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晚期乳腺癌序贯治疗中全身性新辅助化疗联合局部化疗的临床分析

李子庆;凌华海

关键词:乳腺肿瘤/治疗, 化学疗法, 辅助, 综合疗法
摘要:乳腺癌发病原因不是委清楚,但避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机会.目前应用化疗、手术治疗、放疗和生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综合序疗贯性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疗效.我们对23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个体化实施序贯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痰液p53和K-ras基因及端粒酶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痰液多基因、多因素联合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病情预后及肿瘤防治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TRAP-ELISA)检测55例经病检确诊的肺癌患者痰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及端粒酶活性.结果:55例肺癌患者痰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61.8%、40.0%和58.2%,且有11例三项指标均异常.23例肺良性病患者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1.7%、8.7%和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项指标异常与肿瘤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及是否化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变异的检出率,P<0.05.结论: 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并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液检测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刘华;温志震;王嘉祺;居军;李永红;宋秀荣;范临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异环磷酰胺与羟基喜树碱联合治疗中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0%,且大多数确诊时已属ⅢB或Ⅵ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化疗在NSCLC的治疗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含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化疗疗效得到公认与肯定.但对铂类耐药及化疗后病情进展的难治性NSCLC治疗相当棘手.我们采用异环磷酰胺联合基喜树碱(HCPT)治疗难治性NSCLC取得一定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付爱芹;张恩宁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肿瘤细胞低氧反应的分子机制

    由于肿瘤的高度浸润性和快速生长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肿瘤内低氧.低氧在肿瘤细胞生理过程中起着许多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基因调控、基因突变介导的肿瘤细胞的恶性筛选、肿瘤细胞凋亡和肿瘤血管形成.多种机制参与了肿瘤的进展,其中肿瘤组织内的低氧对于肿瘤进展和转移是一个中心环节.综述了近有关肿瘤细胞低氧诱导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知识,重点描述了细胞内信号转导、基因调控、血管生成和凋亡的机制.对于这些通路的干预将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李国元;格日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认知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较高,可达35%~67%.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手术操作引起胃肠组织内5 羟色胺(5 hydroxytryp tamine,5 HT)释放增加,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化感区;另一方面与患者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呼吸节律失调,吞进大量气体和分泌物造成胃扩张有关.认识行为干预通过对患者认知行为指导,可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减轻患者精神紧张,改善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增强对不良反应的耐受力.

    作者:梅逸静;王欢;李福莲;申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体部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伽玛射线(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放射反应.方法:将92例不接受手术及化疗的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伽玛刀组和普通放疗组.普放组45例,采用常规放射治疗,DT 64~66 Gy.伽玛刀组47例,采用螺旋CT下扫描定位,对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在50%等剂量线处给定处方剂量4~8 Gy/次,共治疗5~13次,3次/周,隔日治疗,总剂量40~52 Gy,分2~4周完成.结果:全组病例全部随访1年以上,普放组总有效率、CR、PR、NC、PD、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是55.5%(25/45)、 22.2%(10/45) 、33.3%(15/45)、 22.2%(10/45)、22.2%(10/45)、77.7%(35/45)、40.0%(18/45)和6.7%(2/30);伽玛刀组总有效率、CR、PR、NC、PD、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是78.7%(37/47)、29.8%(14/47)、48.9%(23/47)、10.6%(5/47)、10.6%(5/47)、89.3%(42/47)、44.7%(21/47)和25.0(8/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2 3,P=0.017;1年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2 6,P=0.132;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3 4,P=0.191;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1 2,P=0.046.无严重放射反应.结论: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是一种定位精确、局控率高且并发症少的精确放射疗法,可有效提高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生存质量,有望改善生存期.

    作者:郁志龙;牛广明;张保祯;张哲林;杨桂荣;陈妍;赵建国;杨昭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乳腺癌组织微阵列HER-2和COX-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HER-2和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构建乳腺癌组织微阵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HER-2和COX-2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ER-2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6/160)和55.6%(89/160),且HER-2和COX-2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或P<0.01;COX-2与HER-2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HER-2和COX-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同时检测HER-2和COX-2可能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及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刘风军;鹿伟;孙德刚;成玉霞;孙青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肺癌细胞系mtDNA D-环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分析七种常用肺癌细胞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非编码D-环区序列的微卫星不稳(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tMSI)现象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培养七种常用肺癌细胞系,人肺腺癌A549、SPC-A-1、Calu-3和LTEP-a-2,人肺扁平上皮癌QG-56,人高转移肺癌95-D,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应用改良一步法提取七种肺癌细胞系mtDNA,设计引物扩增非编码区,PCR产物直接测序,以剑桥序列为标准,对比分析D-环区序列mtMSI情况.结果:七种常用肺癌细胞系mtDNA D-环区中,全部出现了mtMSI.在2个不同位点上共发现10个mtMSI.结论:肺癌细胞系mtMSI发生率高, D环区碱基序列的mtMSI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孙恒文;胡义德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HE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羟基喜树碱(HCPT)为基础组成的HEP方案对多次化疗失败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HEP方案(HCPT 6 mg/m2,静脉滴入,d1~d5;依托泊苷100 mg,静脉滴入,d1~d5,或50 mg/d,口服d1~d14;顺铂20 mg,静脉滴入,d1~d5)治疗复发或转移后经至少一种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周重复,治疗2~6个周期.结果:共25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25例可评价毒副反应,23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17.4%(4/23),临床受益率为56.5%(13/2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脱发及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占20.0 %(5/25) .结论:HEP方案对先前反复化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一定疗效,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陈映霞;秦叔逵;钱军;王琳;何泽明;龚新雷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塞来昔布对实验性结肠癌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实验性结肠癌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使用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细胞(HT-29)于裸鼠皮下接种成瘤后原位种植.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及塞来昔布高、中、低剂量组(H、M、L组)共四组进行研究.结果: 24只裸鼠实验期间无1只死亡,成瘤率为100%,比较各组原位移植瘤体积和瘤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M和H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5.30%、38.80%和76.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干预组瘤组织中MVD、VEGF mRNA、MMP-2 mRNA和匀浆上清中PGE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050、0.050和0.010,随着剂量增加,MVD、VEGF mRNA、MMP-2 mRNA和匀浆上清中PGE2含量逐渐降低.瘤组织中PGE2含量与瘤质量,以及MVD与VEGF mRNA、MMP-2 mRNA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881 4,P=0.000;r=0.857 3,P=0.000;r=0.642 7,P=0.001.结论:塞来昔布通过抑制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环氧化酶-2活性,抑制PGE2合成、VEGF mRNA和MMP-2 mRNA表达,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从而对结肠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磊;陈卫昌;谢学顺;何扬;白霞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GP与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

    吉西他滨(GEM)和长春瑞滨(NVB)是目前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的药物之一,它们与顺铂(DDP)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院应用GP方案治NSCLC患者24例,NP方案治NSCLC患者28例,进行疗效和毒副反应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世壮;方晓敏;董桂芝;刘静;白艳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大肠癌组织Smad4 mRNA水平与DNA倍体异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Smad4 mRNA水平与DNA倍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大肠癌组织Smad4 mRNA水平,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与DNA倍体异常相关的各项指数,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Smad4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31%,正常大肠黏膜组织阳性率为86.4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P=0.009.大肠癌组织中Smad4 mRNA与肿瘤大小有关,χ2=8.147,P=0.004;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χ2=6.684,P=0.001;与浸润深度有关,χ2= 3.907,P=0.048;与淋巴转移有关,χ2=8.051,P=0.005;与Duke's分期有关,χ2=5.466,P=0.019.大肠黏膜组织恶变后, DNA异倍体细胞大量增加, PI和DI明显升高,处于S期及G2、M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G0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mad4 mRNA的相对灰度值与DI无相关性,r=-0.216,P=0.080.与SPF、PI、G2M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05、-0.293和-0.320,P值分别为0.010、0.010和0.007;与G0/1呈正相关性,r=0.297,P=0.010.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异常活跃,可能与Smad4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李乐平;靖昌庆;刘洪俊;石玉龙;许晓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分析

    为了探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的疗效 , 在四种预后因素(年龄、疗前KPS评分、有无远外转移及转移灶数目)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配对选择两组各43例脑转移瘤患者分成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加全脑放疗组(研究组)和单纯SRT治疗组(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全脑放疗30~40 Gy/3.5~4.5周,SRT处方剂量为15~32 Gy,SRT前行全脑放疗17例,后行全脑放疗2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SRT处方剂量18~32 Gy.结果研究组复发率11.6%(5/43),中位生存时间12.7个月,与对照组的44.2%(19/43)和7.8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01;t=2.26,P<0.05);研究组局部控制率(CR+PR)97.7%(42/43),1年生存率67.4%(29/43),1年死亡率32.6%(14/43),与对照组的93%(40/43)、51.1%(22/43)和48.9%(2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SRT加全脑放疗在控制肿瘤复发和延长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优于单纯SRT.

    作者:孙曙光;刘菲;尚峰;王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癌组织中mdm2与Bcl-2和bax及p5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mdm2、Bcl-2、bax和p53蛋白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15例双源癌患者(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mdm2、Bcl-2、bax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5例食管和贲门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dm2、Bcl-2、bax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 食管癌组织中免疫阳性率分别为67%(10/15)、87%(13/15)、73%(11/15)和73%(11/15);贲门癌组织中分别为67%(10/15)、80%(12/15)、80% (12/15)和67%(10/15),且免疫反应类型主要为弥漫型.mdm2、Bcl-2、bax和p53蛋白在食管和贲门双源癌肿瘤组织中一致性改变率分别为100%(15/15)、80%(12/15)、67%(10/15)和80%(12/15).结论: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mdm2、Bcl-2、bax和p53蛋白表达一致性改变,提示食管贲门双源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作者:吕晓东;王进;王立东;周建炜;李吉林;王俊宽;孙哲;刘小莉;王苒;江亚南;范宗民;高珊珊;何欣;HE Xin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国产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国产多西紫杉醇(商品名为多帕菲)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多帕菲组(60例)和泰素帝组(62例).多帕菲组给药方法为多帕菲75 mg/m2,静脉滴入,d1;DDP 80 mg/m2,静脉滴入,分3 d, 21 d为1个周期.泰素帝组给药方法为泰索帝75 mg/m2,静脉滴入,d1;DDP 80 mg/m2,静脉滴入,分3 d,21 d为1个周期.分别评价其有效率、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入组的122例患者中有113例可评价疗效,多帕菲组和泰素帝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32.14%(χ2=0.018,P=0.893),中位TTP分别为8.3个月和8.1个月(t=0.373,P=0.095),1年生存率分别为42.11%和41.07%(χ2=0.012,P=0.91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脱发、恶心/呕吐、乏力和过敏反应等.多帕菲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泰素帝组,χ2=4.624,P=0.032;其余不良反应两组相似.结论:相对于泰索帝联合DDP方案,多帕菲联合DDP方案对晚期NSCLC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家华;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5-脱氧杂氮胞苷对人肺腺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异常与肺腺癌间的相关性及5-脱氧杂氮胞苷对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5-脱氧杂氮胞苷处理肺腺癌细胞株SPC-A-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Apaf-1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法比较Apaf-1基因和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5-脱氧杂氮胞苷处理36 h后Apaf-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而DNA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到(80.2±2.88)%,S期细胞比例降低至(6.4±0.62)%,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到 (13.4±0.93)%,凋亡率增加到(13.5±0.97)%. 结论:肺腺癌的发生与DNA甲基化异常有关,甲基化酶抑制剂5-脱氧杂氮胞苷可能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抑制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恢复其生长调控功能,从而使肺癌细胞株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发生逆转.

    作者:娄毅;马业罡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局部晚期乳腺癌序贯治疗中全身性新辅助化疗联合局部化疗的临床分析

    乳腺癌发病原因不是委清楚,但避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机会.目前应用化疗、手术治疗、放疗和生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综合序疗贯性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疗效.我们对23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个体化实施序贯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子庆;凌华海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检测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检测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肺癌患者4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6例,两组患者均收集常规痰和诱导痰标本,采用TRAP-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肺癌组患者常规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47.9%,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1.肺癌组两种方法的标本端粒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端粒酶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 7.结论:诱导痰技术无创、简便,检测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先军;涂明利;刘为舜;雷怀定;刘玉全;罗国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盖诺,NVB)联合顺铂(DDP)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NVB 25 mg/m2,静脉滴入,d1、d8;DDP 25 mg/m2,静脉滴入,d1~d3.每21 d重复1个疗程,至少应用2个疗程,然后评价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进入研究,均可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3例获得完全缓解,11例获得部分缓解,8例病情稳定,8例病情进展,总有效率为46.7%;化疗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其次为周围神经炎.结论:NVB加DDP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仍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案,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金学军;喻庆薇;曾剑;柳子川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肺癌筛查方法及其评价

    目前,在全世界35个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排在各种恶性肿瘤的第1位.在过去的10年中,全球肺癌的发病率每年以22%的速度上升,每年全球新增肺癌患者达120万人,死亡110万人.肺癌和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大威胁.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日前公布了我国肺癌的发病现状和趋势分析,2000年~2005年,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将增加12万,其中男性将从26万增至33万,增加26.9%;女性从12万增至17万,增加38.4%.虽然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总的5年生存率仅10%左右,所以重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已经关系国计民生.

    作者:彭卫军;刘士远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Livin与肿瘤研究新进展

    L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具有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特征性结构--BIR结构域.这一结构域介导了Livin与Caspase-3、7、9的直接结合,从而阻断caspase凋亡作用的发挥,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Livin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0q13,编码Livin α和β两种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羧基末端的RING结构域介导了Livin的亚细胞定位.目前的研究表明,Livin可表达于消化系统的胃癌、泌尿系统的膀胱癌、呼吸系统肺癌和血液系统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多个系统的肿瘤中,也存在于乳腺癌及黑色素瘤中,在肿瘤的细胞系中也有较广泛的表达,但在各系统的正常组织中却很少表达.研究还表明,在药物诱导凋亡时,Livin的表达有明显升高.用RNA干扰技术对Livin基因的表达进行干预后,细胞对诱导凋亡药物和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加.根据Livin设计的抗原肽可以特异性诱导肺癌患者杀伤性T细胞的活化.目前的研究已表明,Livin在肿瘤的发展和耐药中都有重要作用.Livin特异表达于肿瘤组织的特性有可能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提供新靶点 .

    作者:吕建;陈智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