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皎
患儿,男,7个月,因“咳嗽、发热4~5d,口周发绀、四肢冰凉0.5d”来诊;患儿近4~5d阵发性咳嗽、发热。
作者:于立君;郭凤云;于景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的基本特征,采用单因素χ2检验、t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插管前PaCO2水平、合并低钠血征、机械通气时间、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有先心病和伴有心跳呼吸骤停对死亡预后有影响.经分析,后三者可作为预测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儿患有先心病、并发MODS和伴有心跳呼吸骤停是判断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及预防.
作者:王晓敏;黄敬孚;杨宝昌;赵津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是指有些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发病初期(极大多数为发病7d以内)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①心源性休克;②急性心力衰竭;③心脑综合征;④严重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由于暴发型心肌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及并发症是多方面的,差异很大,变化很快,归纳起来是多变、易变、特变.因而其治疗措施也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并且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包括抑制病毒,降低自由基,纠正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适当纠正水电平衡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中药治疗亦是抢救暴发型心肌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马沛然;黄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优降糖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近几年小儿误服优降糖的病例时有发生,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患儿的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许晖;黄敬孚;刘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 VMC)的发病机制中,已认识到活性氧所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心肌细胞损伤产生重要作用.抗脂质过氧化物成为治疗VMC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汪芸;吴铁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急性炎症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性及严重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及结局差异甚大.多数普通型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危重病例,起病急骤呈暴发型,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失常,后者导致阿-斯综合征,预后严重,本文重点讨论暴发型心肌炎所致阿-斯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治疗.
作者:钱永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对97例各种中枢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血降钙素原(PCT)检测,同时检测5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4例,PCT阳性14例,阳性率100%.病毒性脑炎(病脑)72例,仅19例阳性,阳性率26.4%,且这19例均为病脑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1例全部阴性.结论 PCT可作为区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一项重要指标,能指导对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监测.
作者:李波;杜曾庆;倪林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os tachycardia,PSVT)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作骤然,病情危重,需尽快转复.近年来,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改进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对该病的诊断处理有了很大进展.本文通过对45例小儿PSVT的临床治疗观察及部分病例的随访结果,对药物、食道调搏、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PSVT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马路一;王鸾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66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分层随机分配,在上呼吸机的同时,治疗组(34例)予沐舒坦针剂(每次7.5mg/kg),对照组(32例)则予生理盐水,两组输注时间均大于5?min,均每6h一次,连用7d.实验观察期达28d,期间观察用药后24、36、48、60、72、84、96h,各研究对象MAP、PaO2/FiO2的变化以及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AP在开始用药后60?h、72h、84h、9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aO2/FiO2在60h、72h,84h,96h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SHE-IVH)发生率分别为29.41%、56.25%,χ2=4.861,P<0.05,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47.72%,需治疗人数(NNT):3.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胸、死亡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其RRR、NNT均提示有临床意义.结论沐舒坦在用药60h后能显著改善NRDS的肺换气功能及降低机械通气时的平均气道压力,显著减少NRDS患儿中SHE-IVH的发生率,降低BPD、死亡、气漏的发生率.
作者:杨建生;吴本清;吴俊;李志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常见,分普通型和暴发型。其中暴发型流脑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现将此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朱艳春;杨春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早产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PDA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学术研究较多[1-2],而临床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发生与早产儿生后早期(<1周)液体治疗二者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每日液体入量与PDA发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液体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宋振江;李克华;刘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儿科常见急症,不但见于各种心脏病,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心脏而导致心衰.
作者:韩秀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小儿时期严重心律失常之一,症状严重程度相差悬殊,若发生时间持续较久,易出现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且在应用药物转律过程中也较困难,因此需要及时处理.本文总结了我院心血管内科自1997年7月-2002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孙玉婵;韩怡波;杨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围生期常见的危重症,常继发于新生儿窒息、败血症,是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部分.现将本院1999年以来诊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31例报告如下.
作者:林希平;杨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二例患儿均男性,足月顺产。起病时间生后7d、11d。症状:哺乳差、消瘦、神萎、嗜睡、尿少。1例伴发烧。
作者:李笑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患儿,男,8岁,以胸闷、气短、心悸3d、抽搐1次为主诉入院。一周前,患儿发烧、咳嗽。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颅内高压症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新生儿期由于前囟及颅骨尚未闭合、颅内压力升高可通过前囟隆起、颅内骨缝裂开、头围增大等代偿作用使颅内高压症状得到缓解,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们两院10年间100例新生儿颅内高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颅内高压症的诊断.
作者:温凤鸣;李强;赵长伟;周新罗;李玉梅;刘冰;胡国斌;焦铁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面色苍白、腹胀2d,加重1d于2001年6月10日入院。
作者:刘纯义;黄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 女,4岁.因发热,头痛、恶心3d,肢体颤抖1d入院.查体;T38.8℃,P 136次/min,R 34次/min,BP 82/53mmHg,精神萎靡,头部及四肢抖动,双眼球无凝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
作者:王军;李冬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认为病毒性脑炎患儿除炎症反应外,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起了重要作用,其重症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近三年来我科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