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蛋白尿肾损伤过程中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的意义

马宏;王翠玲;刘源;王文英;郝翼中

关键词:蛋白尿, 损伤过程, 凝血酶敏感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纤维连接蛋白, 肾损伤, 牛血清白蛋白, 单侧肾切除, 蛋白表达, 时间点, 肾组织, 尿蛋白, 大鼠肾, 杂交, 核酸, 方法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尿蛋白致肾损伤的机制,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Northern杂交等方法,观察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单侧肾切除大鼠肾损伤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蛋白尿对肾组织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纤维连接蛋白(FN)核酸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中华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蛋白尿肾损伤过程中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的意义

    为进一步探讨尿蛋白致肾损伤的机制,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Northern杂交等方法,观察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单侧肾切除大鼠肾损伤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蛋白尿对肾组织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纤维连接蛋白(FN)核酸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马宏;王翠玲;刘源;王文英;郝翼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对于许多心肌病变终末期所致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临床上好的解决方法是心脏移植.这种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但即使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以及供体心脏与受体之间严格进行免疫配型的情况下,二者之间仍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心脏的免疫损伤;移植心脏的供血障碍和术后感染等因素也常常导致心脏移植的失败[1].此外,供体心脏的获之不易也制约着心脏移植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作者:谭江宁;韩玲;屈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脐血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学表达特性

    目的探讨人脐血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以及T/NK细胞杀伤性抑制性受体(KIR)表达的免疫学特性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正常新生儿脐血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抗原标记,包括CD45RA、CD45RO、CD69、CD25、CD40L、CD40、CD10、CD20和CD16等抗原的表达,以及脐血T/NK细胞上KIR分子(CD158a和CD158b抗原)的表达,并与正常儿童外周血比较.结果脐血T淋巴细胞中CD45RA+T细胞表达高于外周血(P<0.01),CD45RO+则明显低于外周血(P<0.01);脐血T细胞CD69表达极低;CD25在CD+8细胞亚群中几乎不表达;CD40L在脐血T细胞中表达低于外周血(P<0.05).脐血B淋巴细胞中不成熟亚群CD+10/CD+19比例增高,成熟B细胞表型CD19、CD20、CD40等抗原均明显高于正常外周血(P<0.01).脐血中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均存在KIR分子表达;脐血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158分子表达低于NK细胞(P<0.01),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158分子表达低于正常外周血;CD158几乎不表达于CD+4T细胞,主要表达于CD+8T细胞,且以CD+158a为主;脐血中NK细胞CD158分子表达高于T淋巴细胞(P<0.05),但明显低于外周血NK细胞KIR的表达(P<0.01).结论脐血T淋巴细胞包括原始和早期T细胞以及T细胞受体表达障碍,导致脐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成熟,可能是脐血移植(UCB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和程度轻的重要原因之一.脐血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障碍可能缘于T淋巴细胞表型或功能的障碍.脐血T/NK细胞KIR的表达特性提示,KIR可能与UCBT中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有关.

    作者:陈纯;黄绍良;魏菁;段连宁;李树浓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癫(疒间)的诊断

    癫(疒间)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据统计,14岁以下小儿癫(疒间)的年发病率为46~83/10万,而9岁以下更高,达72~86/10万.小儿正值生长发育期,癫(疒间)发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与评价、病因与转归均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然而,在确立癫(疒间)的诊断时,均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其临床发作究竟是癫(疒间)性的、还是非癫(疒间)性的;(2)若确系(疒间)性发作,进一步确认是什么类型的发作?抑或属于某一特殊的癫(疒间)综合征?(3)尽可能明确或推测其癫(疒间)发作的病因.

    作者:蒋莉;蔡方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体CD+34纯化移植后合并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一例

    我们一例获第2次缓解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患儿被进行父子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的异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0 d合并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报告如下.

    作者:梁辉;王昀;郭若冰;程志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癫(疒间)持续状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小儿癫(疒间)持续状态(S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7例发生SE的住院患儿和154例未发生SE的癫(疒间)患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因、发作类型等24个因素与SE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SE的危险因素包括:有明确病因、既往SE史、癫(疒间)控制不良、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身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头颅CT和(或)MRI弥漫异常、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局灶性放电和用药依从性差;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明确病因(OR=5.62)、既往SE史(OR=4.50)、复杂部分性发作(OR=2.96)、部分继发全身性发作(OR=2.40)、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OR=2.06)、用药依从性差(OR=1.72)6项OR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显示其为S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明确病因、既往SE史、复杂部分性或部分继发全身性发作、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用药依从性差为SE的危险因素,可增加小儿SE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王艺;张瑾;孙道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IL-4基因修饰增强脑胶质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机制的探讨

    目的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修饰瘤苗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机制.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PL-IL-4-SN将人IL-4基因导入神经胶质瘤系SHG44细胞,以IL-4基因修饰瘤苗和野生型瘤细胞作刺激细胞诱导CTL反应,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瘤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1)IL-4基因修饰诱导瘤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B7-1及ICAM-1等免疫刺激分子,对MHC-I类抗原表达无影响,其瘤苗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为野生型瘤细胞的7倍(P<0.01).(2)加入抗IL-4单抗可完全阻断IL-4诱导的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IL-4基因修饰瘤苗诱导CTL反应时培养上清可检测到大量IL-2的产生.抗IL-4或抗细胞表面分子单抗可降低IL-2产生及抑制CTL反应.结论 IL-4基因修饰可能是通过诱导MHC-Ⅱ类抗原等表面分子表达,促进IL-2的产生从而增强CTL杀伤活性.

    作者:李成荣;付劲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以多饮多尿为临床表现的肾动脉瘤一例

    患儿,女,6岁.因多饮、多尿5年入院.入院前5年家长察觉患儿饮水多,尿量多,主要为夜尿多,具体量不详.3年前至今饮水量约2 100~2 200 ml/d,尿量仍多,仍以夜尿多为主,尿色正常,不伴发热,无头晕、头痛及视物模糊,无腰痛及血尿史.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不明,一直未予治疗.未注意过血压.

    作者:焦莉平;张桂菊;沈颖;张毓文;徐赛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冰冻1个月以上的血浆补充抗体的价值如何?

    作者:吕黎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浆是否可以作为静脉高营养应用?

    作者:吕黎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环磷酰胺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30年文献Meta分析

    目的明确环磷酰胺能否有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以及不同的环磷酰胺应用方案中何种佳,为临床用药以及进一步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通过MEDLINE、AHRQ、Cochrane、ACP Journal Club计算机检索系统,以nephrotic 条件的参考文献,以有效率(肾病综合征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作为统计指标,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Meta分析。 结果应用环磷酰胺(口服)与泼尼松联合 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率为49.1%,单纯应用泼尼松治疗的有效率为16.2%,两者比较差 异 有显著意义(P<0.05);大剂量环磷酰胺(累积剂量为168~192 mg/kg)与泼尼松联合口 服治疗 的有效率为44%,小剂量环磷酰胺(累积剂量为42~168 mg/kg) 与泼尼松联合口服治疗 的 有效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应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有 效率为76 %,应用环磷酰胺口服治疗的有效率为59%,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环磷酰胺能有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且以大剂量环磷酰胺和泼尼松同时口服治疗的效果佳。

    作者:马祖祥;易著文;吴小川;党西强;何小解;何庆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非清除性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

    2001年3月,我们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血缘相关供者非清除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splantation, NSCT)联合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DLI)成功治疗了一例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方建培;黄绍良;周敦华;陈纯;曾瑞萍;吴燕峰;包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疒间)18例

    目的分析和评价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疒间)(PTE)患儿的临床、CT、MRI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通过随访和EEG、CT及MRI等辅助检查,对患儿的年龄、临床发作史、意识、神经体征、头颅骨折、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18例中,男12例、女6例;首发年龄:2个月~12岁,平均3岁8个月.其中小于5岁的婴幼儿多于伤后6~12个月发病.18例中呈部分及继发全身大发作共13例,局灶神经征及偏瘫12例;脑外伤后昏迷大于12h 11例,凹陷性及粉碎性骨折10例;CT示颅内血肿及皮层下混合损伤各12例;5例做MRI检查,其中4例有局限性长T2高信号;EEG示外伤后6~12周局限性慢波异常或性放电明显增多,局灶或多灶性棘(尖)波或棘(尖)慢复合波13例,单一节律放电2例.结论 PTE可发生于各年龄期,婴幼儿发病较早,年长儿较晚;PTE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昏迷>12 h的严重脑外伤、早期惊厥反复发作、局灶性神经征、凹陷性颅骨骨折、皮层及皮层下同时损伤、硬膜下及脑内出血等.PTE发作主要表现为部分或继发全身大发作;EEG具有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梁锦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肌浆网Ca2+-ATP酶mRNA表达的研究

    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CHF)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中、重度心衰患儿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除血流动力学改变外,造成心衰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新近研究资料表明,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酶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心衰发生的关键因素,但国内尚未见有关婴幼儿先心病合并心衰时肌浆网Ca2+-ATP酶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报道.

    作者:尹薇;郑孝清;邓淑珍;张凤薇;杨季清;王钦文;王瑞耕;杨渝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一例儿童单体7综合征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患儿男,2岁.因皮肤瘀点伴发热1个月来我院就诊,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轻度贫血貌,肝肋下2 cm,脾肋下4 cm,胸骨无压痛,无畸形体征.实验室检查:血象:WBC 7.0×109/L,单核细胞0.26,幼稚粒细胞0.02;Hb 99g/L;PCT 38×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粒细胞0.16,红系0.21,巨核细胞28只/全片.

    作者:钱军;林江;吴亚芳;潘金兰;薛永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四川省儿童中三种常见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

    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组溶血性疾病的遗传基础,我国南方为高发区,在儿童中为常见.发病的分子基础是G6PD基因突变,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G6PD突变类型已超过122种[1],中国人中G6PD突变型为15种,均为点突变[2,3].其中常见的有3种,即G1388A、G1376T和A95G突变,占50%以上.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和地区已进行了G6PD基因突变型研究.我们自2000年10月以来应用突变扩增系统(ARMS)方法,在G6PD缺乏症高发区四川省25例四川籍儿童中检测上述3种G6PD基因突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永蜀;杜传书;陶大昌;陈芬;杨春蕾;徐鸣;史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缓解时和缓解期微小残留病(MRD)的水平和变化以及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关系.方法用改良一步煮沸法提取脑脊液DNA,酚/氯方法提取骨髓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极限稀释定量PCR法追踪检测微小残留病,数据处理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回归模型等.结果 46例急淋患儿缓解时骨髓MRD定量值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呈正相关(COX回归模型,γ=0.3496,P<0.05),脑脊液MRD阳性可预示发生CNSL的相对危险度(P<0.05);缓解期脑脊液MRD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缓解时骨髓MRD定量值和脑脊液MRD定性结果以及缓解期间脑脊液MRD的变化可以预示CNSL的危险度,MRD检测对判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焱;李文益;郭海霞;邓庆丽;方建培;薛红漫;周敦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尼莫地平对阿糖胞苷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Ca2+是细胞凋亡中一个重要的信使,钙通道拮抗剂(CCB)可通过抑制钙内流,从而抑制细胞凋亡[1].但也有研究表明,CCB能增强某些实体瘤的化疗效果[2].有学者将CCB--维拉帕米(异搏定)作为耐药逆转剂用于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不甚清楚.因异搏定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而抗肿瘤药物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心脏损害,因此我们选用另一种CCB--尼莫地平(NMDP)作为耐药逆转剂用于白血病的研究,即以人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株(HL-60)为研究对象,体外观察NMDP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是否与阿糖胞苷(Ara-C)有协同作用,以探讨NMDP增强化疗的作用机制.

    作者:孙立荣;刘艳明;庞秀英;李学荣;卢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婴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儿男,4个月.出生54 d后因肝脾肿大(体检时发现)曾住某医院治疗.当时入院体检:肝右肋下4 cm,剑下3 cm,质软,边锐,表面光滑;脾左肋下3 cm.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74×109/L,血小板60 ×109/L;血红蛋白电泳:胎儿血红蛋白(HbF)不增高.

    作者:金伊君;缪石先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8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近年来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白细胞介素18(IL-18)又称干扰素γ(IFN-γ)诱导因子,是新发现的一种多效型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多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且动物模型研究表明,IL-18具有抗病毒效应[1,2].为此,我们使用柯萨奇病毒B3m(CVB3m),诱发小鼠急性VMC后,投入基因重组的小鼠IL-18(IL-18)并观察其效应,以探讨IL-18对VMC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晓华;刘亚黎;林雯;陈立敏;董继华;刘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