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芝;李建民;姜淑琴;李敏
随着NICU抢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小胎龄、低体重早产儿增多,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未相应下降,尤其是早产儿脑损伤后遗症,已成为影响存活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识别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可能降低脑损伤后遗症发生及改善预后.
作者:单若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小儿患卵巢肿瘤比较少见,约占15岁以下小儿肿瘤的1%[1],大多发生于学龄儿童,偶见于婴幼儿.我院于1996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小儿卵巢肿瘤38例,其中以急腹症就诊14例.现就其发病特点、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关晓峰;江树棠;林忠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IL-8和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比浊法,检测67例新生儿感染患儿血清中IL-8和CRP的含量.以50例出生3d后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43例患儿(未用抗生素组)IL-8的含量为(196±82)pg/mL,与正常对照组(68±23)p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为(38±10)mg/L与正常对照组(6±2)mg/L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958,P<0.01).另24例患儿(已用抗生索组)IL-8和CRP的含量分别为(85±36)pg/mL和(10±4)mg/L,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L-8和CRP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是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冯建飞;王军;张利;张树人;栾斌;耿世林;汤有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是本世纪新生儿医学重点攻克的国际性目标之一.目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已成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类型.在早产儿的发生率高达26%~60%[1].
作者:陈惠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43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分成两组,26例使用新型NCPAP(InfantF1ow System,EME,英国)为nNCPAP组;17例使用水封瓶CPAP,为bNCPAP组,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nNCPAP组、bNCPAP组成功率分别为84.6%、52.9%;失败率15.4%、47.1%:气胸、纵隔气肿发生率3.8%、11.8%;腹胀7.7%、29.4%;治愈率92.3%、64.7%;病死率7.7%、35.3%;两组的成功、失败以及治愈和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NCPAP治疗两组PaO2皆明显增加(P<0.01),nNCPAP组比bNCPAP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有改善通气、降低PaCO2的作用(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nNCPAP较bNCPAP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陆长东;邱岸花;姜彦;黄河;古晓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红霉素注射液是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山莨菪碱可缓解已得到公认,但山莨菪碱能引起小儿烦躁、心悸等不良作用,因此,我们采用思密达口服以缓解红霉素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行素;高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抗癫(疒间)药物托吡酯(TPM)对儿童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如何,是否影响到儿童大脑的发育,我们对60例患有儿童癫(疒间)的患儿进行了托吡酯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定了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之冬;俞虹;吴俊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同时研究其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及肺透明膜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近4年出生的1 420例早产儿早产的危险因素分类排序,将1 420例早产儿中颅内出血(ICH)及肺透明膜病(RDS)的发病率按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与体重的关系及相关的不同早产危险因素分类排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2 022例活产婴儿中,早产发生率为4.43%,与早产有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妊高症、胎盘异常、子宫因素、胎儿宫内窘迫等.②ICH为67例,患病率为4.71%;RDS 88例,患病率为6.19%.在RDS的患儿中有9例同时发生颅内出血,占10.22%,均为28~32周出生.③宫内缺氧缺血是ICH和RDS的重要危险因素,胎膜早破也是IC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缺氧缺血与早产儿RDS及ICH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王金元;李英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9年来该院新生儿呕吐病因及转归.方法用回顾性统计的方法.结果新生儿呕吐1010例(内科66.26%,外科33.73%),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9.24%.生后24h内发病的内科疾病是外科疾病的2.87倍,以咽下综合征和食道闭锁居首;1周内发病多为颅内出血、幽门痉挛、吸入性肺炎和消化道畸形;2周左右发病以肥厚性幽门狭窄为主.死亡26例,内科9例,外科17例(均为消化道畸形).结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丁桂芝;李建民;姜淑琴;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中IL10和峰流速(PEF)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发作期哮喘患儿18例,对照组21例,均为健康儿童.哮喘患儿均于住院后立即采集急性期静脉血液标本3mL,同时测定PEF值详细记录.经GINA方案的系统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采集恢复期静脉血液标本3ml.血清IL-10测定采用抗体夹心ELISALA法,同时测定PEF值.结果哮喘发作期IL-10(7.60±2.18)n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5.25±3.44)ng/L,有显著差异(P<0.001).发作期PEF(73.38±33.80)L/min,明显低于正常对组(157±22.13)L/min,有显著差异(P<0.001).哮喘组治疗前、后IL-10测定恢复期(14.29±2.98 ng/L)明显高于发作期(7.60±2.18 ng/L),有显著差异(P<0.001).PEF测定恢复期(140±51.82)L/min明显高于发作期(73.38±33.80)L/min,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哮喘恢复期患儿,表明IL-10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IL-10含量及PEF值的研究对哮喘病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有重要价值,且为IL-10成为新一代抗炎药物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翟娟;孙宏;于淑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肺炎支原体(MP)是目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常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许多不典型的MP感染得以确诊.现将我院于2001-2002年收治的21例非典型表现的MP感染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玮;喻胜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高频通气(HFV)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37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因在常频通气(CMV)治疗过程中出现FiO2≥0.8,平均气道压≥10 cmH2O,持续2h以上氧饱和度≤90%或胸片示肺气漏或持续高碳酸血症而启用HFV.记录HFV开始时及治疗后6、12、24 h的FiO2、a/A、OI、MAP、PIP、振幅参数.结果HFV治疗成功组22例,HFV治疗失败组15例.成功组HFV治疗12 h后,FiO2下降(P<0.05);a/A有上升(P<0.05);OI有显著下降(P<0.01).失败组HFV治疗12 h后FiO2无明显变化;a/A在治疗后12 h无好转,24 h有上升(P<0.05);OI在HFV治疗后6 h无好转,12 h后逐渐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CMV疗效不佳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改用HFV是呼吸序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戎群芳;黄绮薇;汤定华;张宇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儿童紧急医疗救护是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不同年龄危重和受伤的儿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救助和治疗,其目的是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儿童院前急救是为基层医疗单位向上级医疗、急救条件较好的儿童医疗急救中心安全转运危重患儿的重要纽带,是保证其能否及时得到救治的重要保证.我院于2001年6月1日成立了山西省儿童院前急救转运网络系统,至2003年2月已经转运危重患儿265人次,现初步总结如下.
作者:刘政;姚建宏;孙平莲;张言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126例,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病情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病死率越高.
作者:周伟;赖剑蒲;陆玲;赵宁;黄晓虹;陈晓文;陈克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儿,男,13岁.因服金刚烷胺40片后神志不清4 h急诊入院.该患儿与其母发生口角后自服金刚烷胺40片(0.1 g/片),0.5h后开始出现头晕,无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腹痛、腹泻、抽搐等其他不适.立即送当地卫生院予洗胃等处理后病情无明显改善,于1 h后出现神志模糊、胡言乱语,遂来我院诊治.既往无特殊疾病及服药史,亦未作过心电图检查.
作者:马祖祥;赵维玲;李长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各型尿4项特定蛋白排量高低,以早期发现其各型肾功能受损程度,并分析各型间的临床临床及其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首先对入选的85例HSPN患儿按照特点表现分为5型:其中Ⅰ型20例、Ⅱ型20例、Ⅲ型15例、Ⅳ型15例、V型15例,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对上述85例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uT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测定,同时检测血肌酐(BCr)和尿素氮(BUN);后观察HSPN临床各型尿4项微量蛋白的不同变化.结果在Ⅰ、Ⅱ型HSPN中,当BUN与BCr含量在正常范围时,尿4项特定微量蛋白排量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在Ⅲ~Ⅴ型HSPN中,当BUN与BCr有明显升高时,尿微量蛋白排出量升高更为显著,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尿特定蛋白可全面地、敏感地反映肾脏的受损情况,尤其是肾小管的损害,故此检测方法可作为评价肾功能早期损害、判断预后、监测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作者:雷晓燕;张宏;熊海金;赛依帕;王建军;郑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球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方法将105例丙球治疗有效和14例丙球治疗无效的川崎病病例及实验室结果作统计学分折.结果丙球治疗无效组病例占总例数的11.8%.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体重无明显差异.丙球治疗无效组的血红蛋白(103.9±17.2)g/L、血小板(301.9±125.0)×103/mm3、白蛋白(34.0±4.3)g/L均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P<0.05).结论贫血,低血小板,低白蛋白血症是部分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作者:邢艳林;王金元;于宪一;王永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肾病临床病理因素及其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符合难治性肾病病例除外假性难治因素后,积极做肾脏穿刺(肾穿)活检,明确病理诊断;了解不同病理类型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选择不同类型难治肾病的治疗方案.结果64例病例中肾外因素导致的占46.89%(30/64例),肾性病理因素占53.12%(34/64例);肾外因素引起的难治性肾病,纠正诱因后临床近期缓解率为93.3%.引起假性难治的因素依次为感染、治疗不规范、存在有高凝、肾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肾性病理因素依据其肾穿病理结果依次为: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占55.56%,微小病变性肾病(MCNS)占19.4%,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占13.89%,膜增殖性肾炎(MPGN)占5.56%,其他类型为5.56%.其临床类型表现不一,临床治疗效果反应亦不一,依次为:微小病变性对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有效率高,达85.7%,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频复发(FR)或激素依赖(SD).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对单纯激素治疗敏感性差,55%患儿表现为耐药(SR),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临床近期有效率可提高到85%;临床类型小部分表现为激素依赖,大部分表现为激素耐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膜增殖性肾炎(MPGN)对激素治疗无效,主要表现为激素耐药.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措施,临床缓解率极低.结论 应积极寻找难治肾病原因,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肾脏病理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汤淑斌;任合生;胡春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诊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3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46例患儿,其中64例死亡.对各年龄段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研究各种危险因素对死亡的影响.结果0.1~3岁年龄组小儿病死率明显高于3~14岁年龄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与病死率密切相关,发生2个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13.9%,3个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38.8%,4个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77.3%,5个或以上者,病死率100%;从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布来看,以肺功能障碍发生率高(47.1%),其次为循环障碍(27.2%)及胃肠功能障碍(23.7%);危重病例评分70分以下者病死率33.6%,71~90分者病死率为10.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26.5,P<0.01).结论降低危重症患儿的病死率首先要降低0~3岁儿童的病死率;积极控制炎症反应,阻止SIRS向MODS的发展,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在儿科危重症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作者:曾雪飞;赵萍;郭秀东;严文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例1男,5岁,因吞咽、发音、呼吸困难伴头痛、步态不稳3 d入院.2岁时有重症肌无力病史,表现为上睑下垂,经口服吡斯的明2年治愈,停药1年未复发.体检:神志清,呼吸浅表,R 45次/min,口唇、面色略紫绀,瞳孔4 mm等大正圆,光反射敏感,口腔大量唾液,呼吸运动减弱,双肺闻及痰鸣音,膝反射减弱,脑膜刺激征阴性.
作者:金国达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