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庆;翟晓颖;张宝玺;吴晓莉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加入不同浓度的As2O3干预,用Western bloting和荧光定量RT-PCR测定VEGF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K562和HL-60细胞经As2O3作用后,VEGF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但VEGFmRNA拷贝数无差异.结论 As2O3在蛋白水平抑制白血病细胞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骨髓血管生成,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作者:肖延风;陈玺;刘陕西;邬德东;任利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FLT3属于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易发生突变的基因.近年来研究发现,FLT3基因的突变、过度表达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和预后评估密切相关,以FLT3突变作为靶点正在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一种新策略.同时,FLT3有可能为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标志.本文就目前FLT3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刘茵;汤静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铁负荷过重对巨核细胞的凋亡损害及松果体素(Melatonin)的保护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指标:Annexin V/PI,Caspase-3和JC-1,同时检测信号通路AKT、ERK1/2,了解铁对巨核细胞株CHRF-288-11损害机理及-Melatonin参与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 0.3mmol/L的氯化铁作用8 h引起CHRF细胞明显凋亡,Melatonin 200 nmol/L可以保护细胞,减少细胞凋亡,Annexin V/PI、Caspase-3和JC-1的表达,分别由37.9%、26.5%、35.7%降至26.9%(P<0.05)、19.0%(P<0.05)和26.0%(P<0.05).加入Melatonin后细胞磷酸化的AKT、ERK1/2水平明显增高,分别由5.9%、6.1%升至9.5%(P<0.05)、9.3%(P<0.05).结论 Melatonin可能通过激活AKT、ERK信号通路,抑制铁诱导的巨核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敏;李晓辉;徐酉华;徐鸣;李晓静;杨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所被坏.血小板参数测定能够反映骨髓的代偿情况,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动态观察了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斯一;王滔;林瑜;刘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6 结果6.1 生存时间20至30年前,青少年癌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年幼或中老年患者(图6,下部曲线的红色部分),主要是由于他们更多的患有那些预后更好的癌症类型,如甲状腺癌、黑色素瘤、睾丸癌、精原细胞瘤.
作者:Bleyer A;邹丽敏;刘潇;郑胡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致病菌,儿童是Hp的易感人群.大量临床实践证明,Hp感染除可引起胃部疾病外,还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相关性,为了解Hp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作者:梁卉;刘华林;刘瑞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儿男9岁,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年6个月,发热5天,呼吸急促2天入院.2年6个月前,患儿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B-ALL,高危型,按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二次修订草案)进行治疗.
作者:张宝玺;赵晓庆;马夫天;吴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出现脓毒症(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血培养阳性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24例白血病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13.6%(69/824).确诊脓毒症8.37(69/824).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脓毒症的好发阶段是诱导缓解及再诱导缓解阶段;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与呼吸道.脓毒症的发生与粒细胞绝对值负相关,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及化疗强度呈正相关.早期对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可降低脓毒症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于皎乐;张永红;吴敏媛;石慧文;谢静;王彬;吴润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NF-α和Fas/FasL系统的表达与再生障碍性贫血(ziplastie anemia,AA)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结果 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和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重型AA(SAA)组与慢性型AA(CAA)组之间无差别.各型AA患者TNF-α浓度与CD+34Fas+表达率呈正相关(r=0.542P=0.011).结论 TNF-α和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参与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凋亡过程.结果 导致造血干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作者:赵晓庆;翟晓颖;张宝玺;吴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I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11例AMK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实验室检查可见骨髓原幼巨核细胞比例增高>30%;骨髓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外周血或骨髓中检测到小巨核细胞;CD41、CD61表达明显增高;非特异性酯酶(NSE)、幼稚细胞糖元染色(PAS)、酸性磷酸酶(ACP)阳性率增高;电镜幼稚细胞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阳性;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多见.结论 AMKL占儿童AML 7%-10%,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征复杂,误诊率高,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杨文钰;陈晓娟;李梅;王书春;刘天峰;竺晓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格列卫(Imatinib Mesylate,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第一个靶向治疗的药物,第一个用于临床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儿童病例报道不多,在加速期和急变期治疗的报道就更少.现将我们应用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余素明;李艳华;徐飞;李乔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HSCT)后rhlL-11是否具有促进血小板恢复的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rhIL-11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8~2006年异基因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疾病种类、植入情况和all-HSCT后rhIL-11是否使用,进行开放、内对照的临床观察.结果 A组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分别为0.25、0.26 U/d/kg;B组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分别为0.24、0.26 U/d/kg;C组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分别为0.11、0.12 U/d/kg;尽管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低于不使用者,但两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内使用者和不使用者PLT≥20×109/L及PLT≥50×109/L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病例研究显示rhIL-11未能有效促进儿童异基因HSCT后血小板的恢复.
作者:李慧丽;方建培;周敦华;陈纯;黄科;徐宏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用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探讨槐耳清膏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应用MTY法、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流式细胞术观察槐耳清膏对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在终浓度分别为0.5、1、2、4和8 mg/ml的槐耳清膏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12、24、36、48、72 h后,槐耳清膏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随着浓度增加及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技术显示: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作用于K562细胞48 h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百分比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槐耳清膏在体外对K562细胞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运玉;吴柱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慢性难治性ITP(CITP),常规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a-干扰素、脾切除、抗D抗体及其它免疫抑制治疗,其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患者长年受出血影响或威胁,往往需反复输注血小板.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升高血小板的药物成为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不少学者将IL-11用于治疗ITP,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牛婷婷;陈力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蓝色橡皮大疱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是以皮肤和内脏等多处海绵状血管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1:14 000,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由于儿童患病缺乏特异性,内镜等检查应用较少,并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易误诊或延误诊断.现将我院确诊的1例BRBN报道如下.
作者:吴梅红;孙伟;曾晓霞;刘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儿童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常见,总结分析86例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病因与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怀;张艳凤;王玥;张宏婵;薛露;梁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