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云;王明玉;魏玲
目的:构建针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RNA干扰(RNAi)表达克隆质粒.方法: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Block-iTTM U6 RNAi Entry Vector Kit和BLOCK-iT Lentiviral RNAi Expression System生产表达克隆质粒.针对MDR1人工设计合成一段寡核苷酸,依照试剂盒说明书分别构建MDR1 entry clone质粒和表达克隆质粒.以MDR1 entry clone质粒瞬时转染MCF-7/ADM细胞株,MTT法测细胞对ADM的耐药性及流式细胞仪测试P-gp表达情况.抗生素筛选表达克隆、抽提质粒电泳鉴定.结果:测序证实MDR1 entry clone质粒构建正确,无任何突变.转对照质粒组和转MDR1 entry clone质粒组,P-gp表达水平分别为(31.97±1.2)%和(7.88±0.5)%,IC50分别为1.27和0.4 μg/mL.两组比较,P-gp表达和IC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生素筛选显示转化克隆对氯霉素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具抗性,抽提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重组质粒大小符合设计要求.结论:MDR1 entry clone质粒和表达克隆质粒构建正确,为进一步阻断MDR1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桂云;王明玉;魏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为了探讨乳腺癌活检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总结330例行术前活检的原发性乳腺癌病例,对活检方法及肿瘤残留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活检非延迟组、活检延迟组和针吸活检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0%(15/150)、16.3%(13/80)和12.0%(12/100).活检延迟组中的切取活检组复发率为38.9%(7/18),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7和0.011;在伴有间质浸润的癌残留病例中复发率明显增高(43.8%).切取活检延迟组在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与活检非延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5),特别是活检距根治手术的时间>7 d者.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活检距根治手术的时间好在1周内进行,切除活检和针吸活检者预后好,切除活检时应避免有间质浸润的癌残留.
作者:朱世光;于同虎;乔广东;苏海龙;李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关系在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之间的区别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荧光免疫微球分析技术检测46例乳腺癌及41例乳腺增生症伴乳腺纤维腺瘤形成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用流式荧光免疫标记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25+IL-2受体细胞(CD25+IL-2R)、CD3+总T淋巴细胞(CD3+T)、CD4+辅助T辅助细胞(CD4+TH)、CD8+杀伤/抑制T细胞(CD8+TCS)、CD56+NK细胞(CD56+NK)和CD19+总B淋巴细胞(CD19+B)比例.结果:外周血IL-2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中,IL-2水平在检测线以下组(IL-2=0)与检测线以上组(IL-2>0)比较,CD25+IL-2R细胞、CD4+TH细胞和CD56+NK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L-2水平呈负相关;在乳腺良性肿瘤中,IL-2水平在检测线以下组(IL-2=0)与检测线以上组(IL-2>0)比较,CD19+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L-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IL-2水平状态与IL-2-R细胞、Th细胞、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L-2水平状态与总B淋巴细胞比例呈负相关.
作者:邹德宏;杨红健;谢尚闹;凌雨田;钱丽娟;俞洋;丁小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预期意义及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化疗前空芯针穿刺标本和化疗后手术切除的60例乳腺癌组织的Survivin的表达情况.化疗方案为CAF(CTX 600 mg/m2,ADM 50 mg/m2,5-FU 500 mg/m2)、CMF(CTX 600 mg/m2,MTX 30 mg/m2,5-FU 500 mg/m2)和TA(艾素75 mg/m2,THP 30 mg/m2),疗程≥3个疗程,每3周1个疗程.化疗疗效采用体检、乳腺B超、钼靶检测及术后病理分析综合判断.结果:60例患者中CR 3例,PR 40例,SD 17例,总有效率(CR+PR)为71.7%(43/60).其中pCR 1例,全组无恶化病例.60例患者中Survivin阳性表达占51.7%(31/60),其中疗效明显占58.1%(18/31);Survivin阴性表达占48.3%(29/60),其中疗效明显占86.2%(25/29).化疗前后均检测了Survivin的57例患者中阳性率从50.9%(29/57)升高至71.9%(41/57),其中有21.0%(12/57)患者由阴性表达转变为阳性表达.结论:Survivin可能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一个可靠指标,且化疗后其表达增强.
作者:林奇;周士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gp、LRP、GST-π和Topo-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术前化疗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8例术前曾用化疗和70例术前未用化疗的88例乳腺癌组织检测P-gp、LR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结果:88例乳腺癌中P-gp、LRP、GST-π和Topo-Ⅱ的阳性率分别为42.0%、53.4%、48.9%和40.9%.术前应用化疗的的患者癌组织P-gp、LRP和GST-π三者阳性表达率均较未用化疗的患者高,P-gp和L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ST-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po-Ⅱ有化疗史的患者比无化疗史的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p、LRP、GST-π和Topo-Ⅱ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同时检测P-gp、LRP、GST-π和Topo-Ⅱ等多种导致多药耐药的因素,对乳腺癌化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绍奎;张维浩;孙兰萍;孙翔宇;赵炎;左文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2 22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R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增生性病变占乳腺良性病变的94.8%,乳腺浸润性癌在恶性肿瘤中占95.8%;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7.1岁,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病变的34.98岁(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 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乳腺疾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6.5%)大于发生乳腺良性病变的概率(1.9%),P<0.001;72%的乳腺增生性病变存在>3种病理成分;乳腺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3.5%)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增生性病变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49%),P<0.01;乳腺癌旁不同良性病变与癌一样,对ER均有高表达.结论:乳腺增生性病变是女性常见的病变成分复杂的良性疾病,其演变过程与乳腺癌有关.
作者:黄焰;赵惠斌;李国民;尉承泽;李晓斌;王刚乐;宋志武;郑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肝脏是结直肠癌主要的转移部位,发生率高达15%~20%.Adam等[1]报道,结直肠癌患者50%发生肝转移.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失败、影响预后和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我院应用B超定位经皮肝穿刺微波组织凝固(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PMCT)加全身化疗(FOLFOX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7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方东林;张庆;高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1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三七皂苷R1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改变,并以RT-PCR检测凋亡调节基因p53、Bcl-2的表达.结果:三七皂苷R1能明显抑制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三七皂苷R1作用后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呈现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显示凋亡细胞比例升高.RT-PCR检测可见p53 mRNA表达显著增加,而Bcl-2 mRNA表达减少.结论:三七皂苷R1能诱导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凋亡调节基因p53的上调和Bcl-2的下调有关.
作者:郑文球;朱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的human mamglobin(hMAM)mRNA和CK19 mRNA表达,探讨乳腺癌患者早期骨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一步法)法检测骨髓组织中hMAM mRNA和CK19 mRNA的表达.结果:10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 mRNA、CK19 mRNA表达阳性者分别为37.3%和56.9%,均高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P=0.043,P=0.002).两者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呈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0、0.001、0.020、0.003、0.031和0.001;与淋巴结转移状况、年龄和月经状况无关,P值分别为0.101、0.255、0.111、0.110、0.492和0.187.结论:乳腺癌微转移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hMAM mRNA和CK19 mRNA均可作为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标志,且两者间存在一致性.
作者:王晓春;刘运江;刘现义;李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我国肺癌发病>40岁的患者逐年增加,60~70岁达高峰,所以>70岁的老年肺癌患者不在少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72.5%[1],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我们采用了国产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性晚期NSCLC患者46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瑞娟;王晓红;王洪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作为放疗增敏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毒副反应.方法:同期放化组:42例采用吉西他滨化疗增敏同期联合放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Ⅲ期)NSCLC患者,放疗同期第1、8、15、22、29、36天在放疗前4 h给予400 mg/m2吉西他滨化疗,放射治疗采用6/15 MV X线,每次2 Gy/ d,5次/周,原发灶50 Gy后缩野加量,DT 60~70 Gy;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给予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至DT 60~66 Gy.单纯放疗组:40例放射治疗方法与同期放化组相同.结果:同期放化组与单纯放疗组肺原发灶有效率分别为90.5%(38/42)和70.0%(28/40),P=0.039;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有效率分别为90.5%(38/42)和82.5%(33/40),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6和10.3个月,两组急性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肝功能受损等,经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吉西他滨化疗同期联合放疗局部晚期NSCLC与单纯放疗的比较,近期疗效有提高,急性毒副反应增加不明显,可耐受,吉西他滨有放疗增敏作用.
作者:杨文;唐武兵;肖明星;古伟光;伍楚蓉;罗海涛;张复华;胡建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的高表达是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机制.诱导IDO的表达具有两种信号传导途径.一种是干扰素依赖途径,即IDO在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CpG ODNs等刺激后优先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中表达,这种途径主要是由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1α(STAT1α)和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介导.另一种则是干扰素非依赖途径,即IDO在LPS等刺激后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人类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等中表达,这种途径可能与p38 MAPK通路及NF-κB通路有关.明确IDO的信号通路且调控其表达,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作者:刘小会;刘鹏;杜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Caveolin-1蛋白在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其与Ras-p42/44MAPK细胞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以腺病毒介导在内皮细胞中表达外源Caveolin-1蛋白,分析其对内皮细胞增殖和p42/44MAPK分子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感染腺病毒表达外源Caveolin-1蛋白的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3H-胸腺嘧啶掺入量降低了35%(n=3,P=0.009),p42/44MAPK分子磷酸化水平降低了47.6%.结论:Caveolin-1蛋白抑制p42/44MAPK分子磷酸化水平,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作者:房凯;刘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 or D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人子宫内膜腺癌Ishikawa和AN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拒染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Annexin Ⅴ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中Caspase-8 、Caspase-9活化及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情况.结果:DAC和 TSA对Ishikawa和AN3细胞均有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联用后抑制作用更强.单用DAC或TSA均可诱导细胞凋亡.单用DAC或TSA对细胞G1期无影响,单用TSA使G2/M期细胞比例增高,联合用药发生明显的G1期阻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AC和 TSA诱导了Caspase-8、Caspase-9裂解活化及PARP裂解.结论:DAC与TSA协同可抑制细胞生长,并使细胞阻滞在G1期,且细胞凋亡发生的时相不同于单独用药组.
作者:尚建强;贾(龙天)婷;陈方方;张嵩;姜淑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是组织学上类似于组织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进行性、系统性、肿瘤性增生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将我院近年来经尸检证实的6例及临床诊断的2例恶组患儿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付晓玲;王予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曲古抑菌素A能否促进小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HL-60细胞分化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MTT实验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1b表达率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分化作用; RT-PCR方法检测p21和cyclin D3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HL-60细胞经曲古抑菌素A和(或)小剂量As2O3作用24 h后,联合用药组较单用As2O3组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p21在mRNA水平表达增加,cyclin D3在mRNA水平表达降低.结论:曲古抑菌素A能促进小剂量As2O3诱导HL-60细胞的分化,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3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的表达变化有关.
作者:毕高峰;刘佳宁;温培娥;杨炜华;任霞;唐天华;谢超;董伟;姜国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乳腺癌中Bub1和p53表达概况,探寻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Bub1和p53的表达.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Bub1阳性表达率为84%,乳腺癌组织中Bub1的阳性表达率为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b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有关,P<0.05.正常乳腺组织中p53表达均为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因Bub1和p53表达异常是乳腺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Bub1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刚强;周海亚;朱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DD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ABC)及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紫杉醇联合DDP方案治疗ABC 57例(其中含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26例).紫杉醇175 mg/m2,静脉滴入,d1(或分为d1、d8);DDP 70 mg/m2,静脉滴入,d1(或分为d1~d3),加水化、利尿和止吐治疗,21 d为1个周期.本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3个.结果: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4例,稳定16例,疾病进展11例,总的有效率52.6%(30/57),26例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率为61.5%(16/26).治疗时一般情况较好者疗效(53.5%)好于一般情况差者(23.3%),P=0.045.中位肿瘤进展时间7个月,1年生存率为61.4%,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紫杉醇和DDP联合方案治疗ABC,特别是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疗效较好,使用方便,毒性反应较轻.该方案是包括蒽环类耐药性ABC的有效解救治疗方案.
作者:王佳玉;徐兵河;张频;李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ET方案)对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T方案对ⅡB~ⅢB期乳腺癌46例进行术前化疗2~4个周期,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并分析肿瘤临床分期、激素受体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全组cCR 19例,PR 25例,无疾病进展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7%.病理结果显示,化疗反应5级23.9%(11/46),4级40.0%(17/46).ER或PR表达与疗效有关,ER或PR阴性者疗效优于阳性,P=0.013.主要毒副反应为周围神经损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脱发等,但毒副反应轻多为Ⅰ度.骨髓抑制与以蒽环为主的化疗方案相似,不需要预防性G-CSF支持.心肌毒性不明显.结论:ET方案用于浸润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显著提高了病理及临床缓解率,有效率高,毒副反应小,化疗未增加手术风险,近期疗效满意.ER或PR表达与疗效有关,ER或PR阴性者疗效优于阳性,肿瘤分期、HER-2表达与化疗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丕琳;李玉文;尹子毅;张铁;朱强;智迎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检测食管癌相关抗原与自身抗体对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意义.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反应法和肿瘤相关抗原微阵列(包含8个重组的癌抗原蛋白C-myc、p53、cyclin B1、p16、p62、Koc、Imp1和Survivin)检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血清自身抗体.根据自身抗体变化对部分居民进一步作食管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解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居民食管上皮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及组织中相应肿瘤相关抗原变化的关系.结果:391例无症状居民中,79例(20%)至少呈现1种自身抗体阳性.对64例自身抗体阳性组和67例自身抗体阴性组居民进行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2例早期食管癌,且均在抗体阳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组食管癌前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1.阳性百分率随食管上皮病变加重呈现线性增高趋势.食管上皮组织中,8种肿瘤相关抗原表达与血清中相应自身抗体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癌前癌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血清自身抗体与食管上皮组织中相应肿瘤抗原的表达变化明显相关.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结合黏膜活检可能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保池;王立东;杜芳;冯常炜;张延瑞;刘宾;杨孟选;郭涛;宋昕;王苒;何欣;范宗民;杜娴娟;张建营;张梅;吴爱群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