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菊
打开27岁来访者带来的相册,生命的张扬立刻跃入眼中.那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或悲或喜,或嗔或怒,巧兮笑兮,鲜活的色彩渲染了整本相册.合上相册,眼前的她如枯槁老人,双眼无神,不知聚焦在宇宙中何处,似灵魂无所依附,生命的流逝刻下深深的烙印.前后2个月变化如此之大,让人不禁好奇她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
作者:左彩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6年3月7日凌晨,老朋友哲书林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哲书林同志原是中国癌症康复会、北京癌症康复会常委,公开发行的《癌症康复》杂志首届第一副主编.他在离休前曾是北京复兴医院副院长、外科专家.他同时又是一位患者,而且是结肠癌和膀胱癌的双料癌症患者.正是由于他有医、患两者的背景,所以他在提出问题、考虑问题、商讨解决问题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能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因此得到同仁的高度赞赏和信赖.他淡泊名利,多次提出请求不当常委,但被大家婉拒.即使对问题有争论,他也能顾全大局,以如何有利于癌症康复为前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善于团结同志,态度谦逊,不论老少都愿意做他的朋友.
作者:金懋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虽然世间总是存在不尽如人意,但并不缺少美丽,我们需要懂得珍惜.珍惜已有的,才能获得别人继续的信赖和信任;珍惜已有的,我们才能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珍惜已有的,我们才能走出人生的不如意;珍惜已有的,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幸运者.美好的追求并非遥不可及,你珍贵的,是你现在拥有的;你不会失去的,是你紧握手中的.亲情,不仅需要血缘的维系,也需要体贴的话语,深情的关注.友情绝非利益的天平,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你给世界一个微笑,时光就会带给你无数的微笑.
作者:孙健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如今,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成为上了年纪老人们的记忆,现实生活中大都为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宁静港湾,寄托感情、心灵庇护、休养生息都离不开家庭.如今,家庭小型化,使得夫妻成了家的核心,孩子成了家庭的轴心与全家人未来的希望.实现家庭和谐,首先要做到夫妻和谐,有了孩子之后,如何同心协力让孩子健康成长,终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个家庭幸福和未来期望的关键.
作者:韩翠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当你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欣赏身旁水池里几尾灵动游弋的锦鲤,耳畔响起舒缓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若不是偶尔踱过几个穿病号服的,或是穿着白大褂行色匆匆的医护人员,你一定会以为自己置身于某个星级酒店的大堂.是的,不要错愕,这里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外科楼候诊大厅,一个将“癌症患者人文关怀”诠释得好的地方.2015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音坊”音乐治疗工作坊正式启动,它的成立,得到了院领导、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及北京东方佳韵文化艺术中心的支持与祝福.
作者:章新奇;章新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完成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中国2015年估计新增430万癌症病例,癌症的死亡病例超过280万.让肿瘤患者头疼的莫过于几件事:如何在第一时间选择一家好医院?怎样找对“好医生”?面对拥挤的门诊、忙碌的专家,如何简洁、准确地表达病情?如何抗癌才能省钱、省时又省心?针对这些问题,漳州市正兴医院副院长兼肿瘤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吴晓安,总结自己诊治时的经验,向患者介绍看病的“六招”小诀窍.
作者:吴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在没有任何防护条件下搞科研,一干就是20年.朝夕与有机氯相处,我们科研小组6人中,有3人罹患胃癌、肝癌等相继离开人世.我也两次被确诊为癌症.我已是近30年癌龄,近90岁的健康老人,不愧为《再现生命光彩》一书中的一员.回忆过去在漫长的岁月中,酸甜苦辣、催人泪下、不堪回首,但我终于战胜了疾病,荣获“北京市抗癌明星”称号.现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癌症的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田毓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一位79岁的男性胰腺癌晚期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腹部疼痛,由于肿瘤包裹血管不能手术治疗,曾行射波刀治疗和单药口服S-1姑息化疗.后因患者病情恶化,出现了肺转移,门静脉瘤栓,大量腹水,梗阻性黄疸,上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全身症状.患者在我科就诊治疗2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医科医疗护理团队给予了他全程、全面和全身心的照护.尽管没有能力挽留患者走向生命终点的脚步,但我们却在患者和家属无助时撑起了一片天,尽力使患者减轻痛苦,帮助他实现了心愿,并引导家属正确面对亲人的离世,使逝者安息,生者慰藉.下面是我们在患者病情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主要痛苦和心灵关怀的体会.
作者:王云;李萍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胰腺在人体什么位置胰腺在人体的上腹部,胃的正后方.胰腺附近的器官除了胃,还有十二指肠、胆管、脾脏和横结肠.但和这些器官相比,胰腺位置更加居中,靠后.正因为位置深,周围器官多,胰腺病变常常让人误以为是胃肠道不舒服.胰腺有什么功能很多人了解胰腺是因为胰腺有胰岛,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所以胰腺功能不好了可能会得糖尿病.其实这只是胰腺功能的一部分,分泌胰岛素属于胰腺的内分泌,胰腺还有外分泌功能,也就是分泌胰液.我们都知道胃液是胃分泌的,是消化食物用的液体.胰腺则分泌胰液,辅助消化吸收.胰腺在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胰液可以分解我们吃的各种营养物质,把它转化成我们可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没有胰液或缺乏胰液,我们的消化就会大受影响.胰腺通过内分泌和外分泌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我们可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胰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多年前,鉴于我国烟民之激增,尤其涉及青少年颇多,甚虑肺癌之危害,时值我刚刚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领导工作不久,颇思在国内推动预防肺癌及早期筛查工作.为此我曾做时近1年的调研,但终放弃了在脑海中酝酿已久预防肺癌的建议,转而在数年后发动了中国百万妇女乳腺癌筛查工程.为此,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访问过我,并详询其缘由,且写了报道.其实主要缘由有二:
作者:徐光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一代天骄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于2011年10月5日因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癌(胰腺恶性肿瘤的一种)辞世,终年56岁.人们获悉后怀着惊愕、惋惜、感慨、追忆等心情的同时,也会思考着……作为每天与癌症打交道的病理医生,我在阅读了媒体有关乔布斯报道中有限的病史后,不由自主地竞想说一句:“以身试‘癌’不可取!”
作者:纪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日,由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究了胰腺癌的遗传学,揭示出它实际上是4种独立的疾病,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遗传触发机制(genetic trigger mechanism)和生存率,这为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胰腺癌铺平了道路.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2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Sean Grimmond教授,现为墨尔本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及癌症医学教授.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无病是福天行健,家常便饭享永年.”古语说:“民以食为天.”意思是吃饭虽是每日都要做的事,但这件事的意义及其重大.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后来逐渐演变为一日三餐.这种改变除了历史原因外,我们今天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三餐中的学问,你了解吗?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时间决定了一日需要三餐,也决定了三餐的间隔时间.
作者:于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日,《癌症康复》编辑部对著名肿瘤外科专家钦伦秀教授进行了专访,就患者所关注的肝癌治疗方法及康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为访谈实录.目前认为,针对转移性肝癌可以更积极地治疗.原因有二:第一,它不像原发性肝癌,肝脏是有病的,转移性肝癌的肝脏本身是好的.肝脏基础好,我们可以切除较大的范围,剩下30%~40%的肝脏.如果是硬化肝脏,就不能切除这么多了.第二,降期后切除.原来有一部分不适合做手术的,我们通过药物治疗以后把肿瘤缩小,医学上叫降期后切除.例如原来分期是Ⅲ期、Ⅳ期的,现在降到Ⅱ期、Ⅲ期,然后再整体切掉,争取到手术的机会.目前,对转移性肝癌好的疗法还是根治手术.
作者:钦伦秀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是机体代谢和各器官功能的基本保证,而钠、钾、氯是维持体液平衡的三种主要物质.食盐(化学名称叫氯化钠)是人体获得钠、氯的主要途径,而机体所需的钾主要从蔬菜、水果等食品中获得.科学的饮食会使这三种成分均衡而足量,以维持机体正常的渗透压、内分泌、神经传导等功能的正常运行.
作者:李佩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互联网+”模式即将在我国掀起新一波发展浪潮,将会给各个领域带来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这一新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及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大数据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能力的大数据技术支持.人们未来的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大数据,可以说,数据无处不在.人们的日常行为随时都在产生数据或信息,并与此前的数据或信息发生交互.
作者:韩翠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大多数癌症病人都会产生疼痛、乏力、恶心、呕吐、便秘、咳嗽、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等局部和全身性症状.对此,医生常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处理.不少癌症病人及家属误认为对症处理就是放弃积极的抗癌治疗,其实不然.标本兼治,共同攻克癌魔实际上,抗癌治疗与对症处理是癌症治疗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并不矛盾.在癌症治疗中,医生既重视针对癌症本身的治本治疗(抗癌治疗),也重视针对癌症症状的治标处理.也就是说,攻克癌魔需要标本兼治.而对于许多癌症病人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处理常贯穿于癌症治疗的全过程,只是在癌症病变的不同阶段,标本兼治的侧重点不一样,早中期癌症以治本为主,晚期癌症则以治标为主.
作者:于世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告别.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并使其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入殓师》第一次以电影的方式温暖地向我们展示了生命需要一个圆满的句号.如今,在医学领域,一门给生命画上圆满句号的学科——缓和姑息与临终关怀学科正在悄然兴起,尤其在癌症患者和医生群体中更是被频繁提及.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缓和医疗和临终关怀,记者采访了缓和姑息医疗领域的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北京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端祺教授.刘教授是我国较早关注缓和姑息治疗的内科学专家,他平易近人、谦和朴素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教授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生动全面、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解读了缓和医疗的意义.
作者:矢车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6年1月8日,一个难得的风轻云淡的冬日,我应《癌症康复》编辑部之邀,就药物使用相关问题做视频访谈.话题涉及广泛多面,有老生常谈的问题,亦有新时代的新话题,以己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畅所欲言.随后汇集成章,虽一己之见,亦经思索凝练,或可有益于读者.问题一:谈谈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广义的“药物合理应用”因为各种媒介宣传,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就不那么熟悉了.可以说,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难度更大.首先来了解何谓“合理用药”?也即合理用药的标准,目前还未见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在对患者全面了解及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选用药物,使病人在冒少的风险下,获得大的治疗效益.这个所谓的标准里涉及到医生、患者和药物.
作者:杨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胰腺既是一个外分泌器官,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多种消化酶和胰岛素,其中消化酶通过胰管汇集到肠道,帮助食物消化,胰岛素进入血循环促进血糖被身体利用.手术可造成患者胰液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营养物质消化不良和继发性糖尿病.通过饮食调理、营养支持等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方玉;龚丽青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