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英;郭凌云;刘琳琳;董方;刘钢
目的 分析儿童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培养为大肠埃希菌的11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6例(58.9%),女46例(41.1%),年龄2d~16岁,其中新生儿43例(38.4%),>28 d~1岁19例(17.0%),>1 ~3岁14例(12.5%),>3岁36例(32.1%).对患儿的科室分布、感染类型、基础疾病、临床特征、抗生素耐药、治疗转归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血液科46例(41.1%),新生儿中心42例(37.5%),内科9例(8.0%),外科8例(7.1%),重症监护室(PICU)7例(6.3%).有基础疾病的65例(58.0%).发热为常见首发症状,共91例(81.3%).呼吸系统损害52例(46.4%),其中肺炎43例,呼吸衰竭3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出血2例,支气管炎1例,严重脓毒血症26例(23.2%),化脓性脑膜炎26例(23.2%),泌尿系统感染14例(12.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73株(65.2%),其中阿米卡星耐药6株(8.2%),耐碳青霉烯类10株(13.7%).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为64.6%~ 100%.转归:痊愈及好转92例(82.1%),未愈及死亡20例(17.9%).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为产ESBLs菌株感染(x2=6.609,P=0.010)、并发严重脓毒血症(x2=40.253,P=0.000)及机械通气(x2=34.441,P =0.000).结论 有基础疾病者、新生儿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易患因素.产ESBLs菌株感染、严重脓毒血症及机械通气者预后差.碳青霉烯类可作为产ESBLs菌株感染的经验性用药,疗效不佳时,需警惕耐药菌.
作者:李绍英;郭凌云;刘琳琳;董方;刘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PEG)在儿科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内科行PEG及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JET-PEG)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比较患儿术前及术后6个月体重、肠内营养热量及肺炎发作频率的变化,随访至2014年10月,随访内容包括近期及远期并发症,造瘘管留置时间、换管或拔管情况,吞咽功能或原发病的转归.结果13例患儿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2岁(1.8个月~9岁),12例行PEG的患儿有6例因先天性口咽发育异常致喂养困难、呛咳、反复肺炎,另外6例因神经系统疾病致吞咽困难,1例行JET-PEG的患儿因慢性假性肠梗阻致呕吐及腹胀.13例均1次穿刺置管成功,PEG操作时间平均(25±3)min,JET-PEG为60 min,手术相关的近期并发症1例,为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无远期并发症.至术后6个月,全部患儿体重均增长[(3.0 ~30.0)比(5.5 ~ 30.5) kg],12例肠内营养热量增加[(209~502)比(272 ~ 543)kJ/(kg·d)].术前存在反复肺炎的患儿,术后6个月内肺炎发作频率降低[(0~1.5)比(0~0.16)次/月].随访至2014年10月,13例患儿的造瘘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7.8个月(4~ 36个月);4例患儿能完全自主进食后拔管,其余继续经胃造瘘管或空肠营养管喂养的9例患儿中,3例更换了球囊型胃造瘘管.13例中2例腭裂患儿,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15个月行腭裂修补术.结论 在儿科中应用PEG和JET-PEG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造口美观、护理简单,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作者:李慧雯;龚四堂;杨敏;陈佩瑜;许朝晖;梁翠萍;方铁夫;任路;刘丽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咯血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的106例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其发病年龄、病因、治疗、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共106例,男50例,女56例,年龄2月龄~18岁,中位年龄9.1岁.病因为肺炎35例(31.1%),其中细菌性肺炎27例,支原体肺炎4例,衣原体肺炎3例,流感病毒肺炎1例.其次支气管炎15例(14.2%),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各11例(10.4%),其他病因包括弥漫性肺泡出血8例(7.5%),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6例(5.7%),心血管发育异常6例(5.7%),肺挫伤4例(3.8%),支气管异物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各2例(1.9%),肺脓肿和肺吸虫病各1例(0.9%),原因不明4例(3.8%).少量咯血86例(81.1%),中量咯血9例(8.5%),大量咯血1 1例(10.4%).少量咯血中肺炎占33.7%,大量咯血中支气管扩张占45.5%.85例(80.2%)应用抗菌药物,45例(42.5%)应用止血药物,其中5例(11.1%)应用垂体后叶素.9例(8.5%)行肺叶切除手术,l例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96例(90.6%)治愈,4例(3.8%)未愈放弃治疗,6例(5.7%)出现反复咯血.结论 儿童咯血好发于6岁以上儿童,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因,多为少量咯血,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杨康康;董琳;丁洁;李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激因素作用下,表达并释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等黏附分子,以及癌胚抗原相关的细胞黏附分子,上述黏附分子引起循环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继而进入细胞内膜,并激活补体结合而损伤内皮细胞.本文从细胞因子及免疫信号传导通路方面对川崎病血管内皮细胞免疫性损伤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马乐;杜忠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其隶属支原体属(Mycoplasma)、支原体科(Mycoplasmaaceae)、支原体目(Mycoplamatales),终归入柔膜体纲(Mollicutes).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多形性、可以通过除菌滤器、常规革兰染色不能发现的微生物,也是迄今所知的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作者:陆权;赵顺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临床征象在识别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检索从建库至2015年8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CNKI及维普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并根据QUADAS评价系统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各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从纳入的文献中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非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咳嗽、发热、喘息等临床表现以及相关胸X线片表现的不同点.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按要求整理输入数据,完成敏感度、特异度的汇总分析及相应的95%的置信区间(CI)并绘制森林图.进而得出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DOR)、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及相应的95% CI: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 1篇.汇总胸痛、湿啰音、头痛、胸腔积液、肺实变和肺气肿等临床征象的真阳性(TP)和假阳性(FP)的病例数:胸痛:TP 287例,FP 1 090例;湿啰音:TP l 906例,FP 6 886例;头痛:TP 590例,FP 2 051例;胸腔积液:TP 10例,FP 16例;肺实变:TP 75例,FP 83例;肺气肿:TP 433例,FP 116例;各临床征象对识别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汇总敏感度、汇总特异度、DOR和95% CI:分别为:胸痛:汇总敏感度0.12,95% CI:0.10,0.13,汇总特异度0.89,95% CI:0.88,0.90,DOR:1.05,95% CI:0.92,1.21;湿啰音:汇总敏感度0.66,95% CI:0.64,0.67,汇总特异度0.36,95% CI:0.88,0.90,DOR:1.12,95% CI:1.02,1.22;头痛:汇总敏感度0.23,95% CI:0.21,0.25,汇总特异度0.80,95% CI:0.79,0.80,DOR:1.16,95% CI:1.05,1.29;胸腔积液:汇总敏感度0.04,95% CI:0.02,0.08,汇总特异度0.98,95% CI:0.96,0.99,DOR:1.28,95% CI:0.56,2.89;肺实变:汇总敏感度0.32,95% CI:0.26,0.39,汇总特异度0.87,95% CI:0.84,0.90,DOR:1.88,95% CI:1.23,2.90;肺气肿:汇总敏感度0.22,95% CI:0.17,0.29,汇总特异度0.73,95% CI:0.69,0.77,DOR:1.05,95% CI:0.68,1.61.结论 临床征象对识别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意义不大.虽然本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胸痛、头痛、湿啰音等症状体征及胸腔积液、肺实变和肺气肿等胸X线表现可以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但是其中任何一项临床征象的存在或缺失都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识别依据.
作者:赵德育;陈慧中;杨倩媛;邓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感染的MP菌量、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分布均可能影响MP感染的进程[1].目前认为MP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对呼吸道上皮造成直接损伤,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2].现介绍MP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作者:张海邻;陈志敏;刘瀚旻;温顺航;尚云晓;王立波;李昌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方法 36只7日龄C57BL/6J小鼠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区组分层随机方法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普荼洛尔滴眼液组、普萘洛尔腹腔注射组、滴眼液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病理模型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为7日龄小鼠在空气中饲养至17日龄.病理模型组为建立OIR动物模型后不予药物干预.其余4组建立OIR动物模型,分别于12 ~ 17日龄予普萘洛尔2 mg/(kg·次)、3次/d滴眼或腹腔注射及用相同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3次/d滴眼或腹腔注射.所有小鼠均于17日龄处死,每组取3只小鼠(6只眼球)行右旋糖苷-异硫氰酸荧光灌注视网膜铺片、另3只小鼠(6只眼球)制作HE染色眼球石蜡切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结果 视网膜铺片显示,普萘洛尔干预组(滴眼液、腹腔注射组)较病理模型组及阴性对照组(滴眼液组、腹腔注射组)视网膜视盘周围的无血管灌注区少,视网膜新生血管丛少.病理模型组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占总面积的比例平均值明显大于普萘洛尔滴眼液组及普萘洛尔腹腔注射组[(38.9±9.9)%、(5.6±2.3)%比(16.2±10.0)%、(2.2±0.8)%和(25.9±5.0)%、(2.1±2.7)%,F=36.12、14.55,P<0.001];其中普萘洛尔滴眼液组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占总面积的比例平均值大于普萘洛尔腹腔注射组(P<0.01),两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占总面积的比例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滴眼液组及普萘洛尔腹腔注射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均少于病理模型组、滴眼液阴性对照组及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14.2±5.1)、(18.0±5.9)比(49.1±8.9)、(47.4±8.1)、(49.9±7.1)个/张切片,F=187.60,P均<0.05];其中普萘洛尔滴眼液组少于普萘洛尔腹腔注射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的干预可减少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滴眼液给药方式优于腹腔注射.
作者:黄雪蓉;王亚娟;杨光燃;杨子馨;张景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感染流行病学基本特征.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断面研究方法,对中国川西地区4家医院0~17岁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对Hi流行菌株进行生物学分型、PCR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4家医院0~17岁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5 748例,痰培养送检率46.96%(2 699/5 748),痰培养病原菌阳性率43.53%(1 175/2 699);272例分离出Hi279株,Hi阳检率10.08%(272/2 699);279株经PCR鉴定均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以Ⅰ型39.07%(109/279)和Ⅳ型50.90%(142/279)为主;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12.50%(34/272)、其他下呼吸道感染87.50%(238/272),新生儿肺炎2.57%(7/272),肺炎合并脓毒血症2.21% (6/272);4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Hi总阳检率比较x2=112.561、P=0.000,毛细支气管炎Hi阳检率比较Fisher确切概率P =0.001,其他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Hi阳检率比较x2=108.87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2.87%(8/279)、耐药1.79%(5/279),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0.72%(2/279).结论 中国川西地区0~17岁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所分离Hi全部为不可分型菌株,生物学分型以Ⅰ型和Ⅳ型为主,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株和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在川西地区出现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胡俊;王晓蕾;艾涛;谢晓平;刘小芸;刘华伟;杨莉莉;李桦;杨涛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是一种全球感染性疾病,累及各年龄组儿童不同的组织器官,以呼吸道感染常见.MP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而各年龄段人群对其有普遍易感性.本文概述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殷勇;陆权;闫晓莉;邹映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儿男,3岁4个月.因“发热5d伴皮疹、皮肤黄染3d”于2015年4月入院.入院前5天患儿发热,体温高40℃,并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皮疹轻度瘙痒.3d前出现皮肤黄染,渐加重,伴烦躁不安.2d来大便呈陶土样,小便色暗黄.无咳嗽、咳痰、腹痛、腹胀.院外抗感染治疗1d无好转,收入我院治疗.自起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差.既往健康.
作者:谢中国;刘洋;吴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维生素B6反应性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及预后.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维生素B6反应性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癫痫相关基因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儿中男、女各5例.8例出生史正常,2例有生后颅内出血或缺氧史.起病年龄为3.5 ~8.0个月.均以痉挛发作为主要发作类型,起病时脑电图发作间期均为高度失律.头颅MRI显示8例正常,2例异常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多发性脑出血后软化灶.所有患儿血液生化、脑脊液、尿代谢筛查等均未见异常,包含ALDH7A1基因在内的癫痫相关基因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例病因归为症状性,8例可能为特发性或隐源性.维生素B6的初始维持剂量均为10.0 mg/(kg·d),自起病至选用维生素B6治疗间隔0 ~4.0个月.9例单用或加用维生素B6后1周内1例为1.5个月时癫痫发作消失.随访2个月至3年3个月,8例无复发(其中7例脑电图1.5 ~4.0个月转为正常,1例脑电图恢复正常后停药再次出现异常放电);2例脑电图持续异常,并因减、停维生素B6癫痫发作复发.至末次随访,10例癫痫发作均控制,1例已停药,9例服用0.4~10.0 mg/(kg·d)的维生素B6,其中3例联合低于低有效维持量的一种抗癫痫药,6例仅服维生素B6.5例智力运动发育基本正常,3例轻度落后,2例重度落后并有孤独症表现.2例症状性婴儿痉挛中1例发育正常,1例重度落后.结论 维生素B6对特发性或隐源性和症状性婴儿痉挛均有效,对前者有效率更高.婴儿痉挛首选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有反应者可短期恢复正常,预后相对较好.癫痫发作控制且脑电图恢复正常者不易复发,病程中维生素B6维持剂量可减低且停药,而脑电图异常与复发密切相关.
作者:薛姣;杨志仙;吴晔;熊晖;张月华;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对支原体的研究始于人类探索家畜传染性疾病的病原,1898年法国Nocard及Roux用含动物血清的人工培养基从患牛肺疫的病灶中首次分离,当时命名为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opneumonia organism,PPO).随后在各地区不同类型动物标本中分离出同类微生物,因形态及培养特性与PPO相似,逐又统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opneumonia like organism,PPLO).
作者:刘杨;张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儿女,7岁11个月,因“不愿说话,不愿与人交流2周”于2013年12月来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儿就诊前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愿说话,对感兴趣的事物还能主动说,但较前明显减少,不与人交流,伴发笑,时常自言自语.四肢活动好,行走稳,无明显姿势异常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饮食正常,睡眠减少,大小便未见异常.
作者:任晓暾;丁昌红;万万;代丽芳;程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感染既可以发生在上、下呼吸道及肺脏,也可以累及肺外系统.MP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征性,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变度大,可能会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酌后遗症,而部分患者可以自我缓解.临床医生需要对本病提高认识.
作者:赵德育;陈慧中;郑跃杰;张海邻;农光民;陈德晖;李昌崇;陈强;王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涉足广泛,对某些疑点和困惑的问题多有不同观点.现就临床医师感兴趣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一、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机制与临床特征
作者:陈志敏;赵顺英;王颖项;陆权;郑跃杰;刘杨;鲁继荣;杨德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超说明书用药(off-label use of drugs)是指药物的应用超出了国家药监部门认可的生产厂家提供的药品说明书界定范围,包括超出了适用年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或适应证等.但是“超说明书用药”并不意味着不合理用药、违法用药或试验性用药[1],通常是经过广泛临床观察,并且有文献和循让医学证据支持的.在儿科领域,超说明书用药面临一定风险和法律问题.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价值.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CNKI及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5年7月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相关信息,采用JADAD评分对纳入的各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中针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IVIG的疗效进行循证分析.适宜条件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适宜者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研究共纳入国外索引收录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7篇和国内索引收录RCT文献7篇.国外索引收录文献之间异质性较大,其中有5篇文献显示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和非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择指标齐全的国内索引文献,对退热时间和咳嗽持续时间进行森林图分析显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比红霉素静脉治疗,退热时间均数差为-1.10,95%可信区间(CI):-1.60,-0.60;咳嗽持续时间均数差为-1.56,95%CI:-2.10,-1.03.(2)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纳入国外索引收录的RCT文献3篇和国内索引收录的RCT文献5篇.所有文献JADAD评分均为1分,基础治疗药物均为大环内酯类药物.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组比未用糖皮质激素组,退热时间均数差为-1.77,95% CI:-2.44,-1.10;咳嗽持续时间均数差为-2.47,95%可信区间为(-2.86,-2.08).病程10 d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组比未用糖皮质激素组,退热时间均数差为-3.41,95%CI:-4.10,-2.73;咳嗽持续时间均数差为-2.25,95% CI:-4.38,-0.12.(3)IVIG治疗均为病例分析或个案报道.主要集中在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并发症者,有限的结果倾向于IVIG可缩短病程,部分改善临床症状.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的确切证据需进一步充实,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特别是阿奇霉素具有较好的退热和缓解咳嗽的作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对MP感染临床症状改善有效,而使用IVIG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作者:刘瀚旻;陆权;洪建国;刘恩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儿IKZF1缺失情况,并进一步分析IKZF1缺失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回顾性研究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初诊并接受中国儿童白血病组织ALL-2008方案治疗的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ALL患儿96例.根据有无IKZF1缺失将其分成IKZF1缺失组和IKZF1正常组,比较两组的无病生存率(DFS)、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结果 96例患儿中共有19例(20%)患儿发生了IKZF1缺失,其中:IKZF1基因8个外显子全部缺失者3例,单纯1号外显子缺失者10例,4~7号外显子缺失者4例,2~7号外显子缺失者1例,1~6号外显子缺失者1例.IKZF1缺失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水平≥50×109/L者明显高于IKZF1正常组(42%比13%,x2=8.482,P=0.004).Kaplan-Meier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的DFS、EFS及OS(0.67±0.13;0.67 ±0.13;0.79±0.09)明显低于IKZF1正常组(0.93±0.04;0.90±0.04;0.96±0.02) (P <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白细胞、初诊时脑脊液状态、甲泼尼松试验反应情况后,IKZF1缺失仍严重影响患儿的DFS、EFS及OS(P <0.05).结论 部分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B-ALL患儿存在IKZF1缺失,IKZF1缺失为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ALL患儿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刘晓明;张丽;邹尧;常丽贤;魏蔚;阮敏;陈玉梅;杨文钰;陈晓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儿科临床研究越来越强调伦理管理,研究课题必须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才能申请立项及组织实施.那么伦理委员会是干什么的,临床研究为什么需要伦理委员会的监管?
作者:赵一鸣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