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培状;任华丽;肖琼;王少林;王春梅
通过临床应用榄香烯膀胱内灌注,观察榄香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毒副反应.对108例膀胱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榄香烯注射液及卡介苗(BCG)于术后行膀胱内灌注,榄香烯治疗组63例,BCG组45例,观察各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榄香烯组平均随访19.7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7.94%;BCG组平均随访14.4个月,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经检验,两组之间术后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膀胱内灌注榄香烯注射液对浅表性膀胱癌预防术后复发有良好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新方法.
作者:李传刚;刘用楫;范治璐;李荫田;刘辉;张智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恩格菲(浙江省耀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是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中的超抗原.我们采用恩格菲联合化疗对8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思杳;钟孝桂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4例胃癌患者在手术中对肿瘤未行侵入性操作前予以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分析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产生与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等因素的相关性并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追踪回访.结果:114例胃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39.47%(45/114),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病理类型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显著相关,P<0.01,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者预示术后不佳.3年内,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组45例患者无1例生存.结论:腹腔脱落癌细胞形成微转移性,是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及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腹腔游离癌细胞呈正相关.术中检测游离癌细胞有助于评价病期、手术效果,并为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胡亦钦;陈环球;明学志;文旭;郑苏文;须霆;刘东莉;张传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HACE)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用及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随访35例H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其中14例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21例患者术中行肝动脉插管,术后经药物泵定期化疗栓塞.单因素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HACE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3个月,其半年、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7.5%、15.7%和0.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癌栓部位、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仅提示门静脉癌栓部位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H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门静脉癌栓的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陈荣新;叶胜龙;樊嘉;吴志全;周俭;邱双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评价Survivin在结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2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和分级结果,所有病例被分为Survivin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其中高表达组有26例(26/126,20.6%),低表达组有100例(100/126,79.4%).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是否转移和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然而,高表达的Survivin与肿瘤复发、特别是血行转移显著相关,P<0.05.Survivin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并用log-rank test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潜在的预后因素中(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淋巴是否转移和Dukes分期、Survivin表达),Survivin表达和Dukes分期被认为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urviv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相关: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率在Survivin高表达组明显高于Survivin低表达组,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应用组织芯片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优点.
作者:吴爱国;姚红兵;陈佑江;文明波;周魁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人胃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41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75.6%(31/41)和80.5%(33/41),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在分化较差的肿瘤类型中表达分别为85.2%和88.9%,高于分化较好的肿瘤类型,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分别为82.8%和86.2%,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在TNM分期Ⅲ、Ⅳ期的病例中表达分别为80.6%和83.9%,高于其他分期.结论: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胃癌组织中明显表达升高,且在晚期的病例中表达高于相对较早期的病例,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张剑军;徐惠绵;阎影;王振宁;赵宜良;张涛;赵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中VEGF-D的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2例胰腺癌患者中,VEGF-D总的阳性率为67.7%,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中阳性率为89.5%,而无淋巴结转移的为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另外可见VEGF-D的表达与脉管侵犯明显相关.随访24个月,VEGF-D低表达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而VEGF-D高表达组其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P=0.000 4.结论:VEGF-D与胰腺癌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范丽昕;李吉友;沈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PGC)发病率文献统计占胃癌的5.1%~15%.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普通型胃癌有较大不同,更易发生肝转移和早期淋巴道转移,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了解APGC高侵袭性的分子作用机制对于今后制定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APF的升高与APGC的高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APG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AFP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c-Met)等与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APGC中AT motif binding factor1(ATBF1)等抑癌基因表达水平低于普通型胃癌.这些基因和其他目前尚未明确的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APGC高侵袭性的分子作用机制.APGC治疗首选胃癌根治术,无法切除的转移灶,应积极给予化疗等综合措施治疗,但仍有待发现更新的APGC综合治疗模式.总结了APGC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宋玉环;汪运山;胡安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1例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TGF-α的表达水平,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胰腺癌中TGF-α的阳性表达18例(58.06%),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同时发现TGF-α在癌旁神经组织中高表达.结论: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的TGF-α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1,TGF-α在癌旁神经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是胰腺癌神经浸润转移的机制之一.
作者:陆澄;曾水林;杨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不同胆囊疾病中E钙黏蛋白(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分布的差异,探讨E-cad、VEGF和PCNA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胆囊癌标本41例,胆囊腺瘤标本14例,慢性胆囊炎1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分析.结果:胆囊癌VEGF阳性表达率(33/41)显著高于胆囊腺瘤(6/14)和胆囊炎(0/10),F=24.831,P=0.000,而E-cad阳性表达率(18/41)明显降低,伴有转移者E-cad表达(12/30)更低;胆囊癌PCNA LI高于胆囊腺瘤和胆囊炎组,H=19.03,P=0.008.VEGF过度表达者3年生存率(6/25)较阴性组(5/6)显著降低,F=8.286,P=0.008,PCNA LI≥50者3年生存率(1/16)较<50者(10/15)显著降低,F=16.151,P=0.000;E-cad高表达者3年生存率(9/16)较阴性组(1/15)明显增高,F=12.511,P=0.001.结论:E-cad和VEGF及PCNA表达在胆囊癌、胆囊腺瘤与慢性胆囊炎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可作为评估胆囊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和胆囊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晓岚;石麒麟;夏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在泌尿系统中,膀胱为尿路上皮肿瘤常发生的部位.绝大多数膀胱癌的组织学为单纯或混合移行细胞型(90%~95%),7%为鳞状细胞型,约2%是腺癌,未分化癌<1%.根据分期的不同,膀胱癌的治疗有经尿道电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ⅱ膀胱内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等多种方法.我们将双侧药盒导管植入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16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洪伟;于荣哲;姚丽;李秀杰;郐凤吉;张丽英;杨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榄香烯对小鼠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为临床肝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做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癌瘤内多点多次注射给药,用RT-PCR方法测其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s resistance gene,mdr1)的表达,同时观察抑瘤率、肿瘤坏死情况和小鼠死亡率.结果:荷瘤组(LT)、化疗组(C)、榄香烯组(E)和化疗药+榄香烯组(CE)的mdr1分别为(92.9%、100.0%、14.3%和14.3%),其中E、CE与LT的mdr1比较,P<0.05;LT++(42.9%)与C++(85.7%)的mdr1比较P<0.05.C、E和CE抑瘤率分别为(35%、27.2%和41.8%)与LT比较P<0.05.C、E和CE的死亡率分别为(15%、10%和5%)与LT(40%)比较P<0.05.病理示CE肿瘤坏死明显,大体见肿瘤腐肉状,色晦暗,质软,小鼠生存活跃.结论:瘤株Hca-A2/p的mdr1的自然表达率为92.9%.化疗使mdr1强表达增加.榄香烯可降低mdr1的表达并有良好的抗肿瘤的作用,与化疗药合用抗肿瘤作用更佳.
作者:高海德;张佩禹;赵荣宇;陈宏生;邢状杰;柳宗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为了大限度减少直肠癌行Miles手术传统结肠造口的并发症,使患者术后有效控制大便次数,使人工肛门器携带方便,减少粪便污染,减轻结肠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更好地避免造口狭窄,我们自行设计开展自体皮瓣围领式结肠造口术,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易被患者接受,便于管理.
作者:任培状;任华丽;肖琼;王少林;王春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AP-1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典型的AP-1复合物由c-Jun和c-Fos两个亚单位组成,通过形成亮氨酸拉链,以其α螺旋延伸处的碱性残基与DNA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转录.近年来,AP-1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在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中,人们研究了胃癌细胞生长的机制中AP-1的介导作用,AP-1在HP诱发胃癌作用中的角色及各种药物和化学物质是如何通过抑制AP-1活性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等内容,但有关AP-1和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尚缺乏.
作者:孙逊;桑荣霞;杨会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真如镇居民关于肿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KAP),为进一步开展社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真如镇2个居委30~70岁的常住居民为对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使用统一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2 695人,有效问卷2 610份.男女比例为1:1.06,平均年龄(53.04士8.70)岁.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为22.18%;吸烟率为26.62%;饮酒率为10.34%.居民的KAP水平与年龄、学历、肿瘤家族史和性别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91,P≤0.001.结论:在社区肿瘤防治过程中,针对不同KAP水平的人群有必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普及防癌抗癌知识,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居民的生命质量.充分利用社区大众传媒,并争取各部门的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高达22.18%,可见恶性肿瘤已经和正在对社区居民健康与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必须引起各级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者:史玲;方黎;周宪珍;李晨曦;张薇;欧周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经病理细胞学确诊的35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采用在3DCRT治疗前给予2~4个周期多西他赛75 mg/(m2·d),21 d为1个周期的化疗.结果:中位总生存期18个月,1年生存率为71.4%,2年生存率为37.1%.毒副反应患者能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NSCLC可延长生存期,但并不增加放射不良反应.
作者:吴荣;郑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1],过去曾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2]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发现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GIST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对其特殊的组织学、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孙现军;徐忠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2005年8月收治的51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室缺修补术1例.结果:体外循环转机26~6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1~48 min,1例死亡(1.9%).随访46例,时间9个月~1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 3例,Ⅱ31例,Ⅲ17例,2例复发,复发率3.9%.结论:在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心脏黏液瘤摘除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应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应注意术后随访.
作者:王绪健;王锦艳;张延安;李健;赵东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FHI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的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2例石蜡标本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FHIT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缺失率为76.1%,明显高于正常的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48,P=0.000.FHIT基因的表达缺失率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x2=4.271,P=0.039)、淋巴结转移(x2=9.176,P=0.002)及吸烟史(x2=12.026,P=0.001)密切相关.而与患者年龄(x2=1.155,P=0.283)、性别(x2=0.450,P=0.503)、肿瘤大体类型(x2=2.974,P=0.085)及病理类型(x2=0.726,P=0.394)无关.结论:FHIT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检测FHIT基因的表达缺失对判断NSCLC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趋势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鹏;李道堂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