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市真如镇居民肿瘤KAP调查分析

史玲;方黎;周宪珍;李晨曦;张薇;欧周罗

关键词:肿瘤/流行病学, 市区人口, 数据收集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真如镇居民关于肿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KAP),为进一步开展社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真如镇2个居委30~70岁的常住居民为对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使用统一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2 695人,有效问卷2 610份.男女比例为1:1.06,平均年龄(53.04士8.70)岁.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为22.18%;吸烟率为26.62%;饮酒率为10.34%.居民的KAP水平与年龄、学历、肿瘤家族史和性别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91,P≤0.001.结论:在社区肿瘤防治过程中,针对不同KAP水平的人群有必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普及防癌抗癌知识,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居民的生命质量.充分利用社区大众传媒,并争取各部门的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高达22.18%,可见恶性肿瘤已经和正在对社区居民健康与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必须引起各级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人胃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41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75.6%(31/41)和80.5%(33/41),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在分化较差的肿瘤类型中表达分别为85.2%和88.9%,高于分化较好的肿瘤类型,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分别为82.8%和86.2%,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在TNM分期Ⅲ、Ⅳ期的病例中表达分别为80.6%和83.9%,高于其他分期.结论:热休克蛋白70和90α在胃癌组织中明显表达升高,且在晚期的病例中表达高于相对较早期的病例,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张剑军;徐惠绵;阎影;王振宁;赵宜良;张涛;赵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FHI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的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2例石蜡标本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FHIT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缺失率为76.1%,明显高于正常的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48,P=0.000.FHIT基因的表达缺失率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x2=4.271,P=0.039)、淋巴结转移(x2=9.176,P=0.002)及吸烟史(x2=12.026,P=0.001)密切相关.而与患者年龄(x2=1.155,P=0.283)、性别(x2=0.450,P=0.503)、肿瘤大体类型(x2=2.974,P=0.085)及病理类型(x2=0.726,P=0.394)无关.结论:FHIT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检测FHIT基因的表达缺失对判断NSCLC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趋势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鹏;李道堂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1例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TGF-α的表达水平,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胰腺癌中TGF-α的阳性表达18例(58.06%),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同时发现TGF-α在癌旁神经组织中高表达.结论: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的TGF-α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1,TGF-α在癌旁神经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是胰腺癌神经浸润转移的机制之一.

    作者:陆澄;曾水林;杨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癌患者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检测及其相关因素与预后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4例胃癌患者在手术中对肿瘤未行侵入性操作前予以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分析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产生与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等因素的相关性并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追踪回访.结果:114例胃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39.47%(45/114),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病理类型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显著相关,P<0.01,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者预示术后不佳.3年内,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组45例患者无1例生存.结论:腹腔脱落癌细胞形成微转移性,是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及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腹腔游离癌细胞呈正相关.术中检测游离癌细胞有助于评价病期、手术效果,并为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胡亦钦;陈环球;明学志;文旭;郑苏文;须霆;刘东莉;张传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FP阳性胃癌的研究进展

    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PGC)发病率文献统计占胃癌的5.1%~15%.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普通型胃癌有较大不同,更易发生肝转移和早期淋巴道转移,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了解APGC高侵袭性的分子作用机制对于今后制定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APF的升高与APGC的高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APG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AFP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c-Met)等与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APGC中AT motif binding factor1(ATBF1)等抑癌基因表达水平低于普通型胃癌.这些基因和其他目前尚未明确的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APGC高侵袭性的分子作用机制.APGC治疗首选胃癌根治术,无法切除的转移灶,应积极给予化疗等综合措施治疗,但仍有待发现更新的APGC综合治疗模式.总结了APGC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宋玉环;汪运山;胡安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应用药盒导管行动脉灌注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16例临床分析

    在泌尿系统中,膀胱为尿路上皮肿瘤常发生的部位.绝大多数膀胱癌的组织学为单纯或混合移行细胞型(90%~95%),7%为鳞状细胞型,约2%是腺癌,未分化癌<1%.根据分期的不同,膀胱癌的治疗有经尿道电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ⅱ膀胱内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等多种方法.我们将双侧药盒导管植入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16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洪伟;于荣哲;姚丽;李秀杰;郐凤吉;张丽英;杨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上海市真如镇居民肿瘤KAP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真如镇居民关于肿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KAP),为进一步开展社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真如镇2个居委30~70岁的常住居民为对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使用统一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2 695人,有效问卷2 610份.男女比例为1:1.06,平均年龄(53.04士8.70)岁.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为22.18%;吸烟率为26.62%;饮酒率为10.34%.居民的KAP水平与年龄、学历、肿瘤家族史和性别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91,P≤0.001.结论:在社区肿瘤防治过程中,针对不同KAP水平的人群有必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普及防癌抗癌知识,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居民的生命质量.充分利用社区大众传媒,并争取各部门的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高达22.18%,可见恶性肿瘤已经和正在对社区居民健康与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必须引起各级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者:史玲;方黎;周宪珍;李晨曦;张薇;欧周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榄香烯对小鼠瘤株Hca-A2/p化疗的影响

    目的:观察榄香烯对小鼠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为临床肝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做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癌瘤内多点多次注射给药,用RT-PCR方法测其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s resistance gene,mdr1)的表达,同时观察抑瘤率、肿瘤坏死情况和小鼠死亡率.结果:荷瘤组(LT)、化疗组(C)、榄香烯组(E)和化疗药+榄香烯组(CE)的mdr1分别为(92.9%、100.0%、14.3%和14.3%),其中E、CE与LT的mdr1比较,P<0.05;LT++(42.9%)与C++(85.7%)的mdr1比较P<0.05.C、E和CE抑瘤率分别为(35%、27.2%和41.8%)与LT比较P<0.05.C、E和CE的死亡率分别为(15%、10%和5%)与LT(40%)比较P<0.05.病理示CE肿瘤坏死明显,大体见肿瘤腐肉状,色晦暗,质软,小鼠生存活跃.结论:瘤株Hca-A2/p的mdr1的自然表达率为92.9%.化疗使mdr1强表达增加.榄香烯可降低mdr1的表达并有良好的抗肿瘤的作用,与化疗药合用抗肿瘤作用更佳.

    作者:高海德;张佩禹;赵荣宇;陈宏生;邢状杰;柳宗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晚期卵巢上皮癌长期存活及预后分析

    目的:评价中晚期卵巢上皮癌的长期生存结果,评估预后因素对于中晚期卵巢上皮癌总的生存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1995年1月在我院初诊的中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模型分析并进行检验,发现及评价预后生存指标.结果:在单变量分析中得出,年龄、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残余瘤的大小和化疗疗程的多少是预后生存指标.在多变量COX风险比例模型中得出,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残余瘤的大小和化疗疗程的多少是预后生存指标.以FIGO Ⅳ期的死亡风险作标准,FIGOⅡ期的死亡风险为0.088,P<0.001;FIGO ⅢA期的死亡风险为0.128,P<0.001;FIGO ⅢB期的死亡风险为0.290,P<0.001;FIGOⅢC期的死亡风险为0.594,P=0.029.以残余瘤直径>2 cm组死亡风险作标准,残余瘤直径≤2cm组的死亡风险为0.391,P<0.001.以浆液性癌为标准,则非浆液性癌的死亡风险为0.638,P=0.010.以化疗疗程≥6个疗程组的死亡风险为1作标准,则化疗疗程<6个疗程组的死亡风险为4.466,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减灭术残余灶的大小和化疗的疗程数与预后关系密切,其中化疗的疗程数对生存期的影响更大.

    作者:王珂;李文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恩格菲联合化疗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观察

    恩格菲(浙江省耀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是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中的超抗原.我们采用恩格菲联合化疗对8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思杳;钟孝桂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p-1和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AP-1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典型的AP-1复合物由c-Jun和c-Fos两个亚单位组成,通过形成亮氨酸拉链,以其α螺旋延伸处的碱性残基与DNA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转录.近年来,AP-1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在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中,人们研究了胃癌细胞生长的机制中AP-1的介导作用,AP-1在HP诱发胃癌作用中的角色及各种药物和化学物质是如何通过抑制AP-1活性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等内容,但有关AP-1和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尚缺乏.

    作者:孙逊;桑荣霞;杨会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健择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探讨健择(GEM,Gemcitabine,Gemzer,吉西他滨)联合顺铂(DDP,Cisplatin)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对经病理学和细胞学确诊且初治的ⅢB~Ⅳ期局部晚期NSCLC患者54例,男36例,女18例.年龄38~71岁,ECOG评分0~2分.均给予静脉滴入给药,其中健择1 000mg/m2,分别d1、d8给药;DDP 25 mg/m2,d1、d2和d3给药,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4例,总有效率为46%.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率为37%.Ⅲ度和Ⅳ度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6.7%、14.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健择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NSCLC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耐受性较好.

    作者:袁萍;许朝霞;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HACE)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用及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随访35例H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其中14例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21例患者术中行肝动脉插管,术后经药物泵定期化疗栓塞.单因素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HACE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3个月,其半年、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7.5%、15.7%和0.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癌栓部位、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仅提示门静脉癌栓部位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H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门静脉癌栓的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陈荣新;叶胜龙;樊嘉;吴志全;周俭;邱双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附51例报告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2005年8月收治的51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室缺修补术1例.结果:体外循环转机26~6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1~48 min,1例死亡(1.9%).随访46例,时间9个月~1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 3例,Ⅱ31例,Ⅲ17例,2例复发,复发率3.9%.结论:在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心脏黏液瘤摘除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应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应注意术后随访.

    作者:王绪健;王锦艳;张延安;李健;赵东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胰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中VEGF-D的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2例胰腺癌患者中,VEGF-D总的阳性率为67.7%,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中阳性率为89.5%,而无淋巴结转移的为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另外可见VEGF-D的表达与脉管侵犯明显相关.随访24个月,VEGF-D低表达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而VEGF-D高表达组其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P=0.000 4.结论:VEGF-D与胰腺癌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范丽昕;李吉友;沈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拉下法在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治疗术中的应用

    回顾分析了1985年6月~2003年6月采用拉下法手术治疗的79例中低直肠癌(距肛缘4~8 c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拉下法手术后15 d~3个月内,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功能逐渐得到恢复,术后半年基本恢复正常.总的局部复发率23.5%(16/68).1、3、5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7%(78/79)、72.2%(37/52)、54.5%(24/44)和47.2%(17/36).回顾分析结果提示,拉下法手术治疗是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方法之一,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作者:张传珉;杨华伟;杨南武;陈建思;陈汉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的表锛窗其临床病理学意曳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杂交研究方法检测61例胃癌组织中PDCD4的表达,观察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正常胃组织中,阳性细胞比例均在80%以上.61例胃癌中,PDCD4低表达者(阳性细胞比例<30%)占65.6%(40/61),高表达(阳性细胞比例介于30%~80%)者占34.4%(21/61).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同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所有胃癌组织PDCD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相关分析表明,PDCD4表达下调或缺失与肿瘤的不良分化相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TNM分期无关.结论:PDCD4蛋白在胃癌中多呈低表达,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刚;刘江;张浩;董明;郑新宇;尾崎岩太;松桥幸子;郭克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1],过去曾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2]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发现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GIST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对其特殊的组织学、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孙现军;徐忠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围领式结肠造口术及临床应用报告

    为了大限度减少直肠癌行Miles手术传统结肠造口的并发症,使患者术后有效控制大便次数,使人工肛门器携带方便,减少粪便污染,减轻结肠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更好地避免造口狭窄,我们自行设计开展自体皮瓣围领式结肠造口术,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易被患者接受,便于管理.

    作者:任培状;任华丽;肖琼;王少林;王春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肿瘤抗血管生成生物化疗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化疗通过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在对细胞毒化疗药物研究的同时发现,绝大多数药物在低剂量、高频率的给药方式下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有持续抑制和杀伤作用,即后来所提出的抗血管生成的生物化疗.这种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作用靶点的化疗,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肿瘤的生长和侵袭离不开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认识到,许多化疗药物及一些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外实验或体内实验中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马亚军;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