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福民;于满;杨毅;史玉荣;牛瑞芳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及肿瘤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VEGF 165定量夹心ELISA法测定30例正常人、30例肝硬化和45例肝癌患者外周血清中VEGF的水平,并结合临床及肿瘤病理学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为(153±71)pg/mL,分布范围为(6~371)pg/mL;肝硬化患者血清VEGF水平为(158±67)pg/mL,分布范围为(4~352)pg/mL;45例肝癌患者血清VEGF为(312±206)pg/mL,分布范围为(34~968)pg/mL.肝癌患者的外周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P<0.01.高水平的血清VEGF与肝癌的大小、包膜的不完整以及转移与复发有关,P<0.01,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1.当肿瘤发展到第Ⅳ期,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VEGF高水平是肝细胞肝癌具有血管侵犯和转移潜在危险的指标,预示不良的预后.
作者:刘剑波;连涛;高学岗;赵爱志;李开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宁阳县中医院胸外科共行食管癌手术211例,对其中生活半径较小(<30 km)的67例进行了术后跟踪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承森;张为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组织中同源异型盒基因BP 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技术检测82例乳腺肿瘤组织中BP 1 mRNA的拷贝数,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82例乳腺肿瘤标本中,有56例呈BP1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8.29%.不同病理组织分级的乳腺癌标本中BP 1基因的初始拷贝数分别为(1.84±0.08)×105、(1.31±0.78)×105和(5.41±0.90)×104拷贝/μgRNA,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BP 1基因mRNA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037.结论:BP 1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新分子标志物和重要的研究靶点.
作者:桂福民;于满;杨毅;史玉荣;牛瑞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脊柱是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尸检证实70%的骨转移瘤发生在脊椎[1].我院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资料完整的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兆秋;李万湖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将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组).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1、5、8天各进行血清生化和免疫水平检查.临床观察营养状况、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提示治疗8 d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均有增高.EN组免疫水平明显高于PN组,t=2.12,P<0.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t=2.36,P<0.05,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
作者:赵光日;王远东;邵中夫;王磊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肺癌组织芯片中bFGF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原发癌89例、淋巴结中的转移癌12例、癌前病变12例和正常肺标本10例中bF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肺癌中有66.3%表达bFGF,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P=0.000和0.006;bF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02和0.005.结论: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组织研究工具,具有高效率、标准化等优点bFGF在肺癌组织中过表达,与肺癌的侵袭性和进展程度相关,在肺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艳;王新允;刘婷;朱丛中;孙翠云;王爱香;郑海燕;赵凤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侵袭性强、广泛种植、易复发等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尚不理想.目前,已成为妇科界的研究热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能降解大多数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种类型胶原的锌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其天然特异性抑制因子,可以与相应的MMPs酶原或活性酶特异性结合,抑制MMPs的活性及其产生,两者在协调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与降解过程,维持细胞外基质内环境的稳定和结构完整中发挥重要作用.MMPS、TIPM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全香;郭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种骨肉瘤细胞株(SAOS、U2-OS、HOS)、10例正常骨、10例良性骨肿瘤和80例骨肉瘤组织中EphB4、ephrinB2、CD34和FⅧ-Rag等蛋白表达,并根据CD34和FⅧ-Rag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EphB4及ephrinB2在骨肉瘤细胞株中呈阳性表达,骨肉瘤中EphB4及ephrinB2显著高于正常骨,P=0.000 6.EphB4及ephrinB2的蛋白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呈异质性分布;两种蛋白在Ⅲ级骨肉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03和P=0.013.EpphB4和eph-rinB2强表达组中的MVD分别为44.4±14.7和46.8±16.0,均显著高于EphB4和ephrinB2弱表达组相应的MVD 32.3±22.2和31.0±15.5,P=0.008和P=0.000 7.结论:EphB4/ephrinB2在骨肉瘤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仲召阳;李增鹏;肖华亮;何怡;王佳;王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为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HER2的表达及与NSCL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116例NSCLC标本的EGFR和HER2表达进行研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NSCLC组EGFR、HER2的阳性率为42.24%和43.10%,EGFR在鳞癌及腺鳞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鳞癌与腺癌比较,P=0.001;腺鳞癌与腺癌比较,P=0.008),HER2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EGFR表达与年龄、性别、T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HER2表达与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Ⅱ期、Ⅰ/Ⅲ期P值为0.039和0.035,N0/N1+N2+N3组、N0/N2组、N0/N3组P值依次为0.003、0.007和0.010),与年龄、性别、T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无关.初步研究结果提示,EGFR和HER2在NSCLC中均存在过度表达,HER2表达对NSCLC临床病理学评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洪胜;甘岫云;谭小军;宋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粒子炭在指导直肠癌手术中淋巴结清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随机分组:4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经肠镜局部注射微粒子炭后行直肠癌根治术,40例仅行常规直肠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记录清除的淋巴结数并做病理检查.结果:术中被黑染的淋巴结清晰可辨;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数为(24.6±4.2)个,对照组为(15.1±2.6)个,P=0.003 7;淋巴结转移病例中,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转移淋巴结(7.8±1.7)个,对照组(4.2士2.0)个,P=0.004 5;注墨组总的淋巴结黑染率62.0%,转移淋巴结黑染率66.4%.结论:局部应用微粒子炭对指导直肠癌手术中的淋巴结清除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冯强;王成峰;王贵齐;张宏图;赖少清;张晓华;鲁海珍;邵永孚;赵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将人类多药耐药基因(mdr1)全长野生型mRNA转导至人脐带血干细胞,分析其P糖蛋白的表达及干细胞的耐药性.方法:通过体外转录方法经人野生型mdr1基因全长cDNA制备相应的mRNA,经脂质体介导转染人造血干细胞,采用RT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及细胞活率计数观察耐药性.结果:转染后P糖蛋白表达丰度为9.05%,对照组为1.01%;转染后具有Rhodamin-123排泌功能的细胞占98.72%,对照组为66.83%;转染后细胞耐药性明显增强,P=0.002.结论:通过脂质体介导,将人类mdr1基因野生型全长mRNA转导入脐血干细胞,增加了P糖蛋白的表达,提高了细胞的耐药性.该系细胞可用于缓解和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
作者:钱海鹏;向阳;田方;李雷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为了探讨内翻吻合瓣在胃食管吻合术后的抗返流效果,采用内翻吻合瓣成形术消化道重建53例,并与采用食管胃套叠吻合51例对比研究.应用24 h食管pH监测及临床返流症状评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4 h食管pH测定显示,实验组Demeester评分为3.01±3.31,对照组为101.50±90.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返流临床症状评定结果实验组有6例出现返流症状,而对照组33例出现返流症状.
作者:吕高涛;王华德;朱长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因刺激性干咳、胸痛1个月于1999年12月16日第1次入院.入院后经支纤镜活检确诊为右中肺小细胞未分化癌,CT示右额叶脑转移,入院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邱振华;何燕;胡春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离胃印戒细胞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人胃印戒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人胃印戒细胞癌组织cDNA消减文库;随机挑选部分阳性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基因功能.结果:成功构建高消减效率的人胃印戒细胞癌组织cDNA消减文库,并分离出多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1条与染色体序列相似,可能代表未知的新基因序列,已被GenBank接收(注册号:CN446913);其他多为已知的肿瘤相关基因的部分片段.结论:1)SSH技术是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2)胃印戒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郑秋红;郑天荣;苏红英;谢云青;龚福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们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对老年患者放化疗毒副反应的预防和保护作用,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季斌;赵洪瑜;王燕;仇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研究食管癌及癌旁组中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的表达,探讨EGR-1 mRNA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68例食管癌患者EGR-1 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EGR-1 mR-NA在正常食管组织表达高,在癌旁组织表达次之,在癌灶中心组织表达低;EGR-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无关;与原发肿瘤的大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结论:食管癌的癌变可能与抑癌基因EGR-1 mRNA表达减弱有关系;食管癌组织EGR-1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食管癌恶性度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作者:李晓斌;房定珠;张军;解晓琴;左顺庆;谢斌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行根治术食管癌192例,其中44例合并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19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总的生存率为29.5%.1、3和5年总的生存率单手术组(72.0%、39.5%和29.1%)与术后放射治疗组(77.4%、40.8%和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993.Ⅰ+ⅡA期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50.8%和41.0%,ⅡB期分别为63.5%、26.8%和13.4%,Ⅲ期分别为56%、19.6%和9.8%,有统计学意义,x2=17.28,P=0.000 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对生存率的作用不太明显,应慎重实施;分期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桂梅;靳国华;夏广荣;于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对照研究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腹腔化疗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并评价两种方法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分为腹腔化疗组(腹腔组)45例和静脉化疗组(对照组)31例,腹腔化疗组中胃癌18例,大肠癌14例,肝癌6例,其他癌症7例.静脉化疗组中胃癌12例,大肠癌8例,肝癌5例,其他癌症6例.记录观察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随访患者并计算生存期.结果:近期疗效两组相仿.毒副反应中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症状,腹腔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腹胀腹痛则腹腔组比对照组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腹腔组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进行腹腔内化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马祖胜;季洪彬;吕银;佘明金;高琳 刊期: 2005年第09期