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平;靖昌庆;刘洪俊;石玉龙;许晓群
目的:研究多西紫杉醇加铂类药物2周给药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价.方法: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入,加用卡铂300 mg/m2静脉滴入或顺铂25 mg/(m2·d)×3 d静脉滴入联合化疗,每2周重复疗程.化疗期间用G-CSF预防性支持治疗.采用EORTC QLQ-C30和QLQ-LC13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化疗前、下个疗程的前1 d及化疗结束后给予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47 例初治的晚期NSCLC接受化疗,42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1例(2.4%)CR,16例(38.1%)PR,24例(57.1%)SD,1例(2.4%)PD.总有效率RR为40.5%.多西紫杉醇加顺铂组28例,RR 35.7%,SD 60.7%, PD 3.6%;多西紫杉醇加卡铂组14例,RR 50.0%,SD 5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肌肉关节痛及疲劳等.化疗后患者躯体功能较化疗前提高,咳嗽、气促、咯血及肩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整体生活质量并未因化疗而下降.客观疗效稳定的患者与有效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相似.结论:多西紫杉醇加铂类药物每2周给药是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可行的方案,毒性反应患者可耐受,大部分患者在化疗后可获得明显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者:吴海鹰;DAI Wen-qing;戴文清;刘俊玲;段海波;黄蕾;史艳侠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HER-2和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构建乳腺癌组织微阵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HER-2和COX-2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ER-2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6/160)和55.6%(89/160),且HER-2和COX-2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或P<0.01;COX-2与HER-2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HER-2和COX-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同时检测HER-2和COX-2可能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及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刘风军;鹿伟;孙德刚;成玉霞;孙青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mdm2、Bcl-2、bax和p53蛋白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15例双源癌患者(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mdm2、Bcl-2、bax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5例食管和贲门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dm2、Bcl-2、bax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 食管癌组织中免疫阳性率分别为67%(10/15)、87%(13/15)、73%(11/15)和73%(11/15);贲门癌组织中分别为67%(10/15)、80%(12/15)、80% (12/15)和67%(10/15),且免疫反应类型主要为弥漫型.mdm2、Bcl-2、bax和p53蛋白在食管和贲门双源癌肿瘤组织中一致性改变率分别为100%(15/15)、80%(12/15)、67%(10/15)和80%(12/15).结论: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mdm2、Bcl-2、bax和p53蛋白表达一致性改变,提示食管贲门双源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作者:吕晓东;王进;王立东;周建炜;李吉林;王俊宽;孙哲;刘小莉;王苒;江亚南;范宗民;高珊珊;何欣;HE Xin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食管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多个肿瘤相关自身抗体的变化特征及其在食管和贲门癌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反应法和肿瘤相关抗原微阵列(包含8个重组的癌抗原蛋白:C-myc、p53、cyclinB1、p16、p62、 Koc、IMP1和Survivin)检测376例食管和贲门各级病变患者(正常、癌前病变和癌)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在所检测的八种抗原中,p53、C-myc、cyclinB1、IMP1和p62从正常食管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血清中和p53、C-myc、p16、p62在正常贲门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血清中阳性百分率均具有线性升高趋势.单一抗体对食管和贲门癌检出率较低,p53在癌血清中的表达阳性率在所有抗原中高,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分别为23%(13/57)和21%(9/43).但是,当应用8个抗原分析时,至少有1个反应为阳性时,其检出阳性率明显增高,食管和贲门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提高到63%(36/57)和61%(26/43),上述检测指标在正常食管和贲门与相应各级癌前病变和癌患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多个肿瘤相关抗原比应用单个肿瘤相关抗原分析食管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变化能够提高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检出率.食管和贲门癌多个相关抗原微阵列的进一步优化有可能成为临床上食管和贲门癌和高危人群检测和早期诊断的非侵袭性方法.
作者:杜芳;王立东;齐义军;孙哲;江亚南;郭涛;吕晓东;李苹娟;常志伟;范宗民;高珊珊;何欣;李吉林;常扶保;张建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L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具有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特征性结构--BIR结构域.这一结构域介导了Livin与Caspase-3、7、9的直接结合,从而阻断caspase凋亡作用的发挥,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Livin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0q13,编码Livin α和β两种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羧基末端的RING结构域介导了Livin的亚细胞定位.目前的研究表明,Livin可表达于消化系统的胃癌、泌尿系统的膀胱癌、呼吸系统肺癌和血液系统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多个系统的肿瘤中,也存在于乳腺癌及黑色素瘤中,在肿瘤的细胞系中也有较广泛的表达,但在各系统的正常组织中却很少表达.研究还表明,在药物诱导凋亡时,Livin的表达有明显升高.用RNA干扰技术对Livin基因的表达进行干预后,细胞对诱导凋亡药物和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加.根据Livin设计的抗原肽可以特异性诱导肺癌患者杀伤性T细胞的活化.目前的研究已表明,Livin在肿瘤的发展和耐药中都有重要作用.Livin特异表达于肿瘤组织的特性有可能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提供新靶点 .
作者:吕建;陈智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国产羟基喜树碱(HCPT)为基础组成的HEP方案对多次化疗失败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HEP方案(HCPT 6 mg/m2,静脉滴入,d1~d5;依托泊苷100 mg,静脉滴入,d1~d5,或50 mg/d,口服d1~d14;顺铂20 mg,静脉滴入,d1~d5)治疗复发或转移后经至少一种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周重复,治疗2~6个周期.结果:共25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25例可评价毒副反应,23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17.4%(4/23),临床受益率为56.5%(13/2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脱发及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占20.0 %(5/25) .结论:HEP方案对先前反复化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一定疗效,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陈映霞;秦叔逵;钱军;王琳;何泽明;龚新雷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异常与肺腺癌间的相关性及5-脱氧杂氮胞苷对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5-脱氧杂氮胞苷处理肺腺癌细胞株SPC-A-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Apaf-1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法比较Apaf-1基因和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5-脱氧杂氮胞苷处理36 h后Apaf-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而DNA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到(80.2±2.88)%,S期细胞比例降低至(6.4±0.62)%,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到 (13.4±0.93)%,凋亡率增加到(13.5±0.97)%. 结论:肺腺癌的发生与DNA甲基化异常有关,甲基化酶抑制剂5-脱氧杂氮胞苷可能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抑制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恢复其生长调控功能,从而使肺癌细胞株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发生逆转.
作者:娄毅;马业罡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实验性结肠癌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使用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细胞(HT-29)于裸鼠皮下接种成瘤后原位种植.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及塞来昔布高、中、低剂量组(H、M、L组)共四组进行研究.结果: 24只裸鼠实验期间无1只死亡,成瘤率为100%,比较各组原位移植瘤体积和瘤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M和H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5.30%、38.80%和76.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干预组瘤组织中MVD、VEGF mRNA、MMP-2 mRNA和匀浆上清中PGE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050、0.050和0.010,随着剂量增加,MVD、VEGF mRNA、MMP-2 mRNA和匀浆上清中PGE2含量逐渐降低.瘤组织中PGE2含量与瘤质量,以及MVD与VEGF mRNA、MMP-2 mRNA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881 4,P=0.000;r=0.857 3,P=0.000;r=0.642 7,P=0.001.结论:塞来昔布通过抑制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环氧化酶-2活性,抑制PGE2合成、VEGF mRNA和MMP-2 mRNA表达,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从而对结肠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磊;陈卫昌;谢学顺;何扬;白霞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普外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68例大肠癌患者医院感染率22.10%,涉及医院感染的病死率26.6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造瘘口为主,各占感染人数的40.00%和20.00%;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44.44%和20.00%.感染因素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接受化疗、应用激素及多种抗生素使用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严重影响预后,也是导致患者非肿瘤死亡的主要因素,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吸入、减少切口的细菌污染、合理应用化疗、激素和抗菌药物是降低大肠癌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福莲;张克伟;菅福琴;梅逸静;师建成;王世浩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为了观察方克同步放射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将 40例>70岁老年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增敏组20例和单放组20例.放疗采用6 MV或15 MV X线,常规分割放疗.1.8~2.0 Gy/次,5次/周,总剂量55~65 Gy/5~7周完成.放疗同步使用方克小剂量0.7 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入,每周一至五,直至放疗结束. 结果增敏组与单放组有效率分别为90.0%(18/20)和50.0%(10/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P=0.006;1、2和3年生存率增敏组分别为80%(16/20)、50%(10/20)和35%(7/20);单放组分别为40%(8/20)、20%(4/20)和5%(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7、3.96和3.91,P值分别为0.009、0.048和0.049.增敏组发生急性消化道反应和白细胞下降高于单放组,多数为1~2级.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方克联合放疗方案安全、耐受性好,疗效佳.
作者:梁超前;邵倩;张琳;冉飞武;范廷勇;田爱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为进一步探计国产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率及毒性反应,我们对不适合手术及手术后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了两药的联合化疗,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骏;陈兵;李雄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痰液多基因、多因素联合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病情预后及肿瘤防治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TRAP-ELISA)检测55例经病检确诊的肺癌患者痰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及端粒酶活性.结果:55例肺癌患者痰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61.8%、40.0%和58.2%,且有11例三项指标均异常.23例肺良性病患者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1.7%、8.7%和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项指标异常与肿瘤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及是否化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变异的检出率,P<0.05.结论: 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并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液检测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刘华;温志震;王嘉祺;居军;李永红;宋秀荣;范临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国产多西紫杉醇(商品名为多帕菲)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多帕菲组(60例)和泰素帝组(62例).多帕菲组给药方法为多帕菲75 mg/m2,静脉滴入,d1;DDP 80 mg/m2,静脉滴入,分3 d, 21 d为1个周期.泰素帝组给药方法为泰索帝75 mg/m2,静脉滴入,d1;DDP 80 mg/m2,静脉滴入,分3 d,21 d为1个周期.分别评价其有效率、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入组的122例患者中有113例可评价疗效,多帕菲组和泰素帝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32.14%(χ2=0.018,P=0.893),中位TTP分别为8.3个月和8.1个月(t=0.373,P=0.095),1年生存率分别为42.11%和41.07%(χ2=0.012,P=0.91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脱发、恶心/呕吐、乏力和过敏反应等.多帕菲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泰素帝组,χ2=4.624,P=0.032;其余不良反应两组相似.结论:相对于泰索帝联合DDP方案,多帕菲联合DDP方案对晚期NSCLC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家华;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乳腺癌发病原因不是委清楚,但避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机会.目前应用化疗、手术治疗、放疗和生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综合序疗贯性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疗效.我们对23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个体化实施序贯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子庆;凌华海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七种常用肺癌细胞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非编码D-环区序列的微卫星不稳(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tMSI)现象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培养七种常用肺癌细胞系,人肺腺癌A549、SPC-A-1、Calu-3和LTEP-a-2,人肺扁平上皮癌QG-56,人高转移肺癌95-D,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应用改良一步法提取七种肺癌细胞系mtDNA,设计引物扩增非编码区,PCR产物直接测序,以剑桥序列为标准,对比分析D-环区序列mtMSI情况.结果:七种常用肺癌细胞系mtDNA D-环区中,全部出现了mtMSI.在2个不同位点上共发现10个mtMSI.结论:肺癌细胞系mtMSI发生率高, D环区碱基序列的mtMSI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孙恒文;胡义德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检测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肺癌患者4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6例,两组患者均收集常规痰和诱导痰标本,采用TRAP-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肺癌组患者常规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47.9%,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1.肺癌组两种方法的标本端粒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端粒酶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 7.结论:诱导痰技术无创、简便,检测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先军;涂明利;刘为舜;雷怀定;刘玉全;罗国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术中胸液CEA、CYFRA21-1和NSE联检对肺癌患者预测胸膜微转移的价值.方法:术中采集35例肺癌患者和20例良性肺疾病患者的胸腔积液,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技术,进行CEA、CYFRA21-1和NSE联检.结果:肺癌组CEA、CYFRA21-1和NSE水平分别为(144.81±272.56)、(252.20±171.91)和(107.30±88.53) μg/L,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的(1.94±3.72)、(45.46±34.74)和(43.66±29.88) μg/L,t值分别为-2.335、-5.296和-3.105,P值分别为0.023、0.000和0.003.分别以>8、102和92 μg/L为阳性界值,以其中两项或三项阳性为诊断依据,对胸膜微转移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74.3%)和特异度(100%);随访1~12个月,已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癌性胸腔积液,其中腺癌4例,鳞状细胞癌1例.结论:初步断定此方法对胸膜微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其中对肺腺癌患者价值更大.
作者:臧琦;蒋仲敏;王伟;杨宜娥;朱强;王连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89例食管癌患者,其中实施手术治疗46例(食管病变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除术),同期放化疗43例(放疗剂量60 Gy,常规分割;化疗方案DDP+5-FU,分别在放疗开始的第1天和第29天进行),失访3例均为手术组患者;同时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抽取血清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VEGF. 结果:食管癌患者组治疗前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475.93±44.76)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94.20±23.40) ng/L],P=0.020.血清VEGF表达水平受T分期和临床分期的影响.Ⅰ+ Ⅱ和Ⅲ+Ⅳ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1%和29%,P=0.001 5.血清VEGF表达水平<475 ng/L和≥475 ng/L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和24%,P=0.000 4.COX比例风险模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和血清VEGF表达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影响患者的预后,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预后指标,但在疾病诊断和判断临近器官是否受侵上难于肯定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修身;刘孟忠;张昌卿;王建华;崔念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吉西他滨(GEM)和长春瑞滨(NVB)是目前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的药物之一,它们与顺铂(DDP)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院应用GP方案治NSCLC患者24例,NP方案治NSCLC患者28例,进行疗效和毒副反应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世壮;方晓敏;董桂芝;刘静;白艳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前,在全世界35个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排在各种恶性肿瘤的第1位.在过去的10年中,全球肺癌的发病率每年以22%的速度上升,每年全球新增肺癌患者达120万人,死亡110万人.肺癌和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大威胁.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日前公布了我国肺癌的发病现状和趋势分析,2000年~2005年,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将增加12万,其中男性将从26万增至33万,增加26.9%;女性从12万增至17万,增加38.4%.虽然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总的5年生存率仅10%左右,所以重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已经关系国计民生.
作者:彭卫军;刘士远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