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8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

文伟;朱岩;黄晓春;伍小秋;申小玲;彭红兵;赖富美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新生儿筛查,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筛查及早期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的意义.方法 对深圳市2005年9月~2006年12月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筛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甲低患儿均在生后50 d内进行治疗,体格和智力发育均达到同龄儿童水平.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能早期发现甲低患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其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减少残疾儿的发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与有机酸代谢异常有关的昏迷

    昏迷是儿科急诊临床工作中常见到的危急症状之一,其病因十分庞杂,包括颅内、颅外疾病,感染或非感染原因.国内曾有报道,病因明确的昏迷不良预后率为37.5%,而病因不明确昏迷的不良预后率为100%,提示早期识别昏迷原因,施以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途径.有机酸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平时症状隐匿,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昏迷甚至猝死.

    作者:李尔珍;朱彦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呼吸道疾病,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咳嗽、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目前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支气管扩张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是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的关键.我们用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2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发伦;何金宁;陈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肥厚性心肌病二例及文献复习

    肥厚性心肌病(HCM)占心肌病的10%~20%,是儿科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也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为了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现就我院2006年6~11月收治的2例HCM进行总结,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方静;黄岩花;朱飞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与急救处理

    心脏性猝死可突然发生在任何时候,较难预测,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目前尚十分有效的措施,但严密监测高危人群,及时发现并及时正确的施救,有助于提高心搏骤停儿童的存活率.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41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分析

    目的 研究危重新生儿转运对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沧州市中心医院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将沧州市所辖15个县市40多家医院产、儿科组成转运网络,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部分进行转运前危重病例评分,开展了宫内转运及反向转运.结果 我院4年来转运418例危重新生儿,途中无一例死亡,转运后死亡14例,自动出院12例,抢救成功率96.6%.宫内转运26例均成活,成功率100%.反向转运22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100%.110例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危重组69例,成活66例,成活率96%;极危重组11例,成活5例,成活率45%.结论 迅捷安全的转运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

    作者:姚庆云;肖敏;张德生;林霞;王瑞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68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筛查及早期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的意义.方法 对深圳市2005年9月~2006年12月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筛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甲低患儿均在生后50 d内进行治疗,体格和智力发育均达到同龄儿童水平.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能早期发现甲低患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其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减少残疾儿的发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者:文伟;朱岩;黄晓春;伍小秋;申小玲;彭红兵;赖富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幼儿急性汽油中毒一例

    患儿,男,2岁,因误吸汽油3.5 h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5 h误吸汽油一口后出现呛咳,烦躁不安,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给予吸氧,静脉输入维生素C、速尿、地塞米松、西米替丁、5%葡萄糖150 ml等,症状无好转,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颜面发绀,急转入我院.病后无抽搐、无咯血.入院时查体:T 36.7℃,R 57次/min,P 170次/min,BP 95/6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不清,躁动,呼吸急促,可闻到汽油气味,颜面发绀,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球结膜轻度水肿、颈软.双肺闻及密集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70次/min,无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

    作者:杨显贵;王华;李海燕;郭淑艳;张敬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损害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与血液流变学(血流变)的关系.方法 将2005年6月~2007年4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单纯性新生儿高胆100例分为心肌酶异常组(观察组)和心肌酶正常组(对照组),行心电图及血流变检测,并观察轻、中、重度高胆患儿血流变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流变表现为低切变和高切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心肌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显著降低.治疗后随着胆红素水平下降,上述指标也恢复正常,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随着高胆程度的加重,上述五项指标升高,而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新生儿高胆引起心肌损害,高浓度脂溶性的胆红素在血循环中引起微血管中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血液黏度增加,可致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缺氧加剧,引起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早期治疗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预防新生儿高胆造成的心肌损害.

    作者:于浩滨;朱立春;沈文莉;吴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常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测定正常和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确定新生儿血浆8-iso-PGF2α正常参考值范围,分析HIE患儿8-iso-PGF2α水平变化及其对HIE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 正常新生儿72例,HIE患儿129例,分别于生后第1、3和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8-iso-PGF2α浓度.结果 (1)新生儿生后1周血浆8-iso-PGF2α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3.39±6.25)ng/L(95%可信区间11.78~16.56 ng/L).(2)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于生后24 h内达高峰,轻、中、重度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分别为(51.48±17.70)、(121.78±33.99)和(240.80±91.91)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生后第1天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水平(P<0.01);生后第3天,轻度和中度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下降至正常新生儿水平(P>0.05),但重度HIE患儿于生后7 d的血浆水平仍高于正常新生儿水平.(4)以正常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浆8-iso-PGF2α的均值+2倍标准差作为区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诊断HIE的特异性为93.9%,敏感性为97.2%.结论 HIE患儿血浆8-iso-PGF2α峰值于病程第1天出现,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相关;血浆8-iso-PGF2α水平测定是一项评估HIE患儿病情可靠的生化指标.

    作者:胡大磊;肖昕;郝虎;黄润忠;陈文清;陈志辉;周晓光;叶贞志;张清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与喂养适宜技术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与喂养标准与健康足月儿的标准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无法获得本应在孕后期在宫内储备的营养,他们的胃肠道和泌尿系统与足月儿相比不成熟,所以他们需要特制的营养以满足其生理所需.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的是经胃肠道营养的适宜技术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设计的营养学与医学依据.

    作者:林以勤;Randi Kline;丁宗一;魏克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成都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02~2006年病原菌流行分布与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探讨ICU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趋势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2~2006年ICU住院患儿的所有分离菌株进行分析,检测方法严格按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新标准进行.结果 2002~2006年成都市儿童医院ICU患儿各类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1.9%、革兰阳性菌33.8%、真菌4.3%.本组病原菌前10位依次为大肠埃希杆菌(22.2%)、肺炎克雷白杆菌(12.5%)、金黄色葡萄球菌(9.7%)、表皮葡萄球菌(8.8%)、阴沟肠杆菌(8.5%)、其他葡萄球菌(7.4%)、铜绿假单胞菌(7.1%)、鲍曼不动杆菌(4.6%)、肠球菌属(4.3%)、化脓性链球菌(3.7%).痰培养和血培养病原菌排序不同.结论 2005~2006年与2002~2004年相比,本院ICU常见病原菌耐药趋势呈多态性变化.及时监测ICU病原菌耐药趋势变化对指导危重患儿合理用药致关重要.

    作者:张国英;魏艳;王晓蕾;张励;郑静;黄成;廖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19例快速自行消退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11例,女8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6.5岁.入院时GCS评分9~15分,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0~30 ml.经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于伤后12 h内消退者9例,~24h者6例,~72 h者4例.结论 脑脊液经撕裂的蛛网膜冲洗血肿,使之得以稀释扩散及重新分布,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脑血管搏动的去纤维化作用、颅骨骨折伴硬脑膜撕裂、颅缝与囟门未完全闭合、适当增高的颅内压等也有助于血肿快速消退.

    作者:杨涌杰;洪洋;吕涛;李刚;关俊宏;蒋兆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5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168例肺炎患儿中发生继发性腹泻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组加服醒脾养儿颗粒.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显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满意,尤以合并轻、中度营养不良性贫血患儿的疗效更佳,且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徐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8-异前列腺素F2α及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1 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多由围生期窒息所致,是新生儿死亡及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如何对HIBD患儿病情早期做出正确判断并实施有效的干预,防止或减少HIBD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是围生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迄今为止,H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也缺乏有效评定患儿脑损伤程度的指标,但一般认为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在H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应激是体内自由基产物超过抗氧化防御代谢时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可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膜蛋白损伤及DNA损害[1,2].

    作者:肖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血糖异常218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糖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存在血糖异常高危因素的472例新生儿进行血糖检测.结果 检出低血糖210例,高血糖8例,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无特异性.结论 对于有血糖异常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避免血糖异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陈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312例,送检痰标本217份,分离到阳性菌株149株,阳性率68.7%,其中革兰阴性(G-)菌占65.8%;革兰阳性(G+)菌占32.2%;真菌占2.0%.排列前五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产ESBLs肺炎克雷白杆菌株,占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的5.3%.耐甲氧西林金葡菌3株、溶血性葡萄球菌2株.G-菌耐药率高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低的是亚胺培南;其次是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佐巴坦、阿米卡星.而G+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地区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以G-杆菌为主,肺炎克雷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青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几乎全部敏感.

    作者:CHEN Hong;JIANG Jin-biao;WU Fu-gen;谢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20例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均表现为血钠下降,尿钠升高,血浆平均渗透压下降.其中12例有脱水、低血容量表现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输液、补钠治疗;8例无脱水、低血容量表现者,予限制液体入量、限钠治疗.全部病例1~3 d血钠恢复正常,治愈12例,好转6例,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系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所致,治疗应具有针对性,早期纠正低钠血症在脑水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成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第五届世界小儿危重症大会介绍

    第五届世界小儿危重症大会于2007年6月24日至6月2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现将笔者了解到的大会概况及有关内容作一简要介绍.1 会议概况本次大会由小儿危重症协会国际联盟(WFPICCS,主席Edwin van der Voort)主办,欧洲小儿新生儿危重症协会承办(大会主席团及学术委员会主席为瑞士日内瓦大学Peter Rimensberger教授).

    作者:喻文亮;孙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患病率.方法 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79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心电监测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共发现有128例患儿出现心律失常,其类型分别为:(1)束支传导阻滞97例(75.8%);(2)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14.2%),其中合并右束支阻滞5例(3.9%),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1例(0.8%);(3)异位心律25例(19.5%),分别为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10例(7.8%),室性早搏8例(6.3%),单纯房性早搏5例(3.1%),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6%).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失常以束支传导阻滞常见,其次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异位心律少见.易合并心律失常的先天性心脏病为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心内膜垫缺损.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高.

    作者:袁越;唐浩勋;迟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方法 将102例HMD患儿按临床症状和X线胸片结果分为轻中度HMD组(Ⅰ、Ⅱ级)72例,重度HMD组(Ⅲ、Ⅳ级)30例.对不同程度HMD患儿实施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械通气、或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不同医护对策,强化有关早产儿护理技巧,并观察其总体和分组医护疗效.结果 所有HMD患儿呼吸支持中CPAP为主者占55.9%,且PS治疗者为46例,不到总数一半,但总体痊愈率达82.4%;CPAP组中加用PS未见提高疗效(P>0.05),但机械通气组加用PS确能提高疗效(P<0.05).结论 HMD发病程度和临床经过轻重不一,配合不同医疗手段及护理对策亦应各有侧重.对轻中度HMD早期予CPAP治疗即可,若不耐受再予PS和机械通气,Ⅲ级、Ⅳ级HMD原则上应机械通气并予PS.HMD早产儿若干护理技巧是患儿痊愈的重要保证.

    作者: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张谦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