿均在生后50 d内进行治疗,体格和智力发育均达到同龄儿童水平.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能早期发现甲低患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其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减少残疾儿的发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者:文伟;朱岩;黄晓春;伍小秋;申小玲;彭红兵;赖富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克雷白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从住院患儿的痰、粪便、尿、血等标本中分离培养出338株肺炎克雷白杆菌,先用纸片扩散初筛法选出产ESBLs可疑菌株后,再用双纸片法确证为产ESBLs菌株.结果 ESBLs肺炎克雷白杆菌占全部测试菌的25.4%,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ESBLs菌株(P<0.01).结论 早期检测ESBLs菌株,临床可参考药敏选用抗生素治疗此类细菌引起的感染.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危重儿院前急救系统转运模式及方法,以利于进一步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方法 对我院接诊转运的107例危重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患儿全部转运成功,转运半径300 km.结论 正确评估患儿能否安全转运直接关系到危重儿的预后,而院前转运系统的实施提高了危重患儿诊治的整体水平.
作者:李长金;谭忠友;骆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50 min,因生后反应差、呼吸不规则50 min收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胎龄38+3周,因羊水少,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而行剖腹产,出生体重1 650 g,羊水Ⅱ度污染,1min Apgar评分7分;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9分.家族中无糖尿病史.查体:T 36.6℃,R 34次/min,P134次/min,体重1 650 g,消瘦,反应差,哭声弱,无呻吟,前囟1.0 cm×1.0 cm,平软,张力不高,呼吸表浅不规则,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皮肤欠红润、干燥、弹性差,皮下脂肪菲薄,腹软,肝脏肋下1.5 cm,未触及肿块,外观无畸形,肌张力稍低.
作者:赵红;毕道濯;刘戈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第五届世界小儿危重症大会于2007年6月24日至6月2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现将笔者了解到的大会概况及有关内容作一简要介绍.1 会议概况本次大会由小儿危重症协会国际联盟(WFPICCS,主席Edwin van der Voort)主办,欧洲小儿新生儿危重症协会承办(大会主席团及学术委员会主席为瑞士日内瓦大学Peter Rimensberger教授).
作者:喻文亮;孙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流感相关性脑病(influenza-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IAE)是指在急性流感过程中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不包括脑膜炎、脊髓炎和高热惊厥.典型的IAE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后突然惊厥发作,起病1~2 d内快速进展至昏迷状态或死亡,病情凶险,病死率约30%[1,2].早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时期就发现一些嗜睡性脑炎与流感有关,当时还不能分离流感病毒故无法证实病原.
作者:曾玫;王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手术创伤、腹腔炎性渗出和肠壁水肿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并存的黏连性肠梗阻.若对本症认识不足,常常导致不必要的手术,甚至造成肠瘘、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我院近年来采用在B超监视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丽娜;李心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严重心律失常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如诊断和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有关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已有许多新的内容和观点.本文就儿科常见的几种严重心律失常诊断及药物治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肥厚性心肌病(HCM)占心肌病的10%~20%,是儿科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也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为了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现就我院2006年6~11月收治的2例HCM进行总结,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方静;黄岩花;朱飞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19例快速自行消退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11例,女8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6.5岁.入院时GCS评分9~15分,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0~30 ml.经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于伤后12 h内消退者9例,~24h者6例,~72 h者4例.结论 脑脊液经撕裂的蛛网膜冲洗血肿,使之得以稀释扩散及重新分布,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脑血管搏动的去纤维化作用、颅骨骨折伴硬脑膜撕裂、颅缝与囟门未完全闭合、适当增高的颅内压等也有助于血肿快速消退.
作者:杨涌杰;洪洋;吕涛;李刚;关俊宏;蒋兆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脏性猝死可突然发生在任何时候,较难预测,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目前尚十分有效的措施,但严密监测高危人群,及时发现并及时正确的施救,有助于提高心搏骤停儿童的存活率.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以急性症状出现1 h内突然意识丧失为先兆,患儿发生SCD前可以有已知的心脏病史,但是死亡的时间和形式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1].多项回顾性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SCD的年发病率为0.8~6.2/10万,明显低于成人的100/10万[2].小儿SCD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占1~13岁猝死原因的19%,14~21岁猝死原因的30%[3].
作者:李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非离子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对不同浓度肺表面活性物质(PS)活性的影响.方法 (1)体外实验:利用闭泡式表面张力仪测量PEG、不同浓度PS(Curosurf)、血浆及混合物的大表面张力(γmax)和小表面张力(γmin),并计算其稳定系数(S.I.).(2)体内实验:大鼠经气管滴入3 mg/ml的3×109 CFU/ml大肠杆菌,24~36 h后,对大鼠行气管插管并左侧颈动脉插管术,机械通气15 min.然后将PaO2≤26.6 kPa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经气管分别滴入2 ml/kg生理盐水(NS组),Curosurf(PS组)、Curosurf与5%PEG混合物(1/2PS+PE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不给细菌).大鼠机械通气180 min后,用生理盐水[20 ml/(kg·次)]灌洗大鼠右肺三次,测定灌洗液的γmin.结果 (1)体外实验:1.25 mg/ml的PS γmin<2 mN/m,S.I.>1.6,而0.62 mg/ml和0.31 mg/ml的PS γmin>10 mN/m,S.I.<0.8;加入5%PEG后,混合物γmin<2 mN/m,S.I.>1.6;血浆存在时,不同浓度PS与PEG混合物不同程度地降低了γmin,提高了S.I..存在1%血浆时,1.25、0.62 mg/ml PS与PEG混合物γmin<2 mN/m,S.I.>1.6,并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体内实验:1/2PS+PEG组和PS组大鼠肺泡灌洗液γ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NS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E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不同浓度PS的活性,逆转因血浆蛋白引起的失活.
作者:孙丽萍;甘小庄;董声焕;宋国维;郭琳瑛;王翀;李红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呼吸道疾病,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咳嗽、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目前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支气管扩张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是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的关键.我们用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2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发伦;何金宁;陈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糖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存在血糖异常高危因素的472例新生儿进行血糖检测.结果 检出低血糖210例,高血糖8例,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无特异性.结论 对于有血糖异常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避免血糖异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陈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方法 将102例HMD患儿按临床症状和X线胸片结果分为轻中度HMD组(Ⅰ、Ⅱ级)72例,重度HMD组(Ⅲ、Ⅳ级)30例.对不同程度HMD患儿实施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械通气、或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不同医护对策,强化有关早产儿护理技巧,并观察其总体和分组医护疗效.结果 所有HMD患儿呼吸支持中CPAP为主者占55.9%,且PS治疗者为46例,不到总数一半,但总体痊愈率达82.4%;CPAP组中加用PS未见提高疗效(P>0.05),但机械通气组加用PS确能提高疗效(P<0.05).结论 HMD发病程度和临床经过轻重不一,配合不同医疗手段及护理对策亦应各有侧重.对轻中度HMD早期予CPAP治疗即可,若不耐受再予PS和机械通气,Ⅲ级、Ⅳ级HMD原则上应机械通气并予PS.HMD早产儿若干护理技巧是患儿痊愈的重要保证.
作者: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张谦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危重新生儿转运对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沧州市中心医院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将沧州市所辖15个县市40多家医院产、儿科组成转运网络,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部分进行转运前危重病例评分,开展了宫内转运及反向转运.结果 我院4年来转运418例危重新生儿,途中无一例死亡,转运后死亡14例,自动出院12例,抢救成功率96.6%.宫内转运26例均成活,成功率100%.反向转运22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100%.110例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危重组69例,成活66例,成活率96%;极危重组11例,成活5例,成活率45%.结论 迅捷安全的转运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
作者:姚庆云;肖敏;张德生;林霞;王瑞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