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王晓斌

关键词:大剂量, 静注丙种球蛋白, 地塞米松, 治疗, 病毒性脑炎, 炎症反应, 患儿, 调节反应, 后遗症, 病死率, 重症, 失调, 免疫, 疗效, 报告
摘要:近年来认为病毒性脑炎患儿除炎症反应外,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起了重要作用,其重症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近三年来我科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病因治疗分析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小儿时期严重心律失常之一,症状严重程度相差悬殊,若发生时间持续较久,易出现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且在应用药物转律过程中也较困难,因此需要及时处理.本文总结了我院心血管内科自1997年7月-2002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孙玉婵;韩怡波;杨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1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手段.方法对142名经尿CMV-DNA及血清CMV-IgM抗体测定确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用FQ-PCR法反复多次检测尿中CMV-DNA,利用ELISA法检测血中CMV-IgM抗体诊断CMV感染.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以肝脏损害多见,以神经系统缺陷为严重,还可累及周身各脏器;FQ-PCR法及ELISA法诊断CMV感染方便、敏感、有效.

    作者:赵继顺;阮强;孙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以颅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的EB病毒性脑膜脑炎一例

    小儿EB病毒感染时表现多样,临床上常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EB病毒脑膜脑炎文献报道不多。我科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以颅神经损害和神经定位症状为主,诊断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熊嗣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与液体入量的关系探讨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早产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PDA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学术研究较多[1-2],而临床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发生与早产儿生后早期(<1周)液体治疗二者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每日液体入量与PDA发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液体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宋振江;李克华;刘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降钙素原在诊断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对97例各种中枢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血降钙素原(PCT)检测,同时检测5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4例,PCT阳性14例,阳性率100%.病毒性脑炎(病脑)72例,仅19例阳性,阳性率26.4%,且这19例均为病脑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1例全部阴性.结论 PCT可作为区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一项重要指标,能指导对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监测.

    作者:李波;杜曾庆;倪林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误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二例

    二例患儿均男性,足月顺产。起病时间生后7d、11d。症状:哺乳差、消瘦、神萎、嗜睡、尿少。1例伴发烧。

    作者:李笑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脂质过氧化物对小儿暴发型心肌炎的治疗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 VMC)的发病机制中,已认识到活性氧所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心肌细胞损伤产生重要作用.抗脂质过氧化物成为治疗VMC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汪芸;吴铁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大量资料表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均有显著疗效,本文就IGIV不同治疗方案对89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佳用药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承萍;傅雅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阿奇霉素静点致急性喘息发作并呼吸衰竭一例

    患儿,男,6岁,因咳嗽7d,加重1d入院。在当地医院拍胸片示两肺内带斑片状影,临床诊断为肺炎,静点氨苄青霉素3d,病情不见好转,疑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2静点。

    作者:黄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抢救八例优降糖中毒的体会

    优降糖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近几年小儿误服优降糖的病例时有发生,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患儿的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许晖;黄敬孚;刘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面色苍白、腹胀2d,加重1d于2001年6月10日入院。

    作者:刘纯义;黄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脏损害98例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心脏损害的报导不多,我们对189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中98例(51.85%)合并心脏损害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病毒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

    作者:张兰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近年来认为病毒性脑炎患儿除炎症反应外,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起了重要作用,其重症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近三年来我科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66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分层随机分配,在上呼吸机的同时,治疗组(34例)予沐舒坦针剂(每次7.5mg/kg),对照组(32例)则予生理盐水,两组输注时间均大于5?min,均每6h一次,连用7d.实验观察期达28d,期间观察用药后24、36、48、60、72、84、96h,各研究对象MAP、PaO2/FiO2的变化以及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AP在开始用药后60?h、72h、84h、9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aO2/FiO2在60h、72h,84h,96h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SHE-IVH)发生率分别为29.41%、56.25%,χ2=4.861,P<0.05,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47.72%,需治疗人数(NNT):3.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胸、死亡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其RRR、NNT均提示有临床意义.结论沐舒坦在用药60h后能显著改善NRDS的肺换气功能及降低机械通气时的平均气道压力,显著减少NRDS患儿中SHE-IVH的发生率,降低BPD、死亡、气漏的发生率.

    作者:杨建生;吴本清;吴俊;李志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暴发型心肌炎的中药治疗

    暴发型心肌炎是指有些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发病初期(极大多数为发病7d以内)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①心源性休克;②急性心力衰竭;③心脑综合征;④严重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由于暴发型心肌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及并发症是多方面的,差异很大,变化很快,归纳起来是多变、易变、特变.因而其治疗措施也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并且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包括抑制病毒,降低自由基,纠正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适当纠正水电平衡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中药治疗亦是抢救暴发型心肌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马沛然;黄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重型病毒性脑炎

    甲基强的松龙近几年已逐步应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对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颇佳,报道亦较多,但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的报道国内尚少,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中枢感染性疾病之一,为进一步探讨该病临床可靠、有效及预后较好的治疗措施,我科于1998年10月-2002年12月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TT)治疗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2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少春;李毅;阿爽;王文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暴发型心肌炎心力衰竭与心源性休克

    心肌炎临床表现轻重差异悬殊,部分患儿呈暴发型可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而猝死,近年来屡有报道[1-3],如云南报道[2]:大姚县于1998年7月一起病毒性心肌炎爆发流行,死亡9人.山东报道[3]:招运市2000年小儿手足口病1698例中并发暴发型心肌炎4例,全部死亡.但如诊断及时、抢救正确,大部分患儿可望恢复.

    作者:陈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儿科常见急症,不但见于各种心脏病,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心脏而导致心衰.

    作者:韩秀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小儿呼吸道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为了了解沙眼衣原体(CT)在兰州地区儿科呼吸道疾病中的感染率,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呼吸道疾病中CT的检出率;CT感染者所患呼吸道疾病是CT原发感染,还是CT感染后/时继发/混合感染等问题.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金标法对15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CT抗原检测.结果两种方法其检测结果相似;兰州地区呼吸系统疾病中,CT的检出率13.25%;反复呼吸道感染中CT的检出率高,其次为哮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患儿中≤3岁组CT检出率高于>3岁组;CT感染者红霉素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可以做为早期诊断手段,特别是金标法,更有利于在临床中应用、推广.CT感染是引起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作者:董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窒息新生儿尿内皮素、尿微量蛋白的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尿内皮素(ET)、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在新生儿窒息肾脏损害中的意义.方法窒息组在生后第3天、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ET,同时测定其尿微量蛋白水平.对照组健康新生儿同期进行上述检测.结果发现窒息组第3天尿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第7天重度窒息组尿ET平均水平虽高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但统计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变化与尿ET呈正相关(P<0.01).结论尿ET与尿微量蛋白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指标.新生儿窒息尿ET的增高与肾损害有密切关系.

    作者:吕勤;费婉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